更新时间:2024-10-25 20:01
客家,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参见: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大谷关客家小镇
客家说法起源于客家一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时序越千年,五胡乱华,朝纲倾裂,战祸频仍。生灵涂炭,颠沛游离,“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万里迁徙中,孕育、扎根、绵延、播迁。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长史,客家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映射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多样、生生不息。
“清河堂张”、“陇西堂李”、“颍川堂陈” 或“江夏堂黄”堂号、姓氏的红灯笼挂在大门前,大门二边门柱上贴有“清河世泽,唐相家声” 、“ 龙门世德,柱史家声”、 “ 颍川世德,大史家声”、“江夏源流远,颍川世泽长”的堂联,就这堂联记录着这些姓氏人家的迁移、繁衍和发展的历程。客家先民由北南迁的千百年中,他们把客家姓氏、堂号写在红灯笼上是以怀念先祖之情和强烈族缘的一种体现。门匾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门第阀阅”,本是达官显贵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东晋以后被客家先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
“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人们一般认为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定型。古汉语研究专家认为,客家方言是魏晋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话,是以洛阳方言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忠爱家国”在客家家规家训中是重点强调的内容,如《陈氏家训》载有“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在朝为官,要做忠臣良将,这样的人,上天也会护佑,人生也将幸福长久。《邱氏家训》有“崇忠义”条目“忠臣义士,世所罕稀。赤胆真心,毫法莫欺。光争日月,气贯虹霓。凛冽万古,为世表仪。”忠臣义士赤胆真心,与日月同辉,其精神万古长青,其形象为世人仪则。《何氏家训八则》有“训忠”条目“尽己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故不忠为省身之首务,效忠乃匡国之要图。”效忠国家是大义所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心,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匡正国家。
在客家人看来,“子孙务宜忠孝为先”,为子而孝,为民而忠,是每个客家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美德精神。《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客家先辈们总是“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于国,孝于家”,这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对于客家人来说,“亲善仁厚”“相让有礼”的传统是深入骨髓的,他们一直遵循着先辈们的遗训,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淳朴的好客之风、宽厚的待人之礼一直保留在客家人的日常言行当中。客家人深知传家当以亲善和气致祥,而睦族之道也在于和善礼让,不和善礼让就不足以敦宗。在客家家规家训中睦族和邻的条目比比皆是,如《彭氏家训》载“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认为族人与族人之间荣辱与共,利益相关,彼此应该相互帮助,钱财事小,情谊为重。《邱氏家训》有“敦宗族”条目“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姓利不迁。一本万殊,瓜延瓞笃。敦睦宗族,和善宗亲。不违天道,不悖人伦。利而勿害,与而勿夺。尊强扶弱,尚富恤贫。雍睦一堂,和蔼千秋。”认为只有敦睦宗族,家族才能和气,传家才能久远。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的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教育族中子弟奋发。留于堂内的对联“孝友传家诗书礼乐,文章报国秋实春华”“结庐老梅树下,读书深柳堂中”“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润字生香”,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这些传家楹联,大都旨趣高远,意义深刻,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其主要内容包含立业、报国、修养、处世、气节等方面。楹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为其裔孙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树起了自我修养的标杆。
西晋永康元年,距今1700多年前的公元300年。当时发生了历史上的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此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 413 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 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此次迁徙,远达江西中部、南部等地,近则仍徘徊颖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一次大迁徙之后百年时光中,人们生活相对稳定。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此次迁徙少数人远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人则留居福建汀州,以及赣州东南各地。
历经两次大迁徙的人口在地域继续繁衍生息,直到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自此客家民系在此次大迁徙中形成。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1、形成时间
关于客家形成时间,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
2、形成地域
主要分布、大本营: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一带)
客家腹地:粤东、粤北、珠三角东南部、赣南、闽西等
客家吾州:韶关(客家第五州)
客家通衢:石城
客家驿亭:石壁
综述
早在清末学者徐旭曾所撰著的《丰湖杂记》里已经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今梅州)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而客家四州则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籍华侨的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韶关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继承者。
惠州
惠州府(今属惠州、河源、汕尾、韶关等)是最大的客家侨乡。惠州是客家学的最初萌生地,从客家学研究客家文化发育机制的意义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试金石、表演场之一。惠州文化是客家文化体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曾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商大会、央视中秋晚会、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约700万,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同胞200多万,而台湾约500万客家人中约180万祖籍梅州。
赣州
赣州(原名虔州)在客家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经历了中原汉民向南方的五次大迁徙以后,赣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部分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95%以上。这里既有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和闽西回迁到赣州的新客家。赣州方言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属客语于桂片)、广佬话(新客话,属客家语宁龙片)、府城话(又称赣州话,属西南官话)。赣州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
汀州
汀州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可惜汀州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各县,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而古汀州的宁化县被誉为客家祖地。闽西长汀,有“客家首府”之称,也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
韶州
古韶州(粤北地区,今主要为韶关市继承,但不限于韶关市。)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地处北江流域,(韶关、清远)的人口,80%左右应该是客家,包括英德、南雄,基本上都是客家属地。北江文化这种族群文化的归属,基本属于客家文化。韶关是以客家人为主的地级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区内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人口超过九成,虽然现韶关市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使用广州话,但非常明确的是,相对于讲客家方言的居民而言,讲广州话的才是客,因为他们并非韶关较早的居民,他们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躲避战乱,方由广州附近北迁而来。
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始设韶州,治所在曲江县(今武江西岸),韶州范围最广时包括今韶关地区(仅新丰县原属循州)、清远地区(仅清远市区原属番州)。韶州对于客家民系而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客家原乡之一,客家大本营即由包括韶州在内的五大州府构成。古韶州地域北连赣州,东接惠州,西挟广西贺州,南扼广州,韶州所连接的赣州、惠州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盛行地区,所以韶州在客家大本营中起到重要的御接作用。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在清代古韶州分属韶州府、南雄府、连州府,南韶连三府州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丰湖杂记》所记客家原乡。古韶州客家渊源历史悠久,上可溯秦统一岭南之后的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中可探盛唐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岭梅关,引中原移民入籍岭南。
客家是汉民族中颇具血性的族群。从南宋末期开始,客家登上历史舞台(如蔡蒙吉),从宋末勤皇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无不带有客家人忠义、义无反顾的身影。近现代客家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这六次崛起,指的是:第一次被视为客家人的革命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是客家人作为中坚之一的戊戌变法运动;第三次是客家人作为主体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发生在客属地的土地革命;第五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部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第六次则是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开国元戎中有一大批客家领袖与战将。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民系,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中逐步崛起,连戊戌变法这种一般人认为与客家关系不大的维新运动都有客家人在主事,不仅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中,有章京行走的刘光第是客家人,而当日唯一呼应变法的省份,即湖南新政,则完全是客家人在主事,其主帅为陈宝箴、黄遵宪,为湖南日后出了一大批革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黄遵宪与戊戌变法的主帅梁启超,更有不同一般关系。陈宝箴被赐死,黄遵宪也差点被杀。而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洋务运动先驱即有客家人洋务派代表丁日昌。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十大战区司令长官有六位是客家人(张发奎、薛岳等),共产党两大军队(八路军与新四军)均是客家人在主事,八路军总指挥为朱德,参谋长为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为廖承志,新四军军长为叶挺,重建后的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由客家人组织发动,首领洪秀全以及六位最高决策的核心人物(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洪仁玕)均是客家人,后期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也是客家人。洪秀全、冯云山等在宣传、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以广西东南地区的客家人为基础。而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势力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之始终,浓缩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原道醒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编》,太平天国的思想甚至比稍后的洋务运动的思想还要先进,这代表了客家人从历史的“自在”走向了“自为”,第一次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崛起。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紧密联系,必然影响到太平天国的方方面面,使太平天国的政策、制度及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烙印。太平天国失败后,部分参加太平军的客家人被迫外徙东南亚,一部分则隐于乡间继续从事反清活动。两广会党当中有不少人曾与太平天国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孙中山在初期筹划革命时,已经注意到这一反清力量。在孙中山有意识地吸收和培育之下,大批客家人加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组织,在以后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当法国侵略者吞并越南,威胁南疆安全的严重时刻,出现了一个震动中外,影响中、越、法三国政局的奇迹,一度偃旗息鼓,避居越境的黑旗军,奋起抗法。黑旗军和法国侵略者交锋频繁,较大的战役共有六次。尽管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都能结合实际制定有效作战方案战胜敌人。
1894年甲午战事起,丘逢甲出面号召,成立以客家人为主的团练,义不帝日,率领台湾同胞英勇抗击日本入侵。
客家人在近代三大革命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些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文史资料中记述颇丰,可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业绩却鲜有提起。其实在京百日维新以及在地方上惟一呼应即湖南新政等重大事件中,客家人均不曾缺席,有的甚至担当起领导与骨干角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变革创新精神,历史应当为他们添补上浓重的一笔。如刘光第、陈宝箴、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陈炽在戊戌变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邓仲元、何贯中、邹鲁、温靖侯(温仲和之子)、谢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首先得到广大客籍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客籍留日学生占46%,绝大部分是嘉应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学生。
此外海外革命经费的筹措也主要是在客籍华人华侨中进行;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陈文友等24名客籍人士,他们有的既是海外回国的客籍华侨青年,同时又是留日学生。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事例不胜枚举。如郑士良领导惠州起义,何子渊、丘逢甲领导黄冈起义,邓子瑜、陈纯领导七女湖起义,胡汉民、姚雨平、胡毅生、邹鲁领导黄花岗起义。
客家人逐渐在中国政治舞台崛起,对民国时期广东革命形势演变至关重要,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北伐战争时期,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绍竑任第7军党代表。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张发奎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黄琪翔更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4月17日,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胡汉民、蒋介石、柏文蔚等及部分监察委员宣布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以胡汉民为主席。
客家人聚居地是土地革命的重要发生地,客家人是土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土地革命中客家表现突出,中央苏区所在地是赣南的客家地区,朱德、叶挺、叶剑英、卢德铭、朱云卿、袁文才等皆为客家人。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张发奎早年是汪精卫的追随者,以伺候孙中山的虔诚来效忠汪精卫,但1939年汪精卫降日后,张即动员在粤北的党政军要人签署通电,还向广东民众发表广播演说,谴责汪氏叛国投敌。虽然张本人对蒋介石有所不满,但他坚持“民族大义重于私人恩怨”,“我敢毫无疑问地说,余汉谋、白崇禧、薛岳与我不顾及蒋先生的各种缺失,仍寄信心与希望于蒋先生,是因为他坚持抗日。国难应该重于一切私怨的”。
1937年7月7日以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活在海外各地的客属华侨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些旨在团结海外客属侨胞为抗战服务的客属团体也相继建立,而在此之前建立的客属华侨组织也更好地发挥了其组织作用。其中如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马六甲客属公会、爪哇三宝垄客属公会、苏门答腊巨港客属公会、旅美纽约崇正会以及香港崇正总会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挥了较大作用的客属团体。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是在新加坡客属总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会长胡文虎的领导下,明确提出以抗日救亡为宗旨,即“以团结的精神,一致的动作,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下,表现吾属人士救亡进行的热烈”。
客家华侨参加的回国抗战飞行员和技师有多人,在国民政府空中占有较大比重,比如驾驶驱逐机的飞行员几占同类飞行员的3/4。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加拿大等国,其中来自菲律宾的有62人,美国超过100人。1940年国内招考空军。仅越南华侨就有145人报名。另外在美国,还有华侨创办的衣馆飞行学校、旅美华侨航空学校、中华航空学校、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波兰特航空学校等专门学校。培养出来的飞行员和技师,先后有多批回国参战,以“战绩卓绝,尤其蜚声于空军界”。
种植业
农业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稻米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旱稻。还积极引种番薯、玉米、小麦等优良作物。赣南种茶业始于唐代,明清两代更盛。
矿冶业
闽西是客家地区矿冶业主产地,宋朝时已开采,明清渐盛。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中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江西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
手工业
闽西汀州在明代中叶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纸区,四堡地区所出产的玉扣纸是中国最富盛名的书画印刷纸,四堡与北京、汉口、浒湾并称中国古籍雕版四大基地。
商业
赣州、汀州在明代,粤东的兴宁在清初,先后成为客家地区最大的商埠。客家人从中国远渡重洋外出谋生,遍布港台及东南亚,产生了一大批创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张裕集团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毛衫大王吴惠权,国货大王余国春等则是当代客商翘楚。
曾与兰芳公司多有接触的荷兰学者高延也在《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一书中说“涌入婆罗洲西部的移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在炎热的赤道,日复一日起早摸黑在金矿里从事一种连当地人也难以忍受的苦,在完全没有祖国的战舰、士兵或大炮支持的条件下,离开美好的家园,到炎热的热带和遥远的海洋去谋生。他们并非以成千上万的集体,以强力或全副武装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是一个接一个或以小组的形式前进,最勇敢的人当先锋,每人凭借自身的力量、机智与道义自力更生。难道这不是值得称道的勇气以及肉体、道义上的力量吗?”。
罗芳伯原是读书人,后因科试不第而“怀壮游之志”,于乾隆三十七年漂洋过海来到婆罗洲。不久罗芳伯在东万律建立了一个名为“兰芳会”的组织,一方面参与金矿的挖掘,另一方面也用以自保。后来在苏丹平定土著人的叛乱中,罗芳伯因率领部众参与平叛而受嘉奖,加之兰芳会的势力已大,东万律遂被划归罗芳伯管辖。在此基础上,罗芳伯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政治经济实体,即所谓“兰芳公司”。
公司成立后,罗芳伯将此前互不统属的各华人团体、商会、村寨等加以整合,兰芳公司也由之前的帮会性质转为政权性质。按罗香林在《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中的说法“芳伯乃为之奠都邑,定官制,修军备,开商场,兴矿冶,抚民庶,建元兰芳,建国号曰兰芳大总制。受推为大唐总长,盖为一有土地、人民与组织,及完整主权之共和国焉”。
“客商”,是客家人中的商人,以这个民系命名的商帮,以福建、广东、江西三地的商人为主,这种突破地域界限的商帮,以文化为纽带,保留着中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守望互助,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客家人四海为家,足迹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他们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大胆创新。
客家商帮在明清时期就已漂洋过海到世界许多国家去经商贸易,1840年以后,客商足迹逐渐遍布全球,并且诞生了不少佼佼者,张弼士便是杰出的客商代表,他下南洋办实业、搞航运、开铁路,创立了历经百年不衰的“张裕葡萄酒”著名品牌。客商以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魂、四海为商,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成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劲旅。
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弼士是客商文化的开拓者。他成功的一生和客商文化“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鲜明的儒商情怀以及深沉的家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张弼士是近代敢于国际竞争并且取得成功的中国实业家之一。他是中国葡萄酒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业和玻璃制造业的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航运业、铁路业、金融业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海外华商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他是中国最早注重营销策划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家之一。
客商由传统商帮发展成为今天跨国界的实业家组织,在近现代为国家复兴与建设作为了杰出贡献。客商不仅是实业救国和实业兴国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近现代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客商为中国传统儒商文化的现代转型作出杰出贡献,是现代儒商文化的积极践行者。
参见: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甘坑客家小镇、雅溪古村、吾乡石屋、秋长谷里
穿越万顷碧波,在深圳这座奇迹般崛起的城市,那瞬间凝固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象。就在这块版图的中北部,有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龙华区观澜版画基地,那里仍保存着水塘、古井、宗祠、碉楼等客家村落的遗迹,呈现了一幅田园式的原生态美妙图画。
深圳市龙华区的观澜版画村是深圳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建筑群,建筑年代从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期。至2012年05月存有古建筑200余间,包括两座碉楼及附属民房、祠堂等,由不同姓氏形成不同的自然村。屋内客家文化的细节也保存完好。
主要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商大会、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世界客属青年大会、第九届中山客家家年华、客家桐花祭、台北客家义民嘉年华、世界客家博览会。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缘起于一九七一年,基本上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举行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举行以来,大会的规模、活动、内容和社会影响等都逐届扩大,其功能也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等于一体的活动载体。
客家文化节大多是客属地政府或客属社团推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客家文化,发展创新客家文化为目的的盛会。知名度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节、香港客家文化节、澳门客家文化节、台北客家文化节、河源中国客家文化节、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台湾桃园客家文化节、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梅州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
参见:世界客属总会、世界客属总商会、客家委员会、香港崇正总会、南洋客属总会、泰国客属总会、英国崇正总会、法国崇正总会、加拿大客家联谊会、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全日本崇正联合总会、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等。
崇正总会是客家人的世界性组织。崇正源出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晋书·顾和。
客家文化中有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就是崇文重教,崇文重教就是崇尚文治,重视教化,血缘是根,文化是魂,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已深深地扎根于客家群体之中。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前代圣贤,皆有家训,以美德精神垂范后世。客家人秉承“崇文重教”的治家理念,客家家规家训凝聚着客家人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的生存智慧,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是对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
中国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此隐居,原生态地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兼容并蓄形成客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托命人和守护者。客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国内、国际的文化影响力深远。在客家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河南博物院与有志于弘扬客家文化的博物馆、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发起倡议,得到了业内的积极响应,成立了客家文化博物馆联盟。为弘扬客家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承和创新华夏文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客乡老街将客家特色展馆、特色美食汇聚于此,近距离感受客家文化的精粹。一条老街,点亮梅江花月夜。客乡老街内,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民俗、美食特产相互浸润,让人停下脚步、放飞心灵、感悟人生,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一台新剧,演绎客家千古情。《原乡》原汁原味展示着崇文重教、源远流长的客家人文,展示着爱国思乡、自强拼搏的客家情怀,极具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每一幕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
走进“客都人家”,古朴典雅的先贤堂首先映入眼帘,飞檐翘角,雕饰精美,建筑规制,让人眼前一亮。青砖灰瓦的客乡老街在先贤堂两侧延展开来,百年古宅、客家非遗匠艺体验、特色民宿等完美融合,与恢弘大气的《原乡》剧场连为一体,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魅力。穿过老街,来到了张裕酒文化体验馆。张弼士是客商精神的代表人物,这里展现了张弼士推动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全景式还原了张弼士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距离张裕酒文化体验馆不远的客家美食博物馆,则是全球首个以“客家美食”为主题的博物馆,整个展馆分为“客家文化与美食”“客家餐具的展示”“客家饮食礼仪”等多个篇章。此外客乡老街还有汉剧馆、汉乐坊、木偶馆和埔寨纸花等共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馆。
客家院子沿袭典型宋制庭院风格,围绕客家人“和”“兴”“文”“美”的文化精神作为内核,以手工雕刻的泥塑画龙点睛,形成“园林包围建筑”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传统艺术与客家建筑相互交融,有种赏心悦目的建筑美。白墙、黛瓦、翠竹、碧水,构成一幅高雅幽静的画面,行走在一步一景的客家院子,观者皆被眼前的精美设计所折服,越往里走,越能看到精工匠造。
闽西长汀,古称汀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客家首府”之称,也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历史要是能永远定格在那个金发碧眼的新西兰人的描述中,这座城市也许不至于让今天的很多人充满郁结与感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汀州,寻找汀州的美丽,事实上是在寻找客家先祖的审美与智慧,一批又一批客而家焉的先辈,为之梳妆、为之粉饰、为之营构、为之传承。流水消逝了他们的青春韶华,孤雁带走了他们宏愿理想,只留下卧龙山松涛阵阵,汀江上白帆点点。“鄞江一尺水,清可照人心。”这是九百多年前文武奇才蒋之奇吟咏汀州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我们今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回头深情地抚摸一下这绿水青山,那是千百年来客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孕育客家文化的保姆与奶娘。
参见:深圳客家文化、东莞客家文化、赣南客家文化、韶关客家文化、赣州客家文化
客家语又叫客家话,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在粤中有部分地区叫水源音(一般归入客家语粤中片),在粤东部分地区叫福广话、岭东语、广东话(迁四川后裔之语言又被称为土广东话),闽、赣迁川的,同样以广东人自称。在江西部分地区叫赣南话(赣南客家语)、怀远话。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麼个话等。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汀州)。通称客家语,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客家话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言。它穿过历史的风烟而来,经历过岁月的荡涤而来。它的许多词汇即是古汉语的词汇,许多语音即是古代的语音,许多表达方式即是古人的表达方式。听其言仿佛是从时光隧道中直接穿越到我们面前的古人,又仿佛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于西安外语学院担任教授的张崇指出,学院派公认,目前南方话,特别是客家话,相对今日中原话,保留古代的中原方言更多。也就是说,说一口地道西安方言的人听不懂周、秦、汉、唐时的长安话,但客家人可能能听懂一半。章太炎对客家语言系统作过一番研究工作,他选取了63条客家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家方言的词汇与古汉语同源。客家话保留的中州音韵,历时千年,至今基本不变。
客家文学是随着客家研究浮出水面并成为显学而提出的概念。但作为学术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始终未达成共识。20世纪90年代末,有论者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所有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如客家歌谣、客家民间故事、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采茶戏,文人创作中的方言小说、方言诗等;客籍作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绘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属客家文学;非客籍作家若深入客家地区,创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可归入客家文学。
代表作家有:中国大陆的黄遵宪、李金发、张资平、碧野、杜埃、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等。
台湾的丘逢甲(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吴浊流(日据时期的铁血诗人)、龙瑛宗(宝岛夜空中的孤独彗星)、吕赫若(现当代之交的台湾第一才子)、钟理和、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的开拓者)、钟肇政、杜潘芳格、李乔、钟铁民、谢霜天(乡土女作家)、尹玲、小野(从实验室走出的畅销书作家)、吴德亮(宝岛上的千手缪斯)、蓝博洲、罗任玲。
港澳的黄谷柳(香港社会写实文学的奠基者)、侣伦(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蓝海文(开启新古典主义诗风)、陶然、林燕妮、钟晓阳、李鹏翥(澳门当代文学的开掘和见证);海外的黄孟文、潘雨桐、吴继岳(泰华文坛老将)、李少儒(泰华文坛怪杰)、饶公桥、胡惠南、阿五、严唯真(印尼华文文坛的常青树)、黄裕荣(海外华文作家中的保尔·柯察金)、立锋、明芳、袁霓、廖蕴山、云幻、刘放、张奥列等。
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直接相关。在古代客家地区已形成了相当的教育规模,在现代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与传统的诗礼传家的学风有关,也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持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有关。
客家人崇文重教,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忠信”是客家家训中又一贯穿始终的显著特征。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客家先人历经战乱,他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辗转奔波、历经磨难,对“家”“国”怀着深厚的感情。客家先祖把这种“兴家报国”的家国情怀用家训的方式向后人生动诠释、谆谆教导。
客家民俗,或称客家习俗、客家风俗等,流派众多,如赣南客家民俗等,它包括衣食住行、婚嫁生育、丧葬习俗、民间节俗、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传统会社、客家交际、地理风水、民间禁忌、宗教文化、尚武习俗、成年仪礼等方面。
客家民俗艺术伴随着客家民众的民俗生活延续至今,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客家民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生活和民俗观念,是研究客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实物见证。然而随着客家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孕育客家民俗艺术的土壤正在发生变化,客家民俗艺术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迎接这种变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见: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民俗博物馆、南水村史博物馆、麒麟博物馆、白花客家文化中心公园、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题公园、桃园县客家文化馆、六堆客家文化园区、赣州客家民俗博物馆、四川客家博物馆、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
客家人的饮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猪肚鸡。客家娘酒、客家擂茶、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黄酒、客家盆菜、客家汤圆、客家生鱼脍等均是客家饮食的表现。
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唐宋时期,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它的雏形开始显现,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发祥地之一,其客家饮食文化源于中原,是中原传统文化交融的结果,它始于两晋,成熟于明清。其中的客家菜文化内涵丰厚,从用料、烹制方法到风味自成一派,其味型以鲜辣醇厚见长,清淡脆嫩兼具,烹调方法精妙考究,人文气息意蕴深远,比较符合现代“返璞归真”的观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四星望月、酿豆腐、小炒鱼、萝卜饺、荷包胙、凤眼珍珠、三杯鸡、肉丸子、黄元米果、鱼脯、擂茶等风味独特,美味可口,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美食。
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客家人利用敬祖祭活动对其祖宗歌功颂德,视祖先为保护神,祈求祖先保佑,福荫子孙。所以,每逢较大节日,全族男女老幼便聚集一堂追思祖先,勉励后人。请长辈讲祖德,宣读家训族规,以激励后辈忠以报国,孝以持家,睦邻族内,光宗耀祖。客家人通过敬祖祭祀活动,成为沟通族人血亲之情,巩固族人之间团结和睦的凝聚力。
通过宗祠牌匾、祭祖穆宗、上灯敬老和独特的民俗节日等文化载体传承优良家风,使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持久地在子孙后代的耳畔响起,在他们的心田培育良善的种子,使他们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日渐衰落,客家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民间团体发起的宗族文化复兴活动,更离不开民众日常生活对优良家风的坚持和守护。家风是家族世代积累、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家训和族规是展示清白家风的载体。客家传统文化注重宗族文化的传承,所以长辈会尽心地把祖上世代积累的真知感悟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辈,避免他们多走弯路。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保留着古代的婚俗,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与古代婚俗六礼大同小异,程序复杂,礼节讲究。而别有风趣的当属接亲,有客家哭嫁、遮伞习俗等。
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广东汉剧、赣南采茶戏、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花朝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还有客家大戏、客家山歌剧、提线木偶戏、龙川手擎木偶戏等。广东汉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老一辈的喜爱。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徽剧就是广东汉剧发展的源头,在徽剧的基础上广东汉剧吸收了广东客家的庙堂音乐以及小调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
从湖北、安徽等省流入广东的皮簧剧种,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遵循中州音韵,以音乐唱腔优美动听著称。广东汉剧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多地流转,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表现与内涵。在新时代被周恩来广东汉剧院成立60周年暨振兴大会上,广东汉剧院发起倡议,联合湖北汉剧院、福建龙岩汉剧传习中心、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陕西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共同推动汉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振兴传统文化的一重大举措。
戏剧剧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狮灯舞、东源的金龙狮舞,饶平的布马舞、五华的竹马舞、紫金的纸马灯、平远的船灯舞、紫金的花船舞、兴宁的杯花舞、韶关的犁春牛、大埔的鲤鱼灯舞、以及席趣舞、莲池舞、织女穿花舞、落地金钱舞等。
民间音乐
客家谚语,是客家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谚语、社会谚语、生活谚语三类。客家童谣与客家民歌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歌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
客家语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广东汉乐(如客家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竹板歌、粤西客家情歌等。
流行音乐
客语影视
电影
全球首部客家语电影《一八九五》
中国内地首部纯客家话电影《围屋喜事》
电视
台湾第一部纯客语发音的八点档连续剧《老嫩大细》
首部客家青春偶像剧《花树下的约定》
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中国南方最早出产毛边纸的地方。唐宪宗元和年间,将乐的龙栖山已开始生产毛边纸。至北宋时,将乐、宁化等地造纸术更臻完备,将乐的西山纸、宁化的玉扣纸等名闻中外。明清时代,三明各县的造纸业已相当繁荣且久负盛名。
主词条:客家学
传统手工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画工艺:制画工艺在客家民间流传甚广,名家辈出。如长汀上官周,宁化黄慎,上杭华岩,武平李灿均驰誉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颇有影响。制画主要有版画,壁画,字画,蛋画,铁画,画像等。
代表有:兴宁版画、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光德陶瓷烧制技艺
剪纸工艺:汀州剪纸工艺源于清代帝后生日摆万寿,民间张贴剪纸图案以表庆贺。后来逢春节或新婚喜庆,红纸剪成的各种艺术图案或文字,寓庆贺祝福之意。传统图案有鸾凤和鸣、松鹤延年、梅兰菊竹、寿星等,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多出自巧妇之手。民间剪纸不限于妇女,有专门剪纸刻纸的艺人。各种图案应手而成,巧夺天工。
手扎工艺: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
主词条:客家围屋、客家土楼、客家民居、客家建筑、客家围龙屋、客家排屋
客家民居分为赣南客家民居、闽西客家民居、粤东客家民居、粤北客家民居等几大流派。
客家民居建筑有较多讲究,营造前必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踏勘选址。根据“涉水藏凤”的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由大的四境到具体界址,分步确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后选好吉日时辰立“泰山石敢当”,开工动土。房屋结构分前后栋,中间设天井,中轴设正厅,其余的叫偏厅或横厅,房间均为二层,楼上供储藏之用,楼下为卧室或书房。门前一般有一块大的场地,称为“禾坪”,供晒物之用。
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有的人家在围龙屋建好后,会请人在桁桷底面及两侧面刷上褐红色的漆,让其表面光滑,方便以后打扫灰尘。瓦当下面钉有遮掩桷头的“裹口”,边下面钉有遮掩桁头的“飘峰”。裹口和飘峰都是刨得光滑的长木板,其中飘峰一端还做成云纹形状。拗沟出口的瓦当下面也钉有几十厘米长的裹口木块,但这左右两块稍大的短木块上面分别刻有“日”和“月”字。这是客家先祖传统的自警碑,意为人虽住在堂屋内,但日月高悬于上,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昧良心的亏心事。围龙屋从后俯视,瓦面高低有序,瓦坑排列整齐,屋栋边带对称,再加瓦当、烟楼和堂屋横屋栋两端翘起的“鹅头”等的装饰点缀,倒也能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围龙屋门框及厅堂墙上,教育族中子弟奋发。因此在许多的客家建筑中,都能看到家训家风的内容,客家的先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美好的品质绵延下去。
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客家人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南方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风格。
汉魏之际,天下乱离,原先的乡官系统早已荡然无存,各地出现大量坞堡。坞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庄园组织,既带有军事色彩,又表现出相当强的政治性。坞壁主是乡里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十六国时期,在社会动乱的时代,坞壁获得空前发展。坞壁不仅是军事组织与生产组织的结合体,而且兼具地方社会基层组织的职能。十六国统治者从坞壁攫取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故优抚坞壁主,承认坞壁主的合法身份和坞壁作为社会基层机构的地位,使坞壁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依附关系走向普遍化和完全合法化。因此十六国时期大族坞壁经济及依附关系的发展,对十六国封建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坞堡内部自行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组织较为严密。坞堡下有邑、里之类的基层组织,选贤任能、秩序井然。坞内统一进行组织生产、征收赋税、进行公共积累,坞实际上代替了被打乱的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客家围屋大致可分为:闽西的方形、圆形土楼,赣南的口字、国字型土围子,粤北的四角楼、碉楼(如翁源的湖心坝高围墙)、粤北大围楼(以始兴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楼和翁源江尾镇思茅岭的张姓八卦围最具代表性),粤东梅州的围龙屋(如棣华居、仁厚温公祠、荣禄第、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原膴隆基、光禄第等)、带有碉楼的围龙屋(如兴宁躲世围)、圆围、半月楼(新月楼)、八角楼(如大埔道韵楼)、多角围屋和方、圆土楼(如大埔花萼楼),粤中惠阳、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如鹤湖新居、龙田世居、田丰世居、大万世居、环水楼)和围村,香港围村(如新界曾大屋)等10余种类型。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存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走进围屋就走进古老的城堡。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还有那尘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鹭村。
史学大师陈寅恪有一著名论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恰好得名于宋代,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宋代赣州,居中原通往岭南之要冲,借“长江、鄱阳湖、赣江、章江”水利交通之便,成就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是全国三十六大名城之一,至今保存了宋代的城墙、楼台、石窟、窑址、码头、浮桥、佛塔等众多名胜古迹,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宋城博物馆”。其中,开中国“八景文化”之先河的八境台,以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闻名遐迩的郁孤台,中国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福泽千年的宋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藏有宋代大量珍贵文物的慈云塔,开凿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的通天岩石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砖砌城墙,宋代江西四大窑场之一的七里窑,周敦颐、曾几、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洪迈等宋代名人在赣州吟咏留下的诗词歌赋,无不书写着赣州这座宋城的独特魅力。
主词条:客家地区
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中国国外客属人口约1200万人左右,港澳台客家约600万人。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合计客家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0.5万)等也有客家分布。
印尼客家人祖籍多为广东、福建两省,广东籍的主要来自梅县、蕉岭、惠州、陆丰,福建籍的则大都来自龙岩市永定县,而且尤以下洋、大溪两镇居多。
备注:海外客家人分布数据来源: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6107.8万人,国外约454.629万人。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约2.5万)、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注:括号内数据为当地客家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香港客家
澳门客家
四川客家
主词条:客家人物列表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人物,如:
江南第一位宰相钟绍京、赣南客家办学第一人温革、陆游最敬重的老师曾几、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才高行独的宁都三魏(魏禧、魏际瑞和魏礼)、一门四进士的西江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享、戴衢亨)、义宁陈氏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戊戌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血写工云春秋的英烈陈赞贤、《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个译者郭大力
军政界:胡谦、陈奇涵、萧华、赖传珠、邝任农、朱明、刘浩天、康志强、黄志勇、温玉成、谢有法、曾思玉、廖容标、贺子珍、邱会作、吴法宪、郭声琨、李尚福、吴昌德
文艺界:罗晋
科教界:陈封怀、动物遗传育种学家黄路生、赖远明、分子生理学家李蓬、孙金声
1955~1965年间,闽西客家有65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78.3%,被誉为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福建客家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地层古生物学家卢衍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高分子化学家林尚安;分析化学家卢佩章;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等。
政治军事类:刘亚楼、杨成武、刘忠、张南生、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丁甘如、陈丕显、邓子恢、张鼎丞、张廷发、廖海涛、项南、刘国轩、林开钦
文化艺术类:李天生、上官周、华喦、胡一川、李明卿、李灿、罗丹、丘沺、徐传华、丘能鲁、丘必书、郑小瑛、李以仲、宋省予、郭寿荣、谢颖颖、詹晶晶、陈坤福、伍正己、郑文宝、张显宗、李世熊、黄慎、雷鋐、伊秉绶
注:
1.姓名带*者选自《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的岭南著名人物》一书。
2.梅州名人不枚胜举,孕育出545位将军、34位两院院士、340位大学校长。
3.文学人物详见客家文学。
政治军事界:
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客家人:李德山、饶辅庭、周增、林修明、陈文褒、张学龄等。
思想知识界:
科学技术界:
文教艺术界:
工商实业界:
体育武术界:
四川籍杰出的客家人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变法维新志士刘光第,收功弹丸的大将军彭家珍,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辛亥西昌首义志士张耀堂,当代文豪郭沫若,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梓州诗人谢绪岷,厚黑教主李宗吾,现代天文学家刘子华,土壤农化科学开拓者彭家元,红灯女杰廖九妹,朱德母亲钟太夫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汝岱,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九十五军军长黄隐,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唐君毅、建筑学专家郑时龄等。
台湾客家人物主要有:
军政界:
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罗福星、丘念台、邹洪、陈大庆、黄国书、魏崇良、刘阔才、李登辉、邱创焕、刘松藩、刘泰英、汤曜明、彭淮南、范光群、吴伯雄、许信良、林政则、吕秀莲、林光华、叶菊兰、马英九、林郁方、黄玉振、李应元、蔡英文、罗文嘉、邱议莹
文艺界:
丘逢甲、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冠佑、方文山等。
湖南客家人物:
炎陵:张平化、张经武、邱创成、郭春涛、何孟雄、邓公玄、凌兆尧
平江:张震(本姓吴)
政治界: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李光耀、罗芳伯、李显龙、叶亚来、吴元盛、阿披实·维乍集瓦、素帕差·巴尼巴滴、钟万学、吴奈温、钦纽、陈亚先、钟亚瑟、朱梅麟
经济界:胡文虎、张弼士、邱威功、彭云鹏、何侨生、温惠仁、吴德芳、叶观盛、韦鸣恩、邱留宾
文艺界:黄孟文、流军、淡莹、袁霓、张错、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钟正山、钟晓玉、陈靓萱、何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