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沈庄

更新时间:2023-11-20 22:18

大沈庄,又称大沈刘庄,沈刘庄,沈庄等(古代曾名沉流庄、沈流庄等)。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的一个行政村,包含大沈庄、西南沈庄两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2500人以上,是东莞镇52个村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地理环境

大沈庄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8.90度、北纬35.99度附近,处在莒县(属日照市)、沂水(属临沂市)两个行政单位交界处,毗邻沂水县杨庄镇、官庄乡,东北方向不远处即是诸城市(属潍坊市)孟疃镇。该地虽于20世纪90年代划归日照市,在地理上仍属于沂蒙山区,与附近的西沈庄组成“沈庄群”。

大沈庄位于四面环山的小平原上,是千里潍河南源——石河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村南是“文山”,是为纪念刘勰著作《文心雕龙》而命名;村北是“武山”,又称“屋山”或“五山”。

武山名称来由已久,东汉许慎《说文》云:“潍水出琅邪屋山”,由此可见东汉时此山名“屋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潍水》云:“潍水导源潍山”。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此外,1992之前年出版的临沂地区《莒县地理》乡土教材中作“五山”,因此山有五峰而得名。村西南是“桂子山”,因秋天桂子花飘香;村西有“栗子山”,因山上产栗子得名。

名称来源

按照中国民间惯例,村落的命名往往与氏族聚居有很大关系。但大沈庄名称当中带“沈”字,村中却无一人姓“”,95%以上人口姓刘,是何原因?原来,“沈”字是为了纪念刘勰的文友、举荐刘勰的南北朝官员沈约而取名。

沈约,字休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官职。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写完《文心雕龙》后,很是看重自己的文章,打算让当时的文化权威沈约评定一下。沈约当时为地位显赫,刘勰没有机会见他,于是背着自己的书,装扮成卖书的商贩,等候沈约从府里出来时跑到他的车前。“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从此之后,刘勰其人、其书齐名天下。由此,刘勰老家的家乡父老为了报答和纪念沈约的举荐之恩,便把村子“刘庄”改名为“沈刘庄”,后来更是改为“大沈庄”。

考古发现

大沈庄遗址

大沈庄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存,距今近四千五百年。位于村西南、水库北岸,东距文山约一百米处,当地也称“东南崖头”。一九八五年发现。遗址东西约二百米,南北约二百五十米。南部主要是龙山文化遗存,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鬼脸鼎足、黑陶豆柄等;北部暴露有周代墓葬、出土铜件、绳纹陶鬲等。该遗址对研究莒地原始社会后期及莒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大沈庄汉画石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沈刘庄发掘汉墓葬,出土大量文物,石画像有21石,28幅画像。其中第24幅画像实属罕见,此画像高87厘米,宽37厘米,雕刻为浅浮雕,极为精致。此画像石的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画面,一妇人端坐正中,头发向上飘散,妇人背后两条豹尾卷竖两边,左边4个不规则的尖状物,似羽毛状;下格画面,中间一男一女拥抱亲吻,左边一女在推亲吻之女,上边一下垂物,似帷帐状。专家认为,这幅“接吻图”的发掘标志着古代东方这一礼仪的存在被证明。汉画像石创作者采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汉画像石的发现是了解当时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莒文化专家苏兆庆研究员参与了这次考古发掘。)

民俗世象

“文心亭”与“雕龙阁”

在莒县浮来山清泉峡南岸石壁上,有一架六角飞檐的红亭,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亭子附近石碑上书“文心亭”,这三个大字乃一代文豪郭沫若所题,此亭是为纪念刘勰所建。而在大沈庄所在的莒县东莞镇,一座“雕龙阁”跃然潍河水面,与浮来山上的“文心亭”遥相呼应。在东莞镇,一座刘勰的雕像巍然屹立在刘勰纪念园中,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浮来山福寿文化节”与“刘勰故里文化节”

在莒县浮来山,建有福寿文化广场,依托浮来山四千年“银杏树王”和“福来山”之美誉,每年秋季都举办“福寿文化节”,这是一项融大型文艺表演、康体健身、寻福益寿、经贸洽谈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在大沈庄,当地人们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刘勰故里文化节”,该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武山举办,在这里,人们举行祈福庙会、欣赏杂技表演,交流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在四里八乡享有广泛盛誉。

民间传说

2007年6月18日,在日照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大沈刘庄传说”为代表的“莒县民间故事”榜上有名。

莒县沈刘庄(大沈庄)的传说

莒县东莞有个六七百户人家的村子叫做沈刘庄(大沈庄),按说一定沈姓人家很多,可出乎所料,竟没有一户姓沈的,全村只一姓——刘。

大沈庄亘古以来是刘姓庄,所以最初叫刘庄。不知哪朝哪代,刘庄有一家因家境贫穷,夫妻俩携儿带女下江南临时安了家。又不知熬到哪一辈上,生了个男孩,取名刘勰。刘勰自幼聪明好学,只可惜家境太贫,无钱请先生教书。

一天,一老僧化缘来到刘家门前,见刘勰生像不凡,才分过人,便嘱咐刘家好好供刘勰读书。可怜刘家糊口都不能,哪有钱供他读书?老僧见状摇头叹息。最后,征得刘家同意,把小刘勰带到寺庙里抚养。

小刘勰言语不多,记忆力惊人,只要禅师教过的书,会是自然的;有时没教的他也会,真是出奇。刘勰六七岁上,老僧觉着肚子里的墨水全磕了筐子,你说把那老僧喜得,他不嫌路远,从四面八方为刘勰请高师、求书文。就这样,刘勰十五岁上就把天下的书读了个遍,墨水饱饱地喝满了肚皮。

后来刘勰考上了一个小官。刘勰无心当官,倒有心读书写文章。整天读呀写呀,一气写了《文心雕龙》五十篇文章送给师父看,师父说“好文章”;送给文友看,文友也说“好文章”。刘勰决定把书献给朝廷。

一日,刘勰将五十篇文稿用包袱包好,背在肩上,奔京都而去。一路之上,爬山过水,风餐露宿,好歹来到了京城。刘勰献书心切,哪还顾得饥渴,更不管自己的衣着打扮,就打听着向皇宫走去。你想想,皇宫那是随便去的地方吗?他来到皇宫外,早被把门的看见了,别说他进门,就是离门近一点也休想。把门的听说刘勰进宫见皇帝,便呵斥道:“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你叫花子进的吗?说着,就将刘勰往远处推。刘勰并不恼火,一本正经地说:“对!我没找错地方,我是来向皇帝献书的。”把门的看刘勰蓬头垢面,衣着不整,身背一破包袱,好似癫汉,哪里肯信?接着,就把刘勰连推带搡,拥到了远处。

刘勰多日劳累,连饥带饿,哪撑得住他们一阵扯拉,一下子倒在墙旮旯儿便迷昏了过去。不一会儿,一位白发银须的清气老头儿从这里经过,看见刘勰,便走了过去。细看刘勰,一派文人相貌,就喊醒了刘勰,问明了来历。那老头从刘勰的包袱中取出一本书,仔细翻看了几页,口中啧啧称好,便对刘勰说:“就你这文才何愁献书不上?”但你这身打扮是进不了宫的,就是进了宫也见不到皇帝,就是见了皇帝,也不一定稀罕你的书。我给你想个办法,你只要见着沈约就好办了。他是当朝文士,最喜欢有文才的人,又受皇帝宠爱,不如先见沈约。”这老头把沈约每天什么时间进宫廷,坐什么样的轿,从什么地方路过说了个明明白白。授意刘勰,一定把沈约的轿拦住,让沈约看书。

第二天一早,刘勰背着书稿等候在沈约进宫的路上。不错,沈约的轿子果然来了,那刘勰急步来到路中拦住了轿。两个开路护卫见一花郎竟敢拦轿,好不气恼,一声呵斥,上去就将刘勰推到路旁;复翻身,又去踢包袱。一脚踢去,把包袱踢裂了,五十篇文稿唏里哗啦从包袱中飞了出来,扬了一地。这时候,轿中的沈约听到外边的动静,探出头来一看,但只见书稿翻飞,便下得轿来,顺手抓起一本,细看了几页,又粗粗翻了全本,惊讶地说:“好书,好书!”便问刘勰:“这书稿是你写的吗?”刘勰回答说:“是。”接着问了刘勰姓名,家住哪里,有何公干,刘勰一一做了回答。沈约热情地对刘勰说:“请稍候片刻.再到我家叙谈。”沈约进了宫廷,然后吩咐轿夫回原路将刘勰抬回家中,厚筵伺候。

就这样,刘勰带着书稿,坐着官轿来到沈约家中,得到厚待。再说沈约在宫廷上急呼呼地办完公事,提早回了家,将刘勰的五十篇文稿没歇气地读完了。面对着貌不惊人才却压众的刘勰说:“高见!没想到乡间还有这等高才,真是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呀!”

从此,沈刘二人天天坐在一道谈古论今,说文论篇,拉起呱儿来津津有味,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经过沈约在皇上面前推荐,《文心雕龙》一书很快问世了。皇上看刘勰文才高超,请留宫廷为官,刘勰心中不愿,好歹推脱了。

刘勰写的书得到了皇上的夸奖,并且印成本子在全国发放,这一下子心动了天下,拜访刘勰的人扯连不断,从此刘勰的名字传扬四方。

刘勰成名,不忘祖上功德,便启程回到莒县东莞刘庄老家,一来为祖宗上坟,二来也与同族父老兄弟报喜。刘勰回家后,刘氏宗族父老兄弟为刘家出了能人感到高兴。在招待刘勰的筵席上,刘勰苦诉衷肠,并说:“要说刘家有了能人,功劳应归京城里的文士沈约。要是没有沈约的举荐,有才也是白搭。”刘勰说完,众父老兄弟纷纷议论,感谢沈约的举荐。有一位老人提议说:“为了不忘沈约的恩德,就把咱刘庄改为沈刘庄吧。”众人纷纷表示赞成。自此,沈刘庄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旅游景观

一、雕龙故里

传说,刘勰在南朝为官,清正廉洁,但他为人正直,行事老实,不会行“官场之事”,结果弃官出家,来到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专门校对经书。在此期间,他经常回老家大沈庄探望亲友。父老乡亲们为使刘勰回家时居住方便,也想给他一个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就凑钱建了一座小楼,即“刘勰着书楼”,后人将其作为八景之一,称“雕龙故里”。

二、松蓬滴翠

有一次,刘勰站在着书楼上远眺家乡四方风景,觉着别有风情,于是出门观赏。在西山上,他穿过茂密的松林,攀上山峰,看到满山松树遮天蔽日、青翠欲滴,就随手抓了一把草叶揉成团,在巨石上题字“松蓬滴翠”。

三、桂子飘香

来到西南山下,一阵微风吹来,花香扑鼻,于是他迎着花香爬上西南山坡。此时正值桂花盛开季节,满山的桂花浓香齐放,刘勰赞叹不已:“这真是‘桂子飘香’啊”!后来,为纪念刘勰和这一景观,家乡的人们将西南山改名为“桂子山”。

四、文峰树碑

刘勰漫步来到村前的文山,文山以“文”而名,那里虽没有多少陡峭的山石,却又是一番风景。更奇怪的是,在山尖的寺庙旁笔直地树着一块巨石,恰像石碑,真是一大景观。刘勰取了一块白石块握在手中,在这块天然石碑上写了四个遒劲大字:“文峰树碑”。

五、银杏翠盖

在大沈庄村里,有一棵年岁已久的大银杏树,在刘勰生活的时代就已经非常有名。而在村后的武山上面,更有五棵大银杏树。刘勰去观看时,只见那五棵银杏树五角对排,参天而立,枝繁叶茂,五棵树头合在一起,活像一把巨伞。刘勰取出带来的笔墨,在树干上留下了“银杏翠盖”四个大字。

六、三泉缥缈

从山上下来,过一山涧,听见流水潺潺,抬头四顾,三条山涧中层层瀑布泛着银光,清清的流水时隐时现。这三股流水分别发源于公鸡泉、母鸡泉、钦母泉,三股流水弯弯曲曲,到山下汇为一股。刘勰就在三流相汇的石块上,用毛笔题上“三泉缥缈”四个字。

七、潍水沉流

潍河的重要支流——石河发源于大沈庄。顺潍河来到大沈庄前村,潺潺的流水突然入地消失,相隔十几步远,又从青石板下吐了出来,使人好不生怪,确属奇观,这又引起刘勰的兴趣,于是在石板题上“潍水沉流”四字。

八、古树盘桓

由于村庄悠久的历史,大沈庄除了古银杏树外,还有一棵古槐,在刘勰回老家时,就不知长了多少载了。那古槐盘根错节,几根主枝成环型延伸,里出外拐,环环相扣,犹如数龙追逐嬉耍。刘勰看后给题名“古树盘桓”。

此外,大沈庄在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也引人注目,例如民间流传的“蝴蝶桥,鸳鸯井,一道银河通西岭”,便形象地表现出该村水利工程的独特面貌。

岁月如梭,历史变迁,千百年过去了,大沈庄的着书楼因年久失修,如今只剩下楼碴子;武山上的五棵大银杏树则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被砍伐做了课桌,唯有村中的另一棵留存至今,被村民和前来参观者视为“天下第二银杏树”(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一银杏树”在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内)。但是,刘勰的故事和他的作品《文心雕龙》被人们永久铭记,“大沈庄八景”的典故也流传至今。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