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19:02
明、清代,属夜郎里。
民国时期,属新场乡。
1950年,属七区。
1984年,属大河乡。
1992年7月,大河、七二2乡合并为大河镇。
2011年末,大河镇下辖7个行政村:龙坪、天桥、向阳、罗溪、七二、上台、石牛,下设3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大河镇下辖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龙坪社区、向阳村、罗溪村、天桥村、七二村、石牛村、上台村。
大河镇境内属中山峡谷岩溶地貌,最高点位于凉风垭,海拔1749.3米;最低点位于大河街上,海拔520米。
大河镇多年平均气温16.6℃,1月平均气温5.6℃,极端最低气温-4.6℃(2008年12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6.6℃,极端最高气温39.9℃(2011年7月24日)。最低月均气温3.7℃,最高月均气温31.6℃。生长期年平均325天,无霜期年平均274天,最长303天,最短26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88小时,年总辐射131.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45天(一般为2月20日至次年1月26日)。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2天,最多120天(1972年),最少52天(200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521.5毫米(1972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87毫米(200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7、8月最多。
大河镇境内河道有大河及罗溪河,由南而北汇合流入新站镇境内。
大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霜雪等。
大河镇境内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炭、铁、石灰石、方解石、滑石、松香石等。
2011年末,大河镇辖区总人口1288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31人,城镇化率4.9%。另有流动人口101人。总人口中,男性6713人,占52.1%;女性6170人,占47.9%;14岁以下2689人,占20.9%;15—64岁9077人,占70.4%;65岁以上1117人,占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2770人,占99.12%;有苗、土家等8个少数民族,共113人,占0.88%。超过50人的少数民族有苗1个民族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2%。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8‰。
截至2018年末,大河镇户籍人口有12641人。
2011年,大河镇财政总收入410.4万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2.4万元,比上年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
2018年,大河镇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有1个。
2011年,大河镇农业总产值51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524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3907头,年末存栏5768头;羊饲养量8745只,年末存栏4194只;家禽饲养量15656羽。
2011年末,大河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370万元,比上年增长42%;各项贷款余额1530万元,比上年增长31%。
2011年末,大河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1人,专任教师1人;小学6所,在校生590人,专任教师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初中1所,在校生175人,专任教师1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5%。
2011年末,大河镇有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7个;各类图书室7个,藏书1万多册;音乐、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24人。
2011年末,大河镇有健身、娱乐场地2个。
2011年末,大河镇有医疗卫生机构8个;病床17张。专业卫生人员1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4780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2011年,大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4户,人数164人,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长5%;城市医疗救助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4人次,共支出5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63户,人数2735人,支出760万元,比上年增长6%,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长7%。
大河镇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4万人次,货运总量6.8万吨。
铁路有川黔线过境,境内长14千米。有崇遵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11千米。有210国道过境,境内长16千米。
大河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龙坪村的大河坝组得名。
大河镇境内古迹有有夜郎栈(桐梓古四驿之一)遗址、石虎关、祖师观、夜郎古道。
七十二道拐位于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是210国道在桐梓境内的一段,因连续有72个弯道而得名。七十二道拐从山脚到山顶约有7公里,在高速公路修建前,是川黔公路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