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

更新时间:2024-05-13 14:45

大湄公河次区域(缩写GMS )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亚行作为参与方和出资方,主要负责为有关会议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该区域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

相关背景

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 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丽江古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下龙湾等。

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比较务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东亚一体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6%。截至2007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共开展了包括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180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100多亿美元。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日常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下设9个专题论坛和工作组,分别负责交通、电信、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农业、贸易和投资。领导人会议是其最高决策机构,从2002年起每3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字母顺序轮流主办。

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领域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建设者和援助者。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参与具体合作项目的主要省区。

合作项目

亚行次区域合作项目简介

1.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省。作为一个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可观潜力和互补性的自然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同时也代表了各发展伙伴与私人投资方之间日益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巨大机遇。该次区域总面积230万平方公里(约为欧洲大陆的大小),2.5亿人民共同居住在世界第12大河澜沧江—湄公河畔,文化与历史的渊源将他们紧密连接。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原油、天然气、宝石以及供水电开发的水资源,巨大的年轻、勤劳而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并有潜力成为东南亚、南亚和东亚间重要的大陆桥。

尽管具有如此的潜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的大部分地区的发展程度仍较低,而贫困现象也还十分普遍。人均收入从25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平均约为800美元,与世界人均GDP的平均值5000美元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平均值1000美元相比较,这个数值显得黯然失色。此外,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异。获得基本保健和教育的机会仍然十分有限,贫富差距非常严重。有必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的管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认为更加密切的区域合作对满足其发展需求十分关键。在过去十年间,由总体上积极的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所支持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已在该次区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时,从前的中央计划经济已经向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化,从而导致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合作显著增强,而跨境贸易和投资也明显发展起来。

2.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计划回顾

自1992年来,次区域各国开始了一项旨在通过更紧密的联系来促进其发展的经济合作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该合作计划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其它捐助方进行支持,涉及交通、能源、通讯、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和私营部门投资等领域的众多次区域优选项目的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立足于各国间部长级和具体实施层次上的持续的磋商和对话。在便利客货过境运输和发展电力联网和贸易方面已达成了一些主要的次区域协议。

GMS计划的一大重要成果是促进形成了成员国间良好愿望的洪流,从而有助于提高相互间信任并形成更好的合作关系。由于该计划6个成员国中的5国同时也是东盟成员国,次区域合作计划已成为减小东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10年的成就和次区域各国高层对合作所作出的承诺实际上已经为进一步发展和增强伙伴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过去10年间,次区域各国在实施次区域项目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耗资2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优选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其中包括金边(柬埔寨)到胡志明市(越南)的公路改造项目,联系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中部的东西走廊项目。次区域各国政府已进行了约10亿美元的区域性投资。同时亚行也已进行了7.7亿美元的贷款,并促成了2.3亿美元的共同融资。总计4.9亿美元的赠款对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环境、贸易投资方面的联合倡议进行了支持。

除此之外,围绕所有基础设施项目,都有细致的考察和广泛的可行性研究活动,成立了有关机构并签署了客货运输和电力资源共享方面的协议、协定。

3.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峰会:未来方向和机遇

对于今后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已同意继续追求其共同目标:建设更加一体化的、繁荣的、公正合理的次区域。2001年底,次区域战略框架获批准,该框架主要针对加强基础设施联系、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加强私营部门参与、开发人力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他们同时也期望加强与湄公河区域发展伙伴的合作关系。

10个“旗舰项目”,代表了次区域合作中多领域、大规模倡议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已被列为今后三年的优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次区域各国政府、捐助者、私营部门和民间社团的紧密合作。这些优选投资项目包括公路、通讯、电力项目以及人力资源开发、贸易、投资和环保。总耗资约为10亿美元,其中2.5亿美元已经落实。

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成为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的持续的主要困难。尽管次区域各国已在相当高的层次上作出了财政方面的承诺,但优选项目所需的资金已超出了他们的财政能力范围。捐助者和私营部门投资者由此将对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计划10周年之际,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峰会将于2002年11月3日在金边举行。该峰会将在各政府最高层次上对次区域合作的加速增长和发展作出政治性的承诺。

发展概况

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及发展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亿。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化底蕴雄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云南段概况

云南省是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边界线长达4060公里。云南历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云南省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236万人(2002年3月13日云南日报:文盲率11.4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3.42%),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2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总长2162公里,在云南境内部分长1247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流经8个地州,38个县市。2000年末这38个县市总人口为1017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24%,人口平均密度69.6人/平方公里。云南省内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仅澜沧江水资源量就达517.6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23.3%;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250万千瓦,约占该省可开发容量的25%,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尚不到12%;开展国际水运也有良好的条件。澜沧江流域地跨寒带到热带的七个气候带,种质资源丰富,有可开发食品、医药、香料、园艺和植物化工等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锌、铅、镉、铊、伴生锶储量为中国第一。锡、锑、铜矿远景储量良好。流域内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构成了得开独厚的旅游资源。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955.3亿元人民币,工农业、旅游业、对外贸易等取得飞跃的发展,是中国最主要的花卉、蔬菜、热带水果、烟叶等的出产地,烟草业、有色金属产业在中国名列前茅,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0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居中国第六位。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进展迅速,区域合作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该区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下矿藏品种多,储量大;水及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大;农、林、渔业门类多,自然条件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美好的开发前景,不仅为区域内各国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渐渐引起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并以多种形式介入该区域的开发,使之成为颇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地区。该区域内除泰国经济比较发达外,其他4个国家经济近些年来才有较快发展,原有经济模式也受到挑战,面临经济转型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吸引外来资金,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壮大各自的综合国力,已成为次区域内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为此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发展势头良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必将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协调区域内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推动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加快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

2002年11月3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如图《领导人会议》所示。朱镕基总理出席会议并就加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会议批准了《次区域发展未来十年战略框架》,并决定其后每三年在成员国轮流举办一次领导人会议。会后,有关国家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中方加入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

2005年7月4日至5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昆明举行,温家宝总理主持会议,并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会议围绕“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确立了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指导原则,并发表了《昆明宣言》。与会六国领导人还签署了便利客货运输、动物疫病防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电力贸易等多项合作文件,批准了贸易投资便利化行动框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等多项合作倡议。

2008年3月30日至31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六国领导人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的主题,就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构建伙伴关系、促进经贸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构想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就加强次区域合作阐述中方倡议主张。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领导人宣言》,指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行动的方向,提出2008-201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行动计划。与会领导人还签署了《实施次区域跨国电力贸易路线图谅解备忘录》以及《经济走廊可持续与均衡发展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合作文件。

2010年8月20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十六次部长级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来自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部长级官员一致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铁路衔接计划。预计到2020年,GMS六国将实现铁路网络的连通。该计划被看作为促成一个完整铁路系统的第一个重大步骤,也是开发并实现泛亚铁路系统的第一步。

该计划书共列出四套路线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方案是利用现有或正在铺建的铁道,从曼谷到金边、胡志明市和河内,衔接中国广西的南宁和云南的昆明。据预测,到2025年该铁路网载客量将达320万人次,载货量将为2300万吨。据越南《劳动报》21日报道,根据该计划,将投入600万美元用于相关人才培训、边境口岸站台系统及通关配套设施建设。

但实现六国铁路网络衔接还面临不少困难。据悉,六国间目前只有中国和越南开通了国际铁路联运线路。但目前越南铁路以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1米窄轨为主,客运最高时速为120公里,货运最高时速为80公里。窄轨与宽轨之间的转换影响了国际铁路联运的效率。

亚洲开发银行副总裁格林伍德表示:“实现交通便利最大化是促进本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铁路衔接计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为GMS国家将在自己现有铁路网络的基础上建设新的衔接线路,而不用全部新建。”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会议上表示,GMS成员国要保持并加强合作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继续加强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次区域国家人员和货物跨境便捷流动和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降低各种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成本,深化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和贸易联系。他还积极评价了亚行多年来对GMS合作所给予的支持,并希望亚行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对区域经济以及相关合作的前瞻性研究,为深化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区域农业部长联合声明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GMS农业部长会议部长联合声明

(2007年4月9日-10日,中国北京)

序言

1.我们,大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GMS)六国亦即柬埔寨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联邦、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农业部长,谨响应2005年7月在中国昆明举行的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尽快召开GMS农业部长会议的号召,首次在中国北京聚会。我们很高兴亚洲开发银行主管第二地区业务的副行长以及其他发展伙伴的代表加入我们的讨论。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委员华建敏到场致辞,亚行副行长格林伍德共同主持召开。

2.农业是GMS经济合作计划下的优先领域之一,对解决GMS成员国农村贫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注意到,鉴于贫困基本上是GMS农村的普遍现象,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确认农业发展对于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3.自2002年成立以来,GMS农业工作组(以下简称农业工作组)在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下,通过区域技术援助等资金支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加快了次区域的农业发展和减贫,开展了政府高官和发展伙伴之间的高层对话、培训和专题研讨会等活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今后的任务更繁重。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事务亟待解决,包括面临禽流感和植物病虫害等跨境动植物疫病的严峻威胁,以及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和跨领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新兴技术的获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寻找替代能源,诸如从油料作物和生物质中提取生物燃料等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解决与机构和计划相关的事宜,以增强计划的互补性,确保协调一致,促进机构间的联系。

5.我们各国在提高和保持传统商品生产率方面必须应对来自不利的国际商品价格的挑战,通过技术和体制创新将家庭农场转变成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企业,从而参与高价值产品、非传统作物和增值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我们对加快次区域农业合作的承诺

6.遵照GMS成员国的领导人在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关于加快次区域农业合作的承诺,今天我们正式通过了GMS农业合作战略框架和2006年-2010年农业支持核心计划。我们号召农业工作组调动所需的财政、智力和人力资源,同时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伙伴、国际农业科研学术机构、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互利伙伴关系。

7.今天,我们还启动了GMS农业信息网站的运行,这是GMS农业信息网络项目下的一个重要成果,该项目旨在提供和交流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和贸易活动,扩大和深化农业领域的合作。真诚地感谢中国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在该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加强GMS成员国伙伴关系

8.我们呼吁亚洲开发银行和包括政府、其他多边金融机构、政府间组织、国际学术和研究机构、私营部门以及民间团体在内的其他发展伙伴继续支持该计划,为实施农业支持核心计划下的优先项目提供充分的支持。

9.我们期望进一步加强与所有相关实体的伙伴关系,以确保GMS成员国农业的继续发展。

柬埔寨王国农林渔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

国务秘书 伊维斯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农林部  缅甸联邦农业与灌溉部部长

副部长 庞玛萨克  吴泰

泰王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大臣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农业

提拉·素达布  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高德发

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

2008年3月29日,在昆明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协作发展研讨会通过一份联合宣言,宣布正式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

宣言的签署方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和泰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会议还选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黄兴奇为合作组管理委员会的首届主席,副院长唐开学为合作组秘书处的首任协调员,首届秘书处驻在昆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宣言指出,尽管目前次区域的农业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正不断出现,需要次区域各国认真面对,建立有效的跨境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已经十分紧迫。

宣言正式确立次区域的跨境农业交流合作机制为合作组,同时敦促合作组所有成员迅速行动起来,解决合作组运作所需的财务、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并进一步拓展与其他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提升次区域跨境农业科技的创新、交流和利用水平。

宣言还请求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以及其他政府、非政府组织积极支持合作组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活动,以帮助合作组达到创新机制、增进研究所间联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能力、服务能力的目的。

合作成果

多方参与、成果显著、前景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回顾与展望

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湄公河,像一条天然纽带,把沿岸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紧密相连。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六国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16年来,随着合作进程的不断深入,六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合作成果层出不穷,合作前景日显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显著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区域内成员的实际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2008年03月21日,合作重点项目之一的昆明-曼谷公路(昆曼公路)中国路段全线贯通。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4条陆路通道之一,昆曼公路对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优化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昆曼公路只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建设的多个重点项目之一。自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国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加强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共开展180个合作项目,其中投资项目34个,总投资达98.7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146个,涉及资金1.66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历来重视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0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大力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在各种协调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双边贸易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双边投资额也有了较快增长。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贸易额分别为9.33亿美元、2.49亿美元、20.57亿美元、346.38亿美元和151.15亿美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193.6%、218.4%、179.7%、199.7%和224.2%。

此外,中国在次区域五国积极开展的劳务承包和设计咨询,合同额和营业额逐年上升。中国还以合作或独资等方式参与柬埔寨、泰国、越南的经贸合作区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等领域,中国援建了南北经济走廊老挝段、建设了中国南方电网220千伏、110千伏送电通道项目、援建了柬老缅三国境内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艾滋病防控试点项目,并积极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旅游发展战略。中国与次区域各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及其附件和议定书;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合作,组织开展了泛亚铁路境内和境外段调研。利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资金,先后完成了柬埔寨和缅甸境内路段的勘探工作;与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境内段项目均已列入了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

在贸易投资和农业领域,中国制定并已开始正式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行动框架》中国行动计划;2007年4月,中国主办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而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也于当月开通运行,为次区域各国农业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使六国把密切交通联系、提高本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一体化视为平等发展和繁荣的基石。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在加强经济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共识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广度得以不断拓展延伸,各成员国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专家认为,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次区域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和经济全球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密切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域合作各国的竞争力,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对于次区域国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增强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将于2008年03月30日至31日在老挝万象举行,六国领导人将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的主题,就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构建伙伴关系、促进经贸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构想交换意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会上全面阐述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未来发展的主张,提出中方倡议和举措。

一位多年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亚行官员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她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将远远超出几条公路和几项基础设施建设所涵盖的范畴”。

经济走廊

2008年06月06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走廊论坛在昆明正式成立,自此,中、越、老、柬、缅、泰六国的交通走廊将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的经济走廊,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常务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说,经济走廊论坛的成立,是进一步扩展今年3月在老挝万象召开的GMS第三次峰会的成果,成为GMS组织机构的协调中心,推动和帮助那些参与区域规划和经济走廊发展的边境省地方政府,并成为连接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经过各国十几年的不懈努力,GMS经济合作机制在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走廊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任务,就是把现有的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加快转化为次区域发展的经济优势。”陈德铭说。

首届GMS经济走廊论坛包括GMS经济走廊主论坛、省长论坛和边境城市发展论坛。论坛主题为:平等互利合作,持续平衡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中、越、老、柬、缅、泰六国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1998年举行的GMS第八次部长级会议提出了经济走廊的概念,其含义是将交通走廊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各国间的合作与往来提供便利条件。

相关报道

传统友谊与区域合作的纽带

16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次区域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前沿。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下,次区域各国积极选择对经济发展带动性强的项目开展重点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到2007年底,各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等九大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180多项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次区域各国基础设施连通性进一步加强,跨境运输和投资贸易领域的障碍与限制进一步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与区域内出口额成倍增长,次区域内每天生活开支不足1美元的人口数急剧下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让民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各国的互利共赢,为促进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长期的合作中,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维护了地区稳定,促进了社会繁荣。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间经济互利合作、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要求各国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虽然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文化的多元性,但区域内国家间山水相连、民族间血脉相承,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文化与商业往来。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通过平等参与、积极务实、形式多样、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增强了政治互信,扩大了共同利益,不但形成了次区域合作的一套完整的机制,也培育出了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大家庭意识,这对传承次区域历史文化,适应国际环境的大变化,满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日益成为各国协商对话谋发展、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平台。

中国十分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阐明中国政府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明确立场。16年来,中国一直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次区域各项合作,既是次区域合作的受益者,也为次区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双边贸易与投资额都有大幅度增长,在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卫生、旅游、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同次区域各国一道,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努力把大湄公河次区域构筑成中国连接东南亚的陆域经贸通道,实现次区域各国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保持次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次区域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共同努力下,次区域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加速前行的新时期。相信在即将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能够把握大局,明确方向,协调立场,进一步深化在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和投资、农业、卫生、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和筹资等领域的合作,开创次区域合作更美好的明天。

展望未来

2008年3月31日中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正在万象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的其他5国领导人以及亚行行长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段正式建成通车剪彩,从而使朝发夕至的昆曼两地之旅即将变为现实;随后,与会领导人再次按动触摸装置,正式开通GMS信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把次区域各国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与会各国领导人还签署了《实施次区域跨国电力贸易路线图谅解备忘录》以及《经济走廊可持续与均衡发展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合作文件。

更为重要的是,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的《领导人宣言》提出了GMS今后5年9大重要合作领域,为GMS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把GMS推向新的合作与发展的新时期。

本次GMS领导人会议当天在老挝首都万象东珍饭店圆满结束。与会6国领导人回顾和总结了自1992年以来GMS的成果与经验。会议指出,16年来,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成果具体实在。贸易投资与旅游日益拓展,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明显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次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东西、南北、南部三条交通走廊基本建成,《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顺利实施,阻碍人员和货物跨境流动的壁垒大幅减少。次区域人员流动成本降低、时间缩短,跨境货物流量增大,经济发展机会增加,各国联系更为紧密。

在本次会议上,围绕着“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这一主题,与会领导人还就深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以及消除贫困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构想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当前GMS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2008-2012年GMS的发展行动计划。

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和区域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蓬勃发展,经济一体化加快,周边新兴市场崛起。这些为GMS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GMS各国同样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疾病蔓延、拐卖人口、毒品走私、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为此,与会各国领导人呼吁次区域各国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减少贫困,共同应对传染病、非法劳工和环境恶化等方面的挑战。

会议要求GMS各国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2008-2012年GMS发展行动计划及时、有效地得以执行,并努力争取在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等9个领域取得进展。

会议还强调,各国要扩大国内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强化地方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尽量为GMS重点项目提供财力支持;推动次区域合作更加务实、有效,为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一个融合、和谐与繁荣的次区域作出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