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8:21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地跨金秀瑶族自治县、荔浦县、蒙山县,处于广西桂林、柳州、贵港、梧州、来宾五个市的中心。保护区于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5594.7公顷,平均日照1268.7小时,年均温17℃,年降水量为1823.9毫米,是广西多雨中心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瑶山鳄蜥、瑶山苣苔及金斑喙凤蝶等珍稀动植物和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瑶山自然保护区。
198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广西大瑶山珍稀兽类鸟类爬行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东经109°50′~110°27′,北纬23°40′~24°28′之间,四周邻蒙山、荔浦、鹿寨、象州、武宣、桂平、平南7个县(主体部分在金秀县,少量在荔浦县和蒙山县)。保护区面积25594.7公顷。
保护区内地质形成古老,可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区内地形复杂多样,山体庞大高峻,有风景秀丽的莲花山类丹霞地貌,有由莲花山组砾岩和砂岩组成的圣堂群峰(由7个海拔1900m以上的山峰组成),最高峰圣堂山海拔1979m,以圣堂山为中心,由高而低,自四周逐次下降为中低山,低山、高丘、低丘各种地貌。由于地貌构造奇特,面积广,类型复杂,风景秀丽,形成了大瑶山奇异的类丹霞地貌风景带,独具一格。
大瑶山土壤跨越中、南亚热带两个生物气候带,南麓属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北坡为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南麓土壤垂直带结构的基带为赤红壤,北麓土壤基带为红壤。土壤的一般性状呈现酸性――强酸性,PH值4.4~5.6,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表层可达10~30%以上。由于成土母质主要是砂岩、紫色砂岩风化坡积物,局部为花岗岩风化母质坡积物,土层一般较厚,质地偏砂,多为壤质土。
平均日照1268.7小时,是中国日照最少地区之一,年均温17℃,年均相对湿度83%,年降水量为1823.9毫米,南部可达2540.8毫米,是广西多雨中心之一。
大瑶山是广西最大的集水区之一。发源区内较大的河流有镇中河、长垌河、平道河、金秀河、甲江河、六秘河等25条,河流总长1684公里,集水面积200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74.37立方米/秒,年产水量23.47亿立方米,灌溉着保护区周围8个县48个乡81300多公顷耕地。
保护区范围主要在金秀县的三角、忠良、金秀、长垌、六巷、罗香等乡镇。保护区面积25594.7公顷,其中核心区7707.9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30.1%;缓冲区面积4817.4公顷,占保护面积的18.8%;实验区面积13069.4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51.1%。 保护区分为7片,其中长滩河片14114.7公顷,河口片面积975.9公顷,圣堂山片7930.4公顷,滑坪老山片1139.5公顷,德梅山片421.3公顷,平竹老山片382.9公顷,龙军山片630.0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大鲵、瑶山鳄蜥、瑶山苣苔及金斑喙凤蝶等珍稀动植物和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植被丰富。截至2013年,其植被组成种类有157科445属94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7种,祼子植物7科10属16种。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的位置上,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局部也存在季节性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类型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呈现明显的犬牙交错的状态,这是大瑶山植被水平分布最突出的特点。在垂直分布上,海拔1300m以上为山地常绿阔叶林与中山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m的山顶或山脊有成片的、原始的、呈带状分布的杜鹃林。保护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有9个群系,季风常绿阔叶林有11个群系,季节性雨林有2个群系,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有3个群系,山顶苔鲜有2个群系,共27个群系。
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截至2013年,有维管束植物有213科、870属、2335种,植物种类居广西群山之首。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瑶山苣苔、合柱金莲木、异形玉叶金花、猪血木7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长苞铁杉、观光木、闽楠等17种。国家Ⅰ类珍贵树种4种,Ⅱ类珍贵树种11种。 新物种:大瑶山蜘蛛抱蛋。
截至2013年,有陆栖脊椎动物373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瑶山鳄蜥、金斑喙凤蝶、蟒、云豹4种,瑶山鳄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蜥蜴目,鳄蜥科。为古老的残遗种,仅产于广西的金秀、昭平、贺县等地,尤以大瑶山为多。又名懒蛇、睡蛇、雷公蛇。二类保护动物有白鹇、黄腹角雉、毛冠鹿、猕猴等22种。昆虫资源也较为丰富,有21目168科570属853种,其中珍稀种类有14种。有昆虫21目168科、570属853种。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制度》、《保护区各科室工作任务和职责》、《保护站工作制度》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积极开展基础科研,完成了《广西大瑶山银杉种群样地环境调查和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大瑶山昆虫调查》、《金斑喙凤蝶生态调查》等项目调研。
根据保护区地块分散,面积大的特点,保护区先后建成了一栋占地1225平方米的办公综合楼,建筑面积1619平方米的保护站七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护林点4个,资源监测点2个,各保护站已通车、通电、通水;配备了电脑、照相机、望远镜、对讲机及科研设备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的管理条件。
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境差异大,因而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比较完整,动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种相当丰富。是物种的“基因库”,为中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科研基地,保护区的保护使濒临灭绝的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繁衍。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是人类社会、地球和人与生物圈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