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20:27
大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是白刺科,白刺属灌木,高可达2米,枝平卧,嫩枝白色。叶片簇生,矩圆状匙形或倒卵形,花较其他种稀疏。核果卵形,熟时深红色,果汁紫黑色。果核狭卵形,6月开花,7-8月结果。
灌木,高1-2米,枝平卧,有时直立;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2-3片簇生,矩圆状匙形或倒卵形,长25-40毫米,宽7-20毫米,先端圆钝,有时平截,全缘或先端具不规则2-3齿裂。
花较其他种稀疏。核果卵形,长12-18毫米,直径8-15毫米,熟时深红色,果汁紫黑色。果核狭卵形,长8-10毫米,宽3-4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大白刺果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很多,叶有灰绿色和绿色;嫩枝叶有被白柔毛和无毛之别。这些性状极不稳定。中国植物志编委认为种下等级勿须再分。该种有时由于干旱,叶形变小,接近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但其花序上花较稀疏,果及核均较大,尚易分开。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新疆、青海各沙漠地区。蒙古也有分布。大白刺多生于荒漠区的湖盆边缘,河谷阶地和土质滩地上,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关系较大。幼株多发育在含盐量较高的土质平地上,株丛被沙埋后生不定根,扩展枝叶,积沙成丘,越积越大,常高达1-5米,大小由几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俗称白刺包或白刺灌丛沙滩。在地下水埋深1.5-3米时生长最好。土壤为粘土、覆沙粘土及草甸盐土等,地带性土壤为灰棕漠土,石膏性棕漠土。植被盖度约18-25%,个别达35%以上。抗旱,耐盐碱,耐沙埋能力很强。常与白刺,梭梭,柽柳,霸王,合头草、枇杷柴,沙蒿,盐爪爪等组成群落,伴生的多年生和一年生杂类草有沙竹、沙米、蒙古韭,无芒隐子草,猪毛菜,骆驼蓬及盐化草甸上的芨芨草,芦苇、赖草、苦豆子等。
立地要求:大白刺的抗逆性较强,可生于荒漠边缘沙地,耐盐碱,喜壤质和沙壤质土,对立地条件无苛刻要求。
播种育苗:果实成熟后采摘下来,使果肉变得柔软后用水浸泡一昼夜,洗去果肉,得净种,晒干备用。育苗地选择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提前整地,深翻施肥碎土,做好苗床。春播要催芽,用温水浸泡1-2昼夜,混沙催芽,待有30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播种方法:开沟条播,播种行距20-30厘米,覆土4-5厘米,镇压。
扦插育苗:春季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剪取1-2年生的健壮枝条,截成插条,长20厘米左右,粗0.5-1.0厘米,剪后在水中浸泡5-6天,进行扦插。
分株育苗:大白刺萌蘖能力强,沙埋后易形成不定根,可进行分蘖繁殖。
定植:平缓地带株行距2米×3米。地势复杂区随机调整。
修剪:株丛内必须有15-20个左右的不同年龄枝,即新梢和2-4年枝各有4-5个,每个枝条逐年分枝壮大,约8-9年后淘汰老枝,以新的更新枝来代替对基生枝短截至1/2-1/3,培养成为骨干枝,对骨干枝上延长枝及新梢生长势的强弱剪去顶端2-3个芽或3-5个芽或不剪。短果枝及短果枝群不短截。为培养寿命长而强壮的骨干枝,必须控制其基部的基生枝,修剪时抹去多余芽,疏去过密枝,以保持株丛内良好的光照条件。
药用:果入药可治胃病。大白刺根部长出的寄生植物锁阳是中药中有名的滋补强壮药。
饲用:猪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枝、叶、果可做家畜饲料。大白刺的嫩枝、叶是骆驼的好饲料,霜后也是羊的好饲料。
生态:枝条平铺地面,积沙成丘,群众称为白刺包,有时高达20余米,故为优良固沙植物。
食用:果实是该属中最大的,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称,营养价值也高,又可制作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