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7 18:27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隶属于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1980年,化工学院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1986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7年,成立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00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成立环境与生命学院。
2004年,成立辽宁省高校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5年,成立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年,获批“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被评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0年,成立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学院。
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2年,获批“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预防与控制”创新引智基地。
2017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二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辽宁省重化工难处理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共开设3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2013年新设专业)。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讲师5人),实验技术系列教师7人(含高工4人、工程师3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1名、辽宁省十大科技英才及青年科技奖2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名、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1名。有5人获得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3人获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9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0%。
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燮(2020)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燮(2009)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燮(2005)、陈景文(2013)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全燮(2005)、陈景文(2013)、张耀斌(2019)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1人:全燮(2004)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杨凤林(1993)、周集体(1997)、全燮(2000)、陈景文(2014)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陈景文(2016)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刘猛(2019)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陈景文(2014)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周集体(1998)、全燮(20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张捍民(2007)、赵慧敏(2008)、曲振平(2009)、张耀斌(2010)、蔡喜运(2011)、曲媛媛(2013)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全燮(2018)
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全燮(2013)
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全燮(2020)
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燮(2018)
辽宁省优秀专家入选者4人次:陈景文(2007)、周集体(2007)、全燮(2007、201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8人:全燮(1997)、周集体(1999)、陈景文(2004)、李新勇(2007)、张捍民(2009)、张兴文(2009)、李爱民(2009)、赵慧敏(2018)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2人:李新勇(2019)、张耀斌(2019)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董应超(2018)、刘猛(2018)、刘薇(2018)、乔森(2018)、谢宏彬(2019)、刘艳明(2020)、姬国钊(2020)
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燮(2008)
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张捍民(201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燮(20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张耀斌(2014)
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燮(2008)、陈景文(2020)
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1人:全燮(2012)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工程硕士: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资源与环境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
辽宁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位列第6名;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评为A-类;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档。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教学团队,建设1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编著出版1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科学专业为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
2006年,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辽宁省环境工程示范专业”,环境工程教学团队入选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环境化学和实验”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编著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作为配套教材。
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本科专业评价,“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均列第1名。
2014年,“环境化学及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环境化学及监测教学团队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教学团队。
2017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二次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0年,“环境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环境类创新人才”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研究中心、2个大连市重点实验室、1个大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大连市工程实验室、3个功能性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重化工难处理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分子快速检测和诊断(POCT)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化学品风险防控及污染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大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连市工程实验室:大连市固体废物资源再生工程实验室
功能性平台: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平台、工业污染控制模拟平台、环境/生态模拟计算平台
研究室/研究组:环境化学与技术研究室、环境生态与工程研究室、环境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室、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研究室、环境能源工程研究室、环境催化与材料研究室、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室、环境微生物研究室、产业生态与系统工程研究室、化学品暴露风险分析研究室、环境与生态毒理研究组、环境生物电化学与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组、环境过程控制研究组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大型仪器设备126台(单价10万以上),总价值近1.1亿元,主要包括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仪、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质谱仪联用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闪光光解/瞬态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化学吸附仪、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快速溶剂萃取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
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自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水专项课题、973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48项,发表SCI论文近16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为第二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20余项专利技术已成功实现工程化应用。
2015-2019年,学院承担各类研究课题共363项(纵向187项,横向176项),到账经费2.226亿元人民币,人均364.93万元/人。作为课题依托单位和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子课题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0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青年及面上项目77项;省部委课题34项;大于100万横向课题23项。
学院整合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计算化学等知识背景队伍,分别承担了重大水专项“太子河典型工业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水中典型污染物去除的多技术耦合联用、协同原理及安全性评价”、国家重点研发课题“高含固有机固废高效生物燃气有机物的微生物强化降解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有机污染物计算毒理学”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三个研究方向上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工业废水毒性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发展。
2010年,编著《微生物非培养技术原理与应用》;2013年,著《新型介体强化污染物生物还原》;2016年,编著《溢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实用技术》;2017年,参编《环境化学前沿》。
学院重视研究人员与中国国内外研究单位、学者的交流合作,鼓励并用经费支持参加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中国国内外学者到访。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5年来,学院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194人次,参加中国重要学术会议187人次,其中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30余人次,包括美国化学会年会、日本化工学会年会、IWA会议等;邀请中国国内外学者到访80人次;派出20人次到中国国外开展访问研究/博士后研究。学院共有18名研究人员任国际期刊编委/副主编。
学院组织承办环境领域高水平、高层次的重要学术会议。2015-2019年期间,学院组织承办国际会议6次、中国会议3次。包括IWA Nano & Water Regional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Anammox Symposium 201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s Risk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2015, 2017, 2018、中日韩能源与环境研讨会、第二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预测毒理学”专题学术讨论会、第五届生态毒理学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三十界年会环境化学分会等。学院每年派科研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访问团队,参加中日韩研讨会,进行交流。
学院注重加强与中国国内外实验室和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荷兰莱顿大学和荷兰国立公共健康与环境研究所、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以及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共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项,持续建设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污染防治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院徽为圆形标识,由内外两个同心圆组成,外圈上部为蓝色字体学院中文名称,下部为蓝色字体学院英文名称;内圈为帆船和水面的组合图案,帆船形似字母E,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水面形似字母S,代表科学Science,综合释意为环境科学,体现了学院的学科类别。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阳光心理健康协会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意在普及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承先进的共同协作理念,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使阳光心理健康协会成为学生的心灵港湾。”下设组织部、新闻部、办公室三个部门。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自强社是以“演绎自强,彰显自信,追求自立,践行自助”作为社团宗旨,以励志成才计划为主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服务对象,面向全学院学生开展以诚信、感恩、勤俭、自强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励志观教育的学生社团。下设实践部、文体部、综合部三个部门。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礼仪队是以“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为宗旨,以“走进美、宣传美、创造美”为方针,提高学院学生内外气质,提升当代大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礼仪修养,同时为学院各活动服务,展现学院青春风采的学生组织。下设培训部、综合事务部两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