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1:31
大阳镇,隶属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地处东丰县南部。东与梅河口市黑山头镇、红梅镇、中和镇接壤,南与横道河镇、梅河口市山城镇相连,西与小四平镇毗邻,北与南屯基镇、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交界。辖区面积295.9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大阳镇户籍人口39618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增福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大阳崴第四区。
1954年,设大阳乡。
1958年,改为大阳黎明公社。
1959年,更名大阳公社。
1985年,公社改镇。
2005年,影壁山乡并入大阳镇。
2011年末,大阳镇辖大阳、六家、金牛、三里、红旗、宝山、卧牛、长乐、团山、福合、安乐、得胜、集体、兴隆、双龙、平安、增产、长胜、甘方地、同兴、保胜、影壁山、虎顶23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大阳镇辖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梅河大街。
大阳镇地处东丰县南部,东与梅河口市黑山头镇、红梅镇、中和镇接壤,南与横道河镇、梅河口市山城镇相连,西与小四平镇毗邻,北与南屯基镇、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交界。辖区面积295.95平方千米。
大阳镇地处吉林哈达岭低山丘陵与辉发河宽谷区,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半山区,龙岗山与库鲁纳窝集山支脉间的丘陵区,境内最高点熊腰顶山位于大阳镇与小四平镇的交界处,海拔701米;最低点梅河出境口位于影壁山村。
大阳镇境内河道属松花江流域辉发河水系,流域面积296平方千米,占100%。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梅河,发源于庆岭南山东麓,由西向东横贯境内三里、长乐、宝山、金牛、大阳、六家、团山、兴龙、虎顶、双龙、影壁山、长胜、甘方地等13个村,出境后在梅河口市汇人辉发河(上游又称大柳河),河长32千米,主要支流有福合沟、虎顶子沟等。
大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大风、干旱、病虫害等。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1次,由于地处梅河中下游,梅河上游支流较多,每到雨季常受河水侵袭,主要发生在7~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8月15日,全境30座桥涵被毁,冲毁路段8处3千米,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公顷,绝收205公顷,当年减产4成以上。
大阳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花岗岩、石灰石等。其中花岗岩储量较多,2011年末,有采石场18个、石灰石矿1个。其他自然资源主要有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主要有蕨菜、猴腿、猫爪子、大叶芹、小叶芹、四叶菜、刺嫩芽等野山菜。野生食用菌类主要有木耳、各种蘑菇等。野生动物有鹿、狼、狐狸、野兔、刺猬、松鼠、黄鼠狼、豆鼠、野鸡、野鸭、鹰、麻雀、喜鹊、大雁和灰鹤等。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0377人,另有流动人口3000人。总人口中,男性24711人,占61.2%;女性15666人,占38.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9917人,占98.9%;有满、朝鲜、蒙古、回4个少数民族,共460人,占1.1%。其中满族38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2.6%。2011年,人口出生率8.2‰,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2.3‰。
2017年末,大阳镇常住人口40262人。
截至2018年末,大阳镇户籍人口39618人。
2011年,大阳镇财政总收入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0万元,增值税205万元,企业所得税5万元,个人所得税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1%、14.3%。
2011年,大阳镇农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农业增加值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农民人均纯收入9298元。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生产粮食9万吨,其中玉米7.4万吨,水稻1.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豆。大豆种植面积2085亩,产量839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黄牛、梅花鹿、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6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黄牛饲养量1.8万头,年末存栏3550;鹿饲养量1.2万只,年末存栏3509只;家禽饲养量34万羽,上市家禽22万羽。生产肉类8000吨,其中猪肉6000吨,牛肉2000吨;禽蛋1000吨;畜牧业总产值2.6亿元。水果种植面积540亩,产量6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葡萄、山楂。渔业以养殖鲤鱼为主。渔业总产值500万元。大型农业机械1167台,小型农业机械4375台。
截至2011年末,大阳镇累计造林9.8万亩,其中防护林6.6万亩,经济林3.2万亩,活立木积蓄量3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9.2%。
2011年,大阳镇工业总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8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600万元,比上年增长9%。
2018年,大阳镇有工业企业22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个。
2011年末,大阳镇有商业网点326个,职工86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2018年,大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2011年末,大阳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人均储蓄1000元;各项贷款余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3%。
2011年末,大阳镇有文化站1个;农民书屋5个,藏书6.5万册;文化大院5个,群众性文化团体6个,健身场所5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人。体育2011年末,体育场地22个。100%的城市社区和86%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7%。转播吉林广播电台平安之声节目,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40小时,广播综合覆盖率100%;中央、吉林及各省市电视台的65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73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大阳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262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22所,在校生1205人,专任教师23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805人,专任教师12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大阳镇教育经费达0.1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I亿元。
2011年末,大阳镇有各类科技人才69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00人,经营管理人才30人,技能人才120人,农村实用人才340人。
2011年末,大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卫生院2个;病床121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张。专业卫生人员77人,其中执业医师38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3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万人次,住院手术150台次,出院病人1300人次。2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2304人,参合率80%;孕产妇死亡率为0。
2011年,大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7户,人数508人,支出1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79%,月人均263元,比上年增长12.37%;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78人次,支出3.9万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49户,人数2198人,支出186.7万元,比上年增长23.4%,月人均70.8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7人,支出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52人,支出72.6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医疗救助2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93人次,共支出507.9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临时救济149人次,支出17.5万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8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88.6万元,比上年增长18.2%。社会服务单位1个,床位95张,其中收养机构床位23张,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床位4张,军休床位5张,收养27人。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2个,全年接受捐赠物资折款3万元,接收捐赠衣被2000件,使3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232人,有5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组织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万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16万元,比上年增加300元。
2011年末,大阳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5千米,投递点23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56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85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347件,征订期刊1800册,业务收入3万元。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2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2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6%;移动电话用户3万多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7%;宽带接入用户50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0万元。
2011年,大阳镇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拉山线(柳河—山城镇)、东草线(东丰—草市)、四梅线(四平—梅河口)公路交叉贯通全境。客运站每日发车13班次,日均客运量1200人次。县乡(镇)级公路6条,总长72千米。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40辆,120吨位;客运汽车8辆,240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