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6 16:33
大陈岛,行政上隶属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大陈岛由“上大陈岛”(面积7平方公里)和“下大陈岛”(面积4.89平方公里)组成,同属台州列岛。下大陈岛是大陈镇的驻在地。
大陈岛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分上、下大陈,二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上大陈岛,又名上台,面积6.6平方公里,丘峦起伏,主要种植甘薯、豆类,西南部有避风港湾。大陈镇驻地下大陈岛,距海门港52公里,又名下台,面积5.2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为主,渔业发达,多渔船停泊,避风港湾设有台州渔业指挥部。最高峰凤尾山坐落岛西部,海拔228.6米。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
大陈岛是国家级中心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鱼汛期,岛四周千帆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火万千,蔚为大观。素有“东海明珠”之美称。
大陈岛气候宜人,景观奇绝、海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尤适游客“游海岛、观海景、钓海鱼、吃海鲜、玩海水”,是人们观光、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夏秋季为登岛旅游的黄金季节。从1991年起,已多次举办“海钓节”。
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6%,年平均气温16.7度,具有典型的冬暖夏凉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由于潮汐、洋流、风流和海洋生物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号称“东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岩、碧水细沙的帽羽沙、乌沙头海滨浴场和风景如画的屏风山、浪通门、高梨、下屿龙洞等众多海上奇观。
大陈岛历史神奇。大陈岛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是一江山战役战场的历史见证,大陈岛青年垦荒队传奇及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考察使该岛扬名中外。
大陈岛岛礁四周栖息着众多的石斑鱼、黑鲷、梭子蟹、七星鳗、虎头鱼等享誉海内外的鱼类生物种群,是我省第三大渔场。其浪通门养殖基地是浙江省以大黄鱼、鲈鱼、真鲷等海珍品养殖为主的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大陈岛和一江山岛上还有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有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时留下的大量战争遗址,有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留下的垦荒史迹和纪念碑、胡耀邦纪念馆、宋美龄留下的美龄亭以及风力发电机群等。还有古文化遗址和海神宗教寺观,如天后宫、渔师庙等。
大陈岛旅游设施完善,岛上有数家宾馆,食宿称便。菜肴以小海鲜为特色,著名的有石斑和大陈黄鱼,尝一尝渔民腌制的鱼生、辣螺酱、蟹板等也相当入味。石斑鱼系活动于岛礁海域的定栖性鱼类,称海中珍品。
大黄鱼原为东海声名赫赫的大宗经济鱼类,渔汛旺发持续千年,因酷渔滥捕,80年代后几近绝迹。90年代发展网箱养殖,大陈海域生态环境优良,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十分接近野生风味,经鉴定为名牌海产。旅游者如参观海洋养殖场,亲手抓一抓久违的大黄鱼,也是大陈游的一件惬意事。
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并习惯以高梨头礁为航海标识。
上大陈岛古又称三女山或三盘山,一说为释教始祖如来佛的出世之山,史载“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
这松枝状的适淹礁很可能是珊瑚礁,今天渔民在大陈海底仍常能拖获小块珊瑚残骸,即说明这个问题。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记载。此后,大陈在500年风云大跌荡中历经巅簸。
16世纪中叶,大陈岛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军水师于大陈洋追剿倭寇,并擒获通倭大盗。今下大陈岛风门岭有烟墩遗址,即为当时留守明军所筑。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居民渐聚,浙江道特在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在昔全盛时代,渔获量年达 500万元以上,亦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陈岛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沿海,土著武装王相义活动于大陈海域,率部阻击日军,并收复大陈岛,时称“海上豪客”。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大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则败退台湾,但仍实际控制着大陈岛在内的诸多岛屿。
建国初,大陈岛又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台湾当局除蒋经国频繁出入大陈外,军政首要如蒋介石、胡宗南、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等,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史郭普、美驻台大使蓝钦和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亦亲临大陈岛活动。岛上设立的机构亦名目繁多。
1950年代初的台海对峙中,大陈岛处于对峙的最前沿,军事地位相对提升,国民党当局基于战备需求,开始在大陈岛上修建硬件设施,成果比较显著的是教育和卫生方面。
195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开办了许多学校,并成立第一所中学——中正中学。
1953年,卫生所成立,医疗资源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岛上卫生环境和居民卫生习惯明显改善。
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2月7日,由蒲赖德指挥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132艘、蒋军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抵大陈海域,至12日,从大陈、竹屿、披山、渔山诸岛撤走国民党正规部队1万人、游击队4千人、居民1万7千余人(其中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披山1083 人,渔山518人),以及军用物资4万吨和各村庙宇神像10余座,同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整个大陈岛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1955年2月,国民党当局施行了大陈岛撤退,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大陈岛收复后,人民政府立即开展重建工作。
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当年1月31日,首批227名青年登上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至1960年共有467名垦荒队员上岛垦荒。2013年1月6日,胡耀邦铜像在大陈岛揭幕。
1955年2月11日,中共温州地委根据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的指示,设立大陈区人民政府(县级),同时建立中共大陈工作委员会。吕众义任书记,刘维宗、许继良、季玉芳、国同玉等任委员;区长刘维宗,副区长季玉芳、黄道熙。下设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渔农业生产科等工作机构,机关暂时设立在海门。4月第一批大陆移民进岛,翌年又有温州市青年组成“垦荒队”支援大陈。
经40余年生聚建设,海岛环境已得到很大改观。如昔日皆为童山秃岭,12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千余棵树木,现今则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0%-60%以上,成为省级海岛森林公园。作为国家级渔港建设,历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环岛公路和5座水库,客运码头渔港配套设施齐全,同时将大陈港辟为国际避风港和鲜活水产品出口交货点。
大陈海域向以渔产丰富著称,系浙江省第三大渔场,在60~80年代渔场鼎盛时期,每年冬汛,来自闽、浙、沪、苏沿海的5000余艘渔船,云集大陈渔场捕捞带鱼,平均捕捞量约6万吨。渔民上岛出售鱼货,补给物资,其盛况一如“海上闹市”。
但自80年代后,因海洋资源衰退以及海门渔港建成,渔民多数移埠大陆,据2000年统计,大陈镇在籍居民3800人,外来暂居人口约1200人,仍为台州海域人口最集中的岛屿。
2023年9月16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主办、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和浙江海事局承办的大陈岛灯塔点灯仪式在浙江台州大陈岛举行。现场,随着与会嘉宾共同触碰按键启动点灯装置,大陈岛灯塔正式建成发光并投入使用。
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岛上居民1万多人,并烧毁了岛上所有的建筑物,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焦土遍地的荒岛。
1956年起,先后5批共467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团中央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回忆过去,仿佛一切还历历在目:没有路,就算用锄头一锄一锄把岩石敲碎,也要铺成一条路;没有经济,从零开始,边学边摸索,也要发展畜牧业;没有钱,靠收集废铜烂铁,靠每个人每月贡献的2.5元生活费,也要购买船只,发展渔业。
秉持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经过多年生聚建设,如今的大陈岛已成为东海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垦荒精神,作为台州的城市精神,它已深深浸润在台州海关人的血脉里。在上世纪90年代伊始,台州海关曾围绕着大陈岛创造了“8天抓9案”的辉煌战绩。
1994年8月底,百年不遇的强台风正面袭击台州,走私团伙却利用沿海倾力救灾之际,乘虚“捞”一把。9月8日,奉命出海的“813艇”,在穿过大陈岛海域时,遭受了巨浪的猛烈袭击,艇身倾斜。海上缉私,对同志们不仅是身体素质和心理意志的严峻考验,也是智慧的较量。艇身修复后,缉私队员们在依法检查过往船只时,故意暴露自己,声东击西,待夜幕降临,立刻调转方向,于次日凌晨突然出现在南部近海海面。
此时,有三条走私船,混入附近渔船,撒下渔网,佯装捕鱼。但是,最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缉私队员们从渔船作业程序和船上人员装模作样的神态中发现了端倪,果断地靠船检查,将这三条走私船一网打尽。几小时后,另一条走私船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就这样,在8天时间里,“813艇”一口气抓获了9条走私船, 查获走私香烟7000余箱,案值2000多万元人民币,狠狠地打击了走私分子的嚣张气焰。
艰苦的海上缉私生活让大家学会了苦中作乐和知足常乐。队员们相互起了“绰号”,既增添了几分乐趣,又密切了彼此的关系。即使遭遇了恶劣的环境,他们也不失乐观。有一次回航途中遇到了大风浪,缉私艇被迫停靠在一个荒芜小岛。船舱里的食材耗尽,队员们已经连续两天“酱油拌米饭”。这时,不知是谁提议去浅滩捡些贝壳“加餐”。简单的煮贝壳却成了他们出海七八天来最美味的一餐。队员们都饱餐一顿后,调查科长看着盘底薄薄的一层汤笑着说:“你们怎么回事,这么好的东西都不吃完。”一边说着,一边刮起最后一勺汤一饮而尽。
2014年3月,由于职能调整,海关总署缉私局的海上缉私处正式划归至国家海警局。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年华中逝去。前有海缉人劈波斩浪守护大陈岛一方海域安康,后有海关人奋楫扬帆为台州市外向型经济保驾护航。
如今的台州,外贸有序推进,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台州海关人坚持把好国门、忠诚履职。登临、巡查、掏箱,口岸监管的链条环环相扣;熏蒸、消毒、监测,保障国门安全的信念坚决有力;蹲点、跟踪、追捕,打击走私的利剑随时出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台州海关人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海门港、大麦屿港、健跳港,登临检疫、取样化验、医学排查,筑起台州口岸最强防线。温州机场、萧山机场、舟山口岸,台州海关驰援一线的身影随处可见。
台州海关人坚持开门建关、改革创新。头门港、龙门港、健跳港,港港联动,台州口岸实现全面开放;大麦屿——基隆航线成为长三角一条定期对台海上通道。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实单运行,综保区项目蓄势待启,23项自贸区经验复制推广,外贸新业态助力台州制造再续新辉煌。着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全国首张“十一证合一”落地台州,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台州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台州海关人坚持担当奉献,共创文明。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帮扶杨梅、柑橘、西蓝花、小海鲜等特色农产品漂洋过海。结对帮扶重点村,走访慰问困难户,从三门到天台,乡间小路记录下台关人扶贫的坚实脚步。“趣味课堂”进校园,打造文化助学新高地,“曙光号角”入企业,传播政策宣讲最强音,曙光志愿者们战高温、斗酷暑,开展文明创建。“台关大讲堂”,打造台关人自己的交流平台;“曙光读书会”,碰撞思想擦出智慧的火花;文化兴趣小组,培养爱好、陶冶艺术情操。
如今的大陈岛已不复昔日的沧桑,但大陈岛垦荒精神源远流长。过去的艰苦岁月仿佛还历历在目,今天的我们已是新一代垦荒人。创业维艰,奋斗以成,走好新时代的垦荒路,海关事业也将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珠般,闪耀东海。
大陈岛入围中国海洋宝岛榜单
位下大陈岛东海岸,系两片巨大的干出礁,造型雄奇,向称“东海第一大盆景”。该处岩壁如削,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若神斧劈就。
游人穿过一片幽幽的黑松林,豁然见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脚下却是数十米深渊,渊底海水回荡,小岛啾啾,极目则海天一色。整个景区环境静谧,气势磅礴,视野和视觉色彩效果均好,为大陈风光绝佳之处。
甲午岩海岸原为国民党驻军的炮兵阵地,沿岸战壕纵横,现遗迹犹存。1954年5月8日,蒋介石曾率属僚从台湾至此巡视,观景处建有“中正亭”,已毁,今已修复,改题为“美龄亭”。从观景处拾级而下,即置身于有如洪荒世界的强海蚀地貌带,秃岩净石,游客可观海捡贝,可仰卧休闲。
沿下大陈岛环岛公路东行即达浪通门。隔海百余米为屏风山,1975年曾填筑防波堤,将屏风山与本岛连接,1997年坝体毁于11号强台风,现残存坝基。浪通门景如其名,滚滚长浪与如屏突兀的屏风山,构成一幅大笔挥就的山海图,旧称“屏山灯影”。
除观景外,可参观西侧港湾的海洋养殖基地,涉水登屏风山。山顶有国民党军队修建的碉堡群及地牢,构筑至今尚称完整,为椒江区历史遗存保护点。
垦荒纪念碑巍巍挺立于下大陈岛黄夫礁山岗,向游人讲述一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和大陈岛的故事。1956年1月,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号召,数天内报名者即达2000人。1月31日,首批227名14至22岁的队员携“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旗帜,在团中央、团省委代表护送下,登上大陈岛。此举一度成为全国青年的先进榜样,《青年报》为此刊载头版通栏标题新闻和照片。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受到胡耀邦的关怀。1960年7月,垦荒队宣告完成任务,有部分队员继续志愿留在岛上。荏苒30年,时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仍然惦念大陈,特于1985年12月29日登岛看望老垦荒队员。纪念碑高18米,上镌“大陈岛垦荒纪念碑”8字,由张爱萍将军题词,2000年2月落成,由垦荒队员、当地政府和团省委等捐建。大陈岛还建有胡耀邦铜像,于2013年1月6日揭幕。
青少年宫是大陈岛最好的建筑,1985年经胡耀邦总书记批准建成,占地1050平方米。内辟有岛史陈列室,供游人参观。
下大陈岛大沙头港湾为历代岛民聚居之地,主要街道有港边路、海新路两条,建筑自港区沿缓坡向山岗伸延,民居鳞次栉比,新旧错落。岛上渔村大多依山傍海,散布于山岙和海湾,常以数十户为一自然村落,旧皆垒石为居,村民多赖海洋捕捞为业,亦就近垦种。较可观的渔村有下大陈岛的大小浦、浪通门和下咀头,上大陈岛庄周庙、大岙里等处。
国民党曾悉心经营大陈防务,在岛上屯驻兵员万余,修建了大量战壕和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于沿海岛屿的最北的据点。碉堡、坑道等至今大部犹存,是浙江沿海保存旧军事设施最多且最完整的岛屿,作为我国现代史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实物遗存,具有特殊的历史游览价值。主要遗存(均在下大陈岛)有:
1、象头岙水上碉堡群,共10余座,构筑于港湾潮淹线,堡体隐蔽且十分坚固。
2、大岙里遗址,原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江浙游击司令部和西方企业公司等均设在该处。山腰有胡宗南居所,胡曾化名“秦东昌”,一度坐镇大陈指挥。以上遗存均位上大陈岛。
3、屏风山碉堡群和地牢。
4、五虎山、甲午岩等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
是上大陈岛伸入大陈水道的一处岛岬,景区由一系列强海蚀地貌组成,为海上游艇观光的最佳地段。近岸多峻礁巨石,岩体有卧有立,有尖削如笔峰孤突,有大块如黑兽浮海,礁岩海岸间不时露出洞穴,其被海浪洞穿处,于幽幽深邃之中又别显洞天一块。岛岬北侧称“乌砂头”,有一条长约300米的黑砾滩,砾大如拳,乌圆可爱,涨潮时可闻“呜呜”滩音,高潮时适淹。砾滩背景为一孤状的陡峭海蚀崖,崖壁分天然二色,棕黄色的岩层迭压于黑色岩层之上,富有自然的大山水画意。
位上大陈岛北端一天然长堤两侧,西滩长约300米,东滩200米。砾石大如鸡卵,小如弹丸,以灰白、灰黄为主,间有红、棕、黑等色。该处环境幽静、滩平坡缓、海碧山青,是游人垂钓、海浴的好去所,沿滩捡石亦饶有趣味。登坡北望,碧波万顷中可影约见一江山岛。
2013年01月06日,浙江台州,胡耀邦铜像在大陈岛揭幕。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台州湾东南,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了“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同年1月31日,首批227名青年队员登上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至1960年,共有4批467名垦荒队员上岛。1985年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登上大陈岛看望了老垦荒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