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鲍岛村

更新时间:2024-06-17 21:22

大鲍岛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古村落,青岛市区的发源地之一。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国人以原大鲍岛村为中心,建立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

历史沿革

鲍岛,原是麻湾(今称胶州湾)一个小岛,人们把鲍岛对面岸上的一个渔村叫鲍岛村,由于人口的增多,村里有些家族衍生出去到鲍岛东山(今青岛市上海路一带)以东建房,逐渐形成另一村落,叫小鲍岛村,原来的鲍岛村就叫作了大鲍岛村,0.009平方公里,在小港入口以北。后来发现,德国人最初测量胶州湾海岛面积时,抛去了包括马蹄礁在内的5个小岛,如此,胶州湾内的25个海岛,便把大鲍岛排在榜首。

大鲍岛村有居民很早。金兵入侵中原,在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一带烧杀劫掠,有些渔民不堪忍受就从胶西来到了这里,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种一点薄地。最早来到这里定居的渔民为陈姓。

明代时,江苏太仓一户渔民,因受当地渔霸盘剥,借了高利贷买渔具无力偿还,渔霸要索他的女儿偿还借款,他们一家便逃离太仓漂泊到鲍岛落户,这家渔民姓顾。因此,鲍岛人说话带南方口音,夹杂着南方方言中的词汇,如山东人叫的“锤子”,鲍岛人叫“榔头”。

清代,因裁减明代卫所,原卫所的军户转为了自食其力的农户或渔民,移居大鲍岛村的人多了起来。大鲍岛村在胶州湾内,风浪小,适合捕鱼,村民即多为渔民,同时为供应渔具、修打船只,工匠应运而生。大鲍岛村北有一片岭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大鲍岛村成了一个大村,设有集市,农历逢五逢十赶集,与李村的二、七,浮山所的四、九集相互交叉开。大鲍岛村周围的沟崖村、小泥洼,乃至海北的东大洋、西大洋等的村民也来赶集,此时的大鲍岛村成了后来青岛市区内青岛口之外的第二个大村庄,并且因为它的海产品交易及工业作坊,村庄带有了市镇性质,不仅有渔行收鱼、贩卖各类海鲜,有客栈、酒馆、饭店,还有打造渔船的作坊,另外集市上有“劈柴市”——也叫“柴火市”,其旧址在青岛建为城市后,成为一处以娱乐、餐饮为主的知名市场,改叫“劈柴院”。

青岛开埠的第一次区划,把大鲍岛变成一个区,区划的分界线沿德县路――保定路大坡切下,北迄沧口路,西到济南路,东至济宁路。于是,一块维系城市百年辉煌的“黄金矩形”诞生了。这次“黄金分割”之后,大鲍岛的地价飞速飚升,很快成了华人社会的首善之区。人们很少跨过德县路口标志华洋分界的界石,到迭斐里大街那边去走走看看,倒是每年从海上来青岛换防的德国士兵登岸巡游时,跨过界石到大鲍岛这边耀武扬威一番。于是,老照片上的劈柴院便成了巡游途中一个黑瞳似的水门汀。

大鲍岛括弧了大半个“街里”,或者说大鲍岛就是岛城人咀嚼了大半个世纪的“街里”。尽管时下的人们或许淡忘了大鲍岛曾经和整个城市的情感脐带牵得那么近那么紧,但一提起“街里”总使人有种亲昵得动心动情的感觉。

1897年的帝国主义出兵强占了青岛、鲍岛以及四方,1898年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周围大片土地划为了“租借地”。德帝国主义实行殖民统治,把租借地的市区划分为两片——以今德县路为界,以南至黄海海滨叫青岛区,是以原青岛口市镇来命名的;德县路以北至胶州湾,以大鲍岛村命名叫“鲍岛区”。这两个区有很大差别,中国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准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中国人只能住在鲍岛区。 德占初期还用1892年清政府建的前海栈桥为码头,接着德国人在胶州湾内建港,把“鲍岛”炸平,再填海与陆地相连,建成了堤岸式码头,因以后又建了大港,这里叫小港,作为鲍岛的“岛屿”已不复存在,但作为村镇——市区的鲍岛——大鲍岛村却得到了发展。

1910年,德国胶澳当局调整区划,将九个小区合并为四个区(镇)。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三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小泥洼小区更名为“台西镇”;青岛、会前两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区”;大鲍岛、孟家沟、小鲍岛3个小区合并为“大鲍岛区”。

鲍岛区其街区范围主要是德县路以北、李村路以南、济宁路以西、胶济铁路以东的区域,其中心街道为著名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周边的街道绝大多数是以山东省内的城市名命名,形成了青岛第一个近代地名文化街区。

德国人通过建筑条例和建设规划,从结构和卫生方面对大鲍区住宅建设做出了规定。房屋建筑许可采用中国人的建筑形式,结构必须符合防火、坚固和卫生的要求,房顶不许使用易燃材料,不许用粘土砂浆制作墙体,而房屋内部则可用中国传统的木框架建筑结构。同时,对住宅容积率作出限制,房屋建筑面积最多不能超过土地面积的75%,楼高两层,用于长期居住的房间,每人至少必须有5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建筑层高至少2.7米。通过以上限制性规定,力图避免在青岛出现上海常见的那种高密度“里弄区”的建筑。德国人还为大鲍岛配备了上水和下水管道,然而却没有规划公共绿地。基于民生需要,大鲍岛华人市场开始兴建华人市场的位置是青岛中山路北段、德县路、潍县路、四方路合围的地块(原址已经在30年代被拆除),这里逐渐成为“华商云集之地”。山东街也成为当时青岛最为繁华的商业街,鉴古堂、福生德、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等老字号逐渐落脚。

1914年,青岛区、鲍岛区界限被打破,两区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小鲍岛,人们一直至今还叫“小鲍岛”,而“鲍岛”——“大鲍岛”这一地名叫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在胶州路两侧仔细辨认,依然还能看到大鲍岛村的点滴残存遗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