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19:58
大鹏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位于大鹏半岛中部。东临大亚湾,西拥大鹏湾,南与南澳街道相连,北与葵涌街道接壤。历来都是大鹏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76.24平方千米。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植被丰富。 截至2019年年末,街道常住人口6.4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1万人。截至2021年10月,大鹏街道辖7个社区 ,街道办事处驻地王母社区。
大鹏是深圳市东部重镇,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秦)、博罗县(汉至三国)、宝安县(东晋咸和六年至唐金德二年)、东莞县(唐金德二年至明万历元年)、新安县(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五年)、东莞县(清康熙五年至清末)、宝安县(民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大鹏千户所,隶属南海卫。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傅斌在大鹏半岛修筑所城,因境内大鹏山如鹏踞海,故名之 “大鹏所城”。
1949年10月,大鹏为乡,隶属惠阳县第四区。
1951年11月,改属惠阳县第七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第七区各小乡分别并入大鹏、葵沙二乡,大鹏乡辖今大鹏、南澳两镇之地。
1958年10月,大鹏乡与葵沙乡合并成立大鹏公社。同年11月,大鹏公社划归宝安县。
1960年,划出大鹏公社北部,成立葵涌公社。
1983年7月,取消公社体制,大鹏公社改为大鹏区。
1986年10月,撤区设镇,大鹏区分设大鹏镇和南澳镇。
1993年1月,宝安撤县分设宝安、龙岗二区,大鹏镇隶属龙岗区。
2004年,撤镇设街,大鹏街道办仍属龙岗区管辖。
2011年12月30日,大鹏新区成立,大鹏街道隶属大鹏新区。
截至2021年10月,大鹏街道下辖7个社区 ,街道办事处驻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街道中山路5号。
大鹏街道地处大鹏半岛中部,东临大亚湾,南与南澳街道接壤,西濒大鹏湾,隔海与香港新界相望,北与葵涌街道毗邻,距深圳市区50千米、盐田港30千米,土地面积76.24平方千米。
大鹏街道地形以滨海低山、丘陵为主,多为残积坡积角砾碎屑、 薄层红壤型风化壳所覆盖,在山间和海滨零星分布着宽谷小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40.84千米,沿海为基岩,沙滩、岛屿、海蚀崖、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发育齐全,海岸风光优美。
大鹏街道植被属亚热带季雨林,林木覆盖率75%。
大鹏街道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暖湿、夏长而不酷热,冬暖有阵寒、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适宜旅游日数超过300天。
大鹏街道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水库15座,总库容量700万立方米。境内大小河流十几条,除迭福河注入大鹏湾外,余皆自北而南注入大亚湾。王母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求水岭,流入大亚湾,长7.4千米,流域面积15.8平方千米。
大鹏街道有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岭澳一带有金、锡、铜、钼、钨等矿,龙歧盐场产优质海盐;两个海湾中盛产鲍鱼、海胆、龙虾、紫菜、响螺、扇贝、石斑等海鲜;广阔茂密的森林中有蟒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白鹳、白腹军舰鸟、穿山甲、大小灵猫、大壁虎、野猪、果子狸、豪猪、小鹿、野兔等三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不少属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
截至2019年年末,街道常住人口6.4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1万人。
2017年,大鹏街道率先完成办事处街道属国企资产清理和处置工作。投入1438.5万元扶持31个项目,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大鹏街道依山临海,自然环境独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农业是大鹏人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产业。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土地归私人所有,农民大都是向地主租地耕种,加上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大鹏一直处于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
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是大鹏“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集体生产年代,境内以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蔬菜、果树为主,粮食生产位居各业之首。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因征用而再度锐减。针对这种情况,大鹏镇因地制宜,努力开发创汇型农业,引入高、优、特、偏、稀品种,逐渐成为龙岗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1986年4月2日,位于大鹏街道东部的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奠基,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典礼仪式。随后又有岭澳核电站、福华德电厂、LNG站线工程、东部电厂等国家、省、市级大型能源企业到此落户,大鹏成了名副其实的东部能源大镇。大亚湾核电站占地2平方千米,总投资41亿美元,引进法国核电技术,装备两台各为90万千瓦的压水式反应堆发电机组。1号机组于1994年2月正式投产,2号机组于同年5月正式投产。是年,该核电站共发电107亿千瓦小时,其中70%供应香港,其余供应广东。
大鹏街道名胜古迹众多,有40.84千米长的海岸线,海滨风光优美,沙滩绵长,沙质洁白柔细,是天然的旅游胜地。1993年,大鹏镇被深圳市列为发展东部大旅游的重要基地。大鹏镇把旅游业作为兴镇的龙头产业。
大鹏街道汽车营运线路四通八达,每天都有直达班车频繁往返于大鹏与龙岗、深圳、广州、香港等地之间,东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大鹏至深圳市区的行程时间缩短到25分钟。
大鹏镇最早的学校叫光德小学,创办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更名为王母小学、大鹏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该校有学生60人、教师10人。1953年,王母小学开设初中部。1957年,大鹏华侨中学开始筹建,至1958年竣工启用。1992年,大鹏镇创办成人学校。
2003年,大鹏镇有4所幼儿园、3所小学、 1所中学,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同年2月,镇属学校全部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大鹏镇也因此获得广东省 “教育强镇”称号。
2019年,大鹏街道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开展大鹏群艺比赛8场次,提供公益文体培训累计440课时,播放公益电影100场次,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拍摄国庆专题宣传片《我和我的祖国》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加大非遗文化传承力度,举办非遗本土文化展演暨美食节活动9场次,创作大鹏“非遗”本土音乐《古城婚庆》。广场舞《扎西德勒》获深圳市第十六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广场舞比赛铜奖、女声独唱《神奇的半岛古城》获原创音乐比赛铜奖。
2019年,大鹏街道为630名老人发放老人津贴147万元,为171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支付服务费62万元,为1155名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保险。不断完善“暖夕阳”爱心陪伴服务,服务对象29人,服务措施更加优化。公共服务大厅完成业务受理量11388件。促进就业再就业40人,举办6场技能培训班,吸引170名户籍居民参加。
传说大鹏半岛的名称来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其文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所述的这种名叫鲲的北冥大鱼,因嫌北海太小,游起来不太自如,就变成了神鸟大鹏。大鹏鸟千里迢迢向南飞来,最后终于到了南海边。它眺望浩瀚无边的大海,俯瞰连绵起伏的山峦,只见群山含黛,海面蔚蓝,林木葱葱,花草芬芳,宛如仙境,于是怦然心动,便从天而降,伏卧于此。其昂扬的头,变成大鹏山;舒展的双翼,一个成为大亚湾,一个成为大鹏湾;翘起的尾巴,直冲云霄,化成排牙山;庞大身躯,也就成了大鹏半岛。
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隶属南海卫。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大鹏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筑至今保存相当完整。体现城外观的部分城墙及东、南两城门保存完好,城内现存有赵公祠、天后庙、华光庙、候王庙和十余座清代将军府第以及一批清代民居,其中尤以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保存最为完整和突出,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城镇规划建设史、明清民俗文化及岭南地区古建筑发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母围
王母围原名王母洞,传说南宋景炎帝南逃时其母杨太后在村前大石上梳妆,故名。王母围始建于明代,是明初大鹏所城三处军屯之一,整围坐北朝南,面宽81米,进深65米,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围前有禾坪,禾坪前有半月池,围面开一门,围内建筑整齐布局为九横五纵,中心为围内主街,石板路面,围内房屋多以砖、土木结构,条石基础,堆瓦顶,为清代典型围屋样式。2012年1月13日,王母围被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大鹏城的原居民说大鹏话或者客家话。大鹏话初听是白话和客家话的混合体,虽然在语音、语法、词汇、措辞等方面和广州话很接近,又有和客家话类似的地方。大鹏话至今还保留一种独特语调,当地人称“千音”。因为所城原因,来自北方的将士及家属和当地人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当时的“普通话”,也就是后来所谓“军语”。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
大鹏所城由于世袭军士制,清代出了十多个将军。大鹏所城人通过大鹏清醮这个盛大仪式,传承道家“和”(和谐)、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济、救死扶伤”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大鹏清醮从制作“山大佬”、纸扎马、龙、鹤、凤等祭品,到整个拜祭、巡游、放生、吃斋过程和举办独特的“将军宴”。大鹏清醮展示群众各种信仰,对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祭奠爱国将士亡魂,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积极的作用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大鹏凉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大鹏凉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大鹏凉帽不用任何机械,完全以手工编制而成。制作凉帽的竹子要用篾刀剖成像纸一样薄的篾条,每一条都要保持一样的宽度、厚度,编制时要做到既紧密又平整,编织不同的图案和用丝线编织帽带,都须遵循一定的口诀,技术难度非常大。
大鹏婚俗
大鹏婚俗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大鹏半岛。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城内军民人口总计约三千人。皆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不一,风俗各异。各种不同婚俗在这里兼容并包,后又融入当地广府、客家婚俗,至明末清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鹏婚俗,并代代相传,保存、流传至今。
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主要流传在深圳市东部大鹏新区的大鹏、南澳等地,大鹏山歌是该地区用“大鹏话”(大鹏当地人称“大鹏军语”)口头传唱的民歌。原因是明、清时期这里有“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军士来自全国各地,此地通用 “大鹏军语”。大鹏山歌就是起源于这个时期。
大鹏舞狮
大鹏舞狮早在明代就已盛行。鸦片战争时期,当地百姓以村为单位,由会武术的老人牵头,以青壮年为骨干,组织村民联防队,并且用以狮会友、以武会友的名义,团结各地仁人志士,共同抵抗外强入侵。大鹏舞狮分为两类:一是盖仔狮;一是麒麟狮。盖仔狮又叫土狮,因其头形同过去农民用来筛米的盖仔而得名。二者基本相同,均含舞狮和武术两部分,只是师傅传授的功夫不同,派别各异而已。
大鹏新区海洋水产品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渔民将捕捞得的海产品一部分趁鲜出售,一部分自行加工,腌制成便于贮藏和运输的海味干货,临街摆卖。水头海鲜街、南澳海鲜街都是吃特色海鲜的好去处。南澳海味街专卖海味干货,是深圳渔港最具特色的旅游购物之处,也是深圳、香港、珠三角所需海味干货主要供应地之一。 大鹏海鲜有鲍鱼、红虾仔、响螺、扇贝、海胆、牙带、白带鱼、白仓、海仓、黄脚立、嘉腊鱼、丝立、立鱼、黑加吉、黄鱼、海河、青鳞鱼、红蟹、膏蟹、三点蟹和青口等。
大鹏艾果
大鹏艾果是客家人的时令小吃,一般在每年艾草生长旺盛时采摘制作,大鹏艾果有甜食和咸食两种,吃艾果解饥且益于脾胃。
大鹏本地盆菜
大鹏盆菜是极具有特色的,因为大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它汇聚了香港盆菜和客家盆菜的特点,而又区别于它们。大鹏盆菜发展到了今天,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因为盆菜大多都是逢年过节的菜肴,所以“和气”就显得很重要,而盆菜本身就是一个包容的烹饪方式,食材结构可以随意变换,让人享用美食时也能感受到那种其乐融融的“和味”。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等周边地区。大鹏打米饼自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逐渐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直传承不衰。特别是经过赖氏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制作技艺有了显著提高,使其成为大鹏所城的名特食品。
将军鸭
大鹏的将军鸭跟大鹏所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大鹏还是一个海防军事基地,食物相对匮乏,所以每一道菜都必须做的精致。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是打了胜仗以后,将军下令开设宴席,这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将军鸭才会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鸦片战争肇始地,深圳又别称“鹏城”,即源于此。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约10万平方米。原城墙高6米、长1200米,上设雉堞654个,并辟有马道。所城建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北门于明万历年间被堵塞),每个城门上有一座观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城外东、西、南3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濠。自明初建城以来,大鹏所城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和抗击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
2001年6月,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鹏城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大鹏所城被评选为“深圳八景”之首。2016年6月,大鹏所城被评为“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一。
较场尾位于大鹏银滩路东、鹏飞路南至龙岐湾之间狭长的海滨地带,北面与大鹏所城和鹏城村相邻,建村历史已有300年左右。较场尾总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环境优美。村落面向龙岐湾,与南澳新大及七娘山隔海相望。海岸线约3000米,岸边为沙滩,退潮时最宽约50米,沙质一般并夹杂少量石块,可以游泳。沙滩外是浅海,潮间带最宽处达1千米,退潮时见底,可以捡拾海产。较场尾沙滩平缓,退潮极快,退潮时,走到海中间也不过没膝。2008年,较场尾第一家民宿开业,2012年,民宿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较场尾成为拥有320余家民宿的滨海民宿小镇。
龙岩古寺,位于大鹏街道王母围之南,观音山之北,与东山寺遥遥相望,亦是大鹏名刹。因其依龙岩巨石而建,故名。龙石山也因此寺更名为“观音山”。据龙岩古寺碑文云,此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古寺置于花影绿荫之山腰,环境清幽,加之林木参天,依山傍石,曾是东江纵队医院,因曾有观音菩萨现身之传说,百多年来香火不断。寺门下建有持净瓶的汉白玉观音塑像,寺门前建有宝塔。在观音殿神坛下之石洞中,有一脉百年不歇的清泉。此泉冬温夏凉,清冽甘美,有解暑怡神、清心明目之效。
东山寺建于明朝,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位于大鹏所城东门外仅一箭之遥的龙头山上。占地约600平方米,殿宇巍峨,雄伟壮观,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寺为三进古寺庙建筑风格,第一进门上刻有“东山古寺”四字,传说是大鹏所城水师营参将后升任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所书。三进庙堂上分别供奉关公、上帝、天王、三清、文昌大帝以及诸音神像座,终年香火旺盛。寺前的“鹫峰胜境”石牌坊,为东山寺山门,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保存完好。
刘起龙(1772—1830),字振升,大鹏镇人。行伍出身,初入大鹏营,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升水师提标右营。翌年迁东山营守备,后又迁硇州营守备。当时海盗为患,刘身先士卒,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遂不断迁升。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升南澳镇总兵。道光六年(1826年)升福建水师提督。道光十年(1830年),刘在巡洋时以身殉职,道光皇帝诰封他为“振威将军”。
赖恩爵(1795—1848),字简廷,新安县大鹏城(今龙岗区大鹏街道,祖籍河源紫金)人。清道光年间任广东水师提督。曾领兵打响鸦片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战——九龙海战。晋封振威将军。与其祖父赖世超(武功将军)、其父赖莫扬(振武将军)、其叔父赖信扬(安鹭将军)其族兄赖思赐(武功将军)并称为赖氏“三代五将军”。
钟笑(1924—1945),女,大鹏镇人。“七七事变”之后,刚小学毕业的钟笑,本应继续升学,时值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香港惠属青年回乡救亡服务团在大鹏一带活动,组织起“妇女会”、“读书会”、“识字班”等。钟笑说服母亲,参加扫盲工作和自卫队。
柯彩凤(1928—1948), 女,大鹏镇人。柯彩凤家庭出身贫寒,是村里有名的民歌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十六岁的柯彩凤参加了东江纵队。不久随部队挺进粤北,任卫生员。在工作中,她不怕苦、累、脏,十分认真负责,经常通宵达旦看护伤病员。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烟台,柯彩凤留在五岭地区。
赖仲元(1918—1988),大鹏镇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地下党乡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东江纵队独立中队政委、东江纵队特派员等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任广九路东新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期间,因对敌斗争坚决、群众工作成绩显着,受到上级机关通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