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驾六

更新时间:2024-01-27 17:15

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简介

洛阳钟鼎青铜器产品信息

名 称:天子驾六

年 代:东周中期

尺 寸: 宽16cm

寓 意:飞黄腾达,帝王的象征

用 途:家居摆放、商务礼品外事礼品、高档文化礼品

出 土:2002年洛阳河洛文化广场人防建设时发掘

现 藏: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2002年洛阳进行河洛文化广场人防工程建设时,文物部门在这3万平米的区域内探得古墓600余座,车马坑、马坑29座,其中的“天子驾六”车马坑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专家惊叹它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出处

周礼条款繁多,文献记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周礼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社会的细胞—家庭。“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冖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一般认为,周礼包括了周代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社会行为规范,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和礼乐制度等等。由于有关记载夏礼和殷礼具体内容的“书篇散失,夏商之礼绝灭”,所以周礼就成为我国现存于世的奴隶制国家法典。

规定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且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也是等级森严,制度严密。周代的礼乐制度详细地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不同的待遇,涉及政治、军事、文化、个人生活,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者国之大事,如都城建设、军队编制等,小者个人生活用品,如服饰、乘舆等,通通纳人礼的范畴。

周礼

天子驾六

按一说,古制天子乘舆“驾六马”似乎是不用争论的问题。可是在经学最为兴盛的东汉(25-220年),经学家们却为周天子“驾六马”或是“驾四马”发生了争论。据文献记载,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著《五经异义》十卷,对传世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己见43。而郑玄对许慎的《五经异义》中的许多观点持有不同看法,著《驳五经异义》百万言予以反驳44。在他们争论的诸多问题中,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天子驾数”。许慎在《五经异义》中以《易》京氏、《春秋公羊传》和《逸礼·王度记》中有关“天子驾六”的记载,认为古制“天子驾六马”。郑玄则以《周礼》、《尚书》为依据,认为古制“天子驾四马”。他在《驳五经异义》中反驳说:“今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既实周天子驾六,《周礼》校人则何不以马与圉以六为数,《顾命》诸侯何以不献六马?汉世天子驾六,非常法也。《王度记》曰‘大夫驾三’,经传无此言,是自古无驾三之制也。”45南朝梁刘昭在为《后汉书·舆服志》作注时,概述了这场论战的论点与论据。

“《古文尚书》曰:‘子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礼》:‘四马为乘’;《毛诗》:‘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易》京氏、《春秋》公羊说皆云:天子驾六。许慎以为天子驾六,诸侯及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史记》曰秦始皇以水数制乘六马。郑玄以为天子四马,《周礼》:‘乘马有四圉,各养一马也,诸侯亦四马’,《顾命》:‘时诸侯皆献乘马,黄、朱乘,亦四马’。”

东汉时期发生的这场经学大论战,由于文献散佚,已难考证,但从后人的描述中可知他们之间论争之剧烈,论理之精辟,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极大影响:“两汉经学,号为极盛,若许若郑,尤为一代通儒,大敌相当,输攻墨学,非后来一知半解所可望;其津涯此编,虽散佚之余十不存一,而引经据古,犹见典型;残章断简,固远胜后儒之累牍连篇矣。”46

包括“天子驾数”在内的这场大论战,无疑是东汉经常发展的表现。“西汉学者大都专治一经,彼此不能相通,师说所承,每多乖异。迨东汉而兼者渐众,故许慎至有五经无双之目。”47很可惜,敢于对儒学经典提出异议的许慎,他的观点在以后的岁月里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南北朝时,为《后汉书》作注的刘昭,很明显地反对许慎的“天子驾六”说:“今帝者驾六,此自汉制,与古制异耳。”48尤其到了唐代,“自唐儒作五经《正义》专主郑说,许义渐微”49.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争论的结束,其中还是有许多学者仍认为古制中存在“天子驾六”。如在宋代,著名学者陆佃(农师)认为:“天子之马,盛者驾六,常则驾上。诗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此‘驾六’之证也”。50另一位著名学者林之奇支持陆佃的观点,认为“古者车皆四马,唯天子之车则特驾六马……陆农师曰‘天子之车,盛则驾六,常则驾四’,此说可信”51。

这场发生在公元2世纪的关于古制天子驾数的经学争论,大约历经了1800多年悠悠岁月的等待,在公元21世纪初才真正有了定论,其结论就是:古制“天子驾六马”。之所以有如此的结论,首先是因为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出土。

例如建制

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侯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27。在军队编制上,规定天子拥有六个军,诸侯大国拥有三个军,次国二个军,小国一个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28;天子兵车万乘,大夫百乘。

朝堂夜间点燃火炬议事,称“庭燎”,其火炬数规定“天子百燎,上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

在礼器使用上,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使用金石之乐,将编钟编磬悬挂在古称“徇簴”的架子上,然后放在厅堂里。在编钟、编磬使用的数量上规定“天子八堵四肆;诸侯六堵三肆;卿大夫四堵二肆;士二堵一肆”,即天子钟馨各六十四枚,诸侯各四十八枚,卿大夫各三十二枚,士各十六枚。若属诸侯的卿大夫、士,又各减半32;其摆放的位置规定:“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即天子放置在厅堂的四面,形若宫室的四面墙,称“宫悬”;诸侯三面,称“轩悬”,由于形若曲,也称“曲悬”;卿大夫二面,称“判悬”;士一面,称“特悬”。

卜筮时使用的龟、蓍,规定“天子龟一尺二寸,诸侯一尺,大夫八寸,士六寸”;“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冢人造墓,以死者的爵等来决定坟丘高度和树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药草;士四尺,树以槐。”

在乘舆使用上,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甚至在称谓上,规定:“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考古发现

2002年10月,在河南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遗址上施工建设的“河洛文化广场”(现更名为“东周王城广场”)的考古钻探中,在拟建的四万多平方米的近三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710座东周墓葬(其中有墓道的大型墓葬4座),马坑、车马坑36座(其中大型车马坑2座)。在经发掘的17座马坑、车马坑中,保存完整的车马坑5座,其中4座(编号为四、八、九、十号车马坑)出土四马驾驭的车各一辆,二马驾驭的车各一辆或各两辆。另一座为大型车马坑(编号为五号车马坑),南北长42米,东西宽7.2米,深1.8米,坑内埋车26辆,马68匹。车子呈南北纵向双列摆放,车头、马头均向南,车辆中驭六匹马者1辆(单辕),驭四匹马者8辆,驭两匹马者17辆。驭六匹马的车摆放在西列从北南数第二辆的的位置上。该车车舆方形,车厢、车轴、车轮、车辕痕迹清晰。在车舆之前、车辕的两侧放置六具完整的马骨驾。车辕之东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东;车辕之西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西。排列整齐有序,清晰无疑地表示了这六匹马和这辆车组成了六马驾一车的关系52。

2002年7月底至2003年3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市中心广场一期工程建设中,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总计钻探东周时期墓葬600多座,车马坑(含车坑、马坑)29座。其中尤以中区5号车马坑为突出。该坑长42.6米,宽7.4米,葬车26辆,残留马匹个数达70匹,规模为国内少见。坑大致呈南北向,车子呈纵向两列摆放。西排2号车为六马拉一车,合乎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折射出所陪墓葬墓主身份的至高无上及这片墓地地位的不同寻常。

上述发现为进一步探索东周王陵的位置及王城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同时期家族墓地的布局提供了丰富材料。

2014年9月,西安财院新校区发现一座古代墓葬,考古专家认为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墓。对于这座陵墓的墓主人,专家们依据历史文献和秦国陵墓的规律等认为,它有可能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墓。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在试掘两座陪葬坑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这种高规格的礼制行为,如不得到在位皇帝的认可,陵墓会被毁掉的。而诸多玉器、金银器和刻字陶器等相继出土,尤其是陶文“私官”二字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有关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的认知。

考证

根据文献,该车马坑中这六匹马在古代都应该有自己专有的称呼,位于车辕两侧驾辕的两匹马称为“服马”,紧挨着服马的称为“骖马”,骖马之外的称为“騑马”。此外,根据该车马坑中这六具马骨驾的出土位置,说明这六匹马当年驾车时应是沿车辕两侧特驾六马。四马则两服、两骖,六则两骖之外双有两騑。《说文》曰:‘騑,骖旁马’,盖于服、骖之旁又加两马,则为六也。”53

《诗》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天子驾六,四黄两绯,所以最外面的绯红色朱红色的骖马又叫騑马。《顾命》:‘时,诸侯皆献乘马,黄、朱乘,亦四马’。”诸侯不能献六只能献四,所以献黄2乘、朱1乘,拆为天子2乘。

由于这座车马坑出土于东周天子所居的国都东周王城内,这座车马坑中的六马驾一车,无疑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天子驾六马”的考古遗存!这辆由六匹马驾驭的既然是东周天子的乘舆,那么这座车马坑出土的遗存无疑就是当年东周天子的出巡车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天子驾六马”考古遗存的发现,从而也认定了位于洛阳东周王城东部的大型东周贵族墓地就是东周王陵陵园遗址,应该说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继安阳殷墟王陵之后又一处被确认的早于秦始皇陵的中国帝王陵园遗址。

2006年3月,考古工作者继2002年在洛阳东周王城东周王陵陵园遗址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之后,又在该王陵陵园遗址内发现另一座东周晚期“天子驾六”车马坑,共发现车马三辆,驾六者一辆,驾者两辆。据报道,“此次发掘的车马坑一共有两座,坐北向南,中间有土墙隔开。位于北边的车马坑长约4.5米、宽不足4米、深不足2米,内有一车六马—车衡下有两马,车辕两侧各有两马,保存现状好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驾六”。南边的车马坑长6米多、宽3.5米左右,深度和北边的坑相同,里面有两辆车,均是一车两马。除南边一车的两马前半身、车衡、车轭遭到破坏外,两车其余部分保存都相当完好”54。在东周王陵遗址内“驾六”乘舆连续被发现,充分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古制周天子“驾六马”是客观存在的。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騑”

骖也。旁马也。各本无上也字。不可通。今补。考礼记正义,文选注引说文。或作旁马也三字。或作骖旁马也四字。正由有二也字而夺一耳。騑马,经典皆谓之骖。故曰骖也。下文云驾三马曰骖。许意古为驾三马之名。後乃驾四驾六,其旁马皆得骖名矣。故又申之曰旁马。旁者,冡上在轭中言之。不当衡下者谓之骖。亦谓之騑。驾三驾四所同也。若小雅传曰。騑騑,行不止之皃。别为一义。从马。非声。甫微切。十五部。

唐人论周制之马匹数量

隋唐孔颖达疏《鄘风*干旄》曰:凡马,士驾二,既夕礼云:“公賵以两马”是也(賵音奉,送财物助人办丧事);大夫以上,驾四,四马则八辔矣(按:《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又《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是应为六辔,误作‘八辔’也)。骖马五辔者,御车之法:骖马,内辔纳於觖,唯执其外辔耳。骖马,马执一辔,服马则二辔,俱执之,所谓“六辔在手”也。此经有“四之”“五之”“六之”以御马,喻治民,马多益难御,故先少而後多。传称渐多之由,为说从内而出外。上章“四之”,谓服马之四辔也。此章加一骖马,益一辔,故言五之也。下章又加一骖,更益一辔,故六之也。据上四之为服马,此加一骖,乃有五,故言五辔也。王肃云:“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其大夫皆一辕车。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益以一騑,谓之骖。周人又益一騑,谓之驷。本从一骖而来,亦谓之骖。经言骖,则三马之名”。又孔晁云:“作者历言三王之法,此似述传非毛旨也。何则?马以引重,左右当均,一辕车以两马为服,傍以一马骖之,则偏而不调,非人情也”。株林曰“‘乘我乘驹’传曰:‘大夫乘驹,则毛以大夫亦驾四也’。且殷之制,亦驾四,故王基云:“《商颂》曰:‘约軧错衡(按:軧音抵,车後杠),八鸾锵锵’(按《商颂*烈祖》:‘约軧错衡,八鸾鶬鶬’,《小雅*采芑》:‘约軧错衡,八鸾瑲瑲’,是则殷驾四,不驾三也”。又异义,天子驾数,《易孟京》、《春秋公羊说》:“天子驾六”,《毛诗说》(按:诸《说》即诸《纬》也):“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诗》云:“四牡彭彭”(《大雅*烝民》),武王所乘;“龙旂承祀,六辔耳耳”(鲁颂*閟宫),鲁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委迟”(小雅*四牡),大夫所乘。谨案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说与《易》、《春秋》同元之闻也。《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四马为乘。此一圉者,养一马,而一师监之也。《尚书顾命》:诸侯入应门,皆布乘黄朱。言献四黄马朱鬣也。既实周天子驾六,校人则何不以马与圉以六为数?《顾命》诸侯,何以不献六马?《王度记》曰“大夫驾三”,经传无所言,是自古无驾三之制也。

司马迁对秦始皇乘六马的记述

《史*正史*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二十六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注释:

1.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索隐:传,次也,谓五行之德,始终相次也,汉书郊祀志曰:齐人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始皇采用。

2.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正义: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秦。

3.方今水德之始。索隐:封禅书曰: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谓为水德也。

4.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正义:周以建子之月为正,秦以建亥之月为正,故其年始,用十月而朝贺。

5.衣服旄旌节旗。正义: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周礼云:析羽为旌,熊虎为旗。旌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蘇武执节,在匈奴牧羊,节毛尽落是也。韦昭云:节者,山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以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用竹为之。

6.皆上黑。正义:以水德属北方,故上黑。

7.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集解:张晏曰:水,北方黑,终数六,故以六寸为符,六尺为步。瓒曰:水数六,故以六为名。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然。索隐: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谯周以为,步以人足,非独秦制。又按礼记王制曰:古者,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8.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河,黄河。

9.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索隐:水主阴,阴刑杀,故急法刻削,以合五德之数。

【评】孔子生于周末,礼崩乐坏,至季札访鲁,鲁未毁周礼也,天子驾四,盖未改焉。孔颖达认为“汉世天子驾六,非常法也”,未提东周之制。齐地出土不少战国车马,皆驷马,并未越制。司马迁汉武帝同时,明确提出:“乘六马”,自秦始皇始。且汉承秦制,盖孔颖达论此之时,对天子车马规制,已有所考虑。故洛阳王城天子驾六考古,断代至东周,可能稍有提前。

发展历史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王曹操“乘金根车,驾六马”,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其子曹丕受汉禅,废汉献帝登上帝位,以“魏”为国号,为魏文帝,改元黄初元年84。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昭“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其子司马炎受魏禅,废魏元帝登上帝位,以“晋”为国号,为晋武帝,改元泰始元年85。

东晋元熙元年(419年),宋王刘裕“乘金根车,驾六马”,元熙二年(420年)受晋禅,废东晋恭帝司马文德登上帝位,以“宋”为国号,为宋武帝,改元永初元年86。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齐王萧道成“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宋禅,废宋顺帝刘淮登上帝位,以“齐”为国号,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元年87。

南朝齐中兴二年(502年),梁王萧衍“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齐禅,废齐和帝萧宝融登上帝位,以“梁”为国号,为梁武帝,改元天监元年88。

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陈王霸先“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梁禅,废梁敬王萧方智上帝位,以“陈”为国号,为陈武帝,改元永定元年89。

北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隋王杨坚“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周禅,废周静帝宇文阐登上帝位,以“隋”为国号,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元年90。

隋义宋二年(618年),唐王李渊“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隋禅,废隋恭帝杨侑,登上帝位,以“唐”为国号,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元年91。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燕王慕容皝“乘金根车,驾六马”,永和八年(352年)其子慕容x脱离与东晋皇帝的群臣关系,自称皇帝92。慕容氏的政权以“燕”为国号,史称“前燕”,为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遗址保护

在广泛征求文物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于2003年对中小型车马坑实施科研性回填保护,重点对“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遗址妥善制定保护方案,成立了专门文物保护机构,核定了13名专职保护人员,市委、市政府修改了广场建设方案,修建了这座依托“天子驾六”车马坑的东周专题博物馆,向世人展示这世间独一无二的文物瑰宝。

整个博物馆占地1700多平方米,位于王城广场,分为两个展区。第一展区是洛阳地区5大都城与当代洛阳相互位置关系、东周王城概况、王陵的探索与发现及珍贵的东周文物;第二展区是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展区。这里展示的是2002-2003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的17座车马坑(马坑)中的2座,除车马外,还有殉狗殉人。历史场景犹在眼前,是中国唯一一处原址展示的“天子驾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