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7 21:19
天等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东接隆安县、平果市,南接大新县,西接靖西市,西北靠德保县,北界田东县。天等县下辖6个镇7个乡,全县总面积2164.9264平方公里。2021年末,天等县户籍总人口为45.5万人。
宋朝,县境内置羁縻龙英、结安峒和全茗、茗盈、镇远、向武、都康、上映、怀化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属广南西路邕州横山寨(治所在今田东县),余属邕州太平寨(治所在今江州区)。
元朝,龙英垌改为龙英州,原结安垌改置结安州、佶伦州、都结州,怀化州改为上怀恩州,余各州沿袭。向武、都康州属邕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阳县),上映州属镇安路(治所在今德保县),余各州属太平路。
明朝,废上怀恩州,余各土州沿袭。向武州初属田州路,永历五年(1651年)升为府,直隶广西布政司。都康州初属田州府,建文元年直隶广西布政司。上映州属思恩府(治所在今武鸣区),余各土州属左江道太平府。
清朝,各州沿袭。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属左江道镇安府,余各土州属太平思顺道太平府。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9月,龙英、全茗、茗盈土州并为龙茗县,以原龙茗土州治(今龙英街)为县治;佶伦、都结、镇远、结安土州并为镇结县,以原佶伦土州治(今进结街)为县治。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并为向都县,以原向武土州治(今中和街)为县治。龙茗、镇结县属镇南道,向都县属田南道,3县后属天保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所在今靖西市)。
1949年12月15日,龙茗县解放,属龙州专区,同月23日,镇结县解放,属武鸣专区。
1950年1月31日,向都县解放,先属武鸣专区后属百色专区。
1951年6月,镇结、向都县并为镇向县,以原镇结县治为县治,属百色专区。9月,镇向、龙茗县并为镇都县,以原龙茗县添等镇为县治,先属崇左专区,后属邕宁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州。
1957年4月17日,国务院批准镇都县改名为天等县,县治添等镇随之改名为天等镇,属邕宁专区。
1958年12月,天等、大新县并为新英县,后改为龙茗县,县治在龙英街。
1959年5月撤消龙茗县,恢复天等、大新县,属南宁专区。
1970年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天等县属南宁地区。
2003年8月6日,崇左市正式挂牌成立,天等县属崇左市。
1953年4月,划都结区全部给隆安县,全茗区全部划给大新县,4月将甘茶区全部及7月续将丰马、双燕、那雅3乡划给田东县。
1955年1月,平果县杰流乡划归镇都县。
1956年7月,隆安县都结区茴梨乡划归镇都县。
1957年4月,隆安县龙彦屯划归镇都县茴梨乡。
1958年7月,划救汉乡的弄扎屯给大新县那岭乡。
1964年,平果县天南、品力、孟养乡划归天等县进结区。
截至2022年10月,天等县下辖6个镇、7个乡:天等镇、向都镇、龙茗镇、进结镇、东平镇、福新镇、把荷乡、都康乡、驮堪乡、进远乡、宁干乡、上映乡、小山乡。
天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处北纬22°51′—23°23′,东经106°45′—107°23′之间,距南宁市183千米,距中越边境45千米,东接隆安县、平果市,南接大新县,西接靖西市,西北靠德保县,北接田东县。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3千米。全县总面积2164.9264平方公里。
天等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696.4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7.9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西南部四城岭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东北部天南村洞荷洼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为450—650米。县内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77.4%。
天等县地质构造上位于右江褶断区越北隆起北缘裙断束的北缘,或称右江再生地槽南缘。都康鼻状背斜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都康至进结一带;上映至宁干向斜位于宁干、上映至靖西县湖润一带,四城岭背斜之北西,把荷背斜之南东,彼此平行排列;把荷背斜分布于把荷至那利水库;进结至下肥分枝向斜分布于下肥屯至进结至东平一带,往东延入平果县境;向都至乐座背斜分布于天等县西北向都镇至乐座一带。
都康鼻状背斜长28千米,宽约12千米,轴向北东40度,该鼻状背斜向北东倾伏,南翼呈不规则的单斜,构成较规则的构造鼻;上映至宁干向斜长约60千米(天等县境内40千米),宽8千米。轴向北东40至70度,脊线起伏不大,轴部为三叠系和二叠系含燧石灰岩、硅质岩。南翼受逆断层影响产状近直立、南段有倒转,并伴生有小的断层和倒转褶曲;把荷背斜长40千米以上(县境内长约30千米,西南延出越南),宽8千米。轴向北东40至70度、东北倾伏于那利水库,脊线起伏不大,轴部为下中泥盆统砂岩和页岩,翼部为中、上泥盆统和石炭系灰岩组成,对称性好;进结至下肥分枝向斜长约30千米,宽15千米,由三个交叉的向斜(东平、夏洲、驮堪)会合组成,主要呈东西向,驮堪分枝向斜呈北东向,分枝向斜西、南端狭小,轴部交会处宽大;向都至乐座背斜长40千米,宽4至10千米,轴向近东西,轴部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灰岩,两翼为上泥盆统、石炭系的硅质岩及灰岩,受正断层破坏,呈地垒式构造,轴部岩层产状20至40度,两翼岩层产状20~50度,对称。
天等县境内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等。寒武系仅有上统,古浅海相沉积,出露于县西南的四城岭、板龙、隘巧、龙英一线以北,小山以西,果甘南北附近一带。泥盆系是一套古海侵沉积,分布境内各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石炭系出露于东平、宁干、进远乡,天等镇盛典村,上映乡赖屯、进结镇棒屯和驮堪乡立屯等地,是浅海台沟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系出露于棒信、若兰水库、贵屯、宁干、东平、进结、果屯一带。三叠系出露于上映、东平、进结一线以北。第三系仅有上第三系,呈红色小盆地,分布于进结镇南3千米和镇北2千米处。第四系分布于把荷、上映的山间盆地和碳酸盐岩地区,主要由黄色、黄红色亚粘土及少量粉砂和铁锰质组成。
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夏半年(4—9月)盛行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频繁;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局部有洪涝;春秋季常有干旱,湿度小;冬季偶有低温霜冻。年平均气温20.8℃,最冷月平均气温12.2℃,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0.1℃,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433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1114.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7.8%。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小相对湿度11%。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43天。全年日照1543.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5%。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为S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257.6毫米。年雷暴日数72天。
2021年,天等县平均气温为21.4℃,与历年平均值(20.7℃)相比,偏高0.7℃。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9℃,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4℃;年降水量为1275.7毫米,与历年平均值(1409.5毫米)相比,偏少133.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967.9小时,与历年平均值(1533.8小时)相比,偏多434.1小时。
天等县地表现有小河溪20多条,其中较大的有太平河、汉洞河、天等河、进结河、东平河、龙茗河等6条。
东平河,又称那造河、古称榕江,发源于东平镇三寿,流经利益村于东平泉小溪流汇合后经那造流入田东县于古榕江汇合,归属右江流域。县境内流域面积83平方千米,流程26.25千米,年水平均流量0.8米/秒,枯水期平均流量0.6米/秒,河流比降上游8‰,中游6‰,下游14‰,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39亿立方米。
太平河,古称枯榕江,发源于把荷乡的吉兰村(今若兰水库),流经向都镇的福利、乐久村,又与那必河(发源于九九岭)汇合,过祥龙、中和、平尧村后流入田东县,归属右江流域。县境内流域面积218平方千米,流程35.1千米,年水平均流量3.0米/秒,枯水期平均流量1.5米/秒,河流比降上游6‰,中游12‰,下游14‰,自然落差25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亿立方米,其中5-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6.3%。
天等县地下水含水类型有碎屑岩的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的溶洞水,裂隙溶洞水,溶洞裂隙水等。地下水的出露形式有季节性泉(上升泉、下降泉)、永久性泉(上升泉、下降泉),有水溶洞、水漏斗,有落水洞、反复泉、虹吸泉、溢洪洞、潭、地表河伏流进口、地下河进出口、地下河天窗及岩溶水有关的岩溶湖。已探明的地下河有31条,其中较大的有14条,有5个富水地段水期总流量8.31立方米每秒。地下水总储量为4.22亿立方米。
若兰水库位于天等县把荷乡吉兰村若兰屯右江小支流若兰河上。1959年10月25日开工兴建,1960年4月基本完成并蓄水,2003年12月,若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其工程效益:设计灌溉面积1166.67公顷,最高年灌溉面积633.33公顷,防洪面积533.33公顷,保护人口2.5万人,养鱼水面186.66公顷,坝后电站装机2台总容量200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88.4万千瓦小时。
截至2005年天等全县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小(二)型水库39座,小塘库295处,总集水面积334.25平方千米,总库容11461.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80.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186.6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930.67公顷。
截至2005年全县有引水工程316处,正常引水每秒8.5立方米;提水工程896处,功率9658千瓦。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606.67公顷。此外,2022年3月,天等县规划新建拦水坝55米、灌溉水井2座、抽水电灌站1座,修建排洪渠道17.5千米、水轮工泵工程1个、塘坝维修12处。2010年以来,天等县累计投资4280.47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8处,解决3.54万名农民饮水难问题;新增、恢复灌溉面积0.1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此外,天等县还把高效节水示范建设与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天等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红壤土、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冲积土、沼泽土等7个土类,18个亚类,53个土属,104个土种。水稻土,有13040.9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3.6%。除驮堪乡孔民、进结镇爱乐、天南、品力、孟养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红壤包括其亚类有33162.08公顷,占全县面积的41.7%,其中畲地645.8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6%。分布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山地。上映、福新、都康、把荷乡较多,其次是东平;砖红壤性红壤有24432.83公顷,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进结、东平较多,都康次之;石灰岩土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天等、驮堪较多,有7883.71公顷;紫色土主要分布于进结、向都两镇的紫色岩地带,有酸性、中性和石灰性3个紫色土亚类,共596.11公顷,其中畲地191.4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8%;冲积土分布于沿河两岸,共338.47公顷,其中畲地288.4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沼泽土土类分布于山间洼地,只有泥炭沼泽土亚类,面积6公顷,均属自然土壤。
天等县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阴雨、霜冻、冰雹、雷电。2004年9月28日至11月4口,全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38天,干旱程度历史罕见,全县水库蓄水量仅2260万立方米,占有效库容的31%,全县因旱灾造成经济损失达3382.9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105.8万元。受灾人口18.7万人,饮水困难牲畜7.63万头,粮食作物受灾7333.3公顷,成灾3800公顷。2005年6月15日—16日连续两天全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低洼地和沿河出现大面积积水,内涝严重。全县共有8个乡镇出现灾情,造成全县经济损失576.53万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239.27公顷,成灾面积247.87公顷,粮食减产446.116吨。全县因灾损坏民房106间,倒塌32间,道路中断5条,总里程18.3千米,水利设施损坏21处,水库毁坏1座。2019年5月27日8时至28日,崇左天等县普降大暴雨,造成天等县城多条街道发生内涝,道路被淹,部分乡镇道路出现塌方,桥梁被淹,群众出行受到影响。群众被洪水围困,其中小山乡约80户400人受困,进远乡约有400人受困,接报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厅指挥中心已协调广西军区、消防总队安排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开展救援工作。
天等县水资源总量1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5亿立方米。以地表水水资源总量计算,全县平均每人有水资源量3627.5立方米,每亩耕地有地表水量2632.57立方米。人均有水资源量比全年自治区人均有水资源量4850立方米少1222.5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有水资源量2540立方米多1087.5立方米。
2018年,天等县土地总面积21.64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5% ,园地面积1128.3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5%;林地面积7.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1%;草地面积1.7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8.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04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085.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47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其他土地面积6.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1%。
天等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黑色金属矿产有锰矿和铁矿;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锑;贵金属矿产有黄金;化工原料矿产有黄铁矿、磷、重晶石;其它非金属及建材矿产有水晶、冰洲石、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粘土、页岩、方解石、大理石、白云岩;燃料矿产有煤炭;冶金原料矿产有石英岩。
截至2005年,天等县林业用地面积9.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8%,有林地3.53万公顷。主要林木树种有栎类、栲类、樟类、荷木、马尾松及杂木林。用材林以杂木和马尾松占优势。杂木主要分布在福新、龙茗、上映等乡镇;马尾松主要分在于驮堪、进结、东平、都康、向都、把荷等乡镇。经济林树种以八角和油桐占优势。八角多分布在龙茗、福新等乡镇。油桐各乡镇均有种植。2017年,天等县植树造林面积达2.35万亩,加大石漠化治理项目,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任务0.72万亩,义务植树64万株。2018年以来,天等县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73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65万株,完成封山育林0.83万亩、中幼龄林抚育面积2万亩。
天等县药用植物有522种,如银花、砂仁、鸡血藤等;观赏树种和花卉有31种,如水仙花、凤仙花、杜鹃花等;果树20种,如杨桃、荔枝、桃等;竹类有8种,如箭竹、麻竹、刺竹等;牧草类有59种,如画眉草、牛筋草、龙须草等;油料、饲料植物有8种。此外,天等县还开展经济类动物养殖,有猪饲养、黄牛饲养、马骡羊饲养、鸡鸭鹅饲养、肉兔和长毛兔饲养、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养殖等。
天等县境内有水生动物、蛇类、鸟类和野兽类动物。水生动物鱼类有近百种,隶属4个目12个科,主要有亚罗鱼、草鱼、青鱼、蓝刀鱼、鲫鱼及其他鱼类。境内有蛇类13种,如金环蛇、银环蛇、蟒蛇、山万蛇、青竹蛇、眼镜蛇。境内有鸟类31种,如:雉鸡、鹧鸪、凫、喜鹊、画眉、了哥、乌鸦、啄木鸟、杜鹃。野兽类动物主要有飞虎、野猪、狐狸、狸猫、刺猬、穿山甲等。天等县境内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黑叶猴。
天等县有壮、汉、瑶、苗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天等县常住人口为28.04万人。
2021年末,天等县户籍总户数11.95万户。户籍总人口4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4.2万人,占总人口53.2%;女性人口21.3万人,占总人口46.8%。全县出生人口2425人,出生率为5.31‰;死亡人口2768人,死亡率为6.07‰;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5‰。年末常住人口27.98万人,比2020年末减少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2.06%,比2020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
2022年,常住人口27.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2.56%,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2023年,天等县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84.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9.56亿元,增长2.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3%、20.2%和5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8%、30.3%和41.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685元,比上年增长4.6%。
202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5783公顷,比上年增加6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34公顷,增加2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726公顷,增加405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878公顷,增加61公顷。果园面积2030公顷,增加19公顷。茶园面积39公顷,增加12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5.57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春收粮食产量396吨,增产5.9%;早稻产量2.91万吨,增产0.2%;秋粮产量7.40万吨,增产0.1%。全年谷物产量14.78万吨,增产0.13%。其中,稻谷产量7.0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7.78万吨,减产0.3%。
全年油料产量0.25万吨,比上年增产2.0%。
全年蔬菜产量(含食用菌)25.42万吨,增产4.4%。园林水果产量5.20万吨,增产4.7%。
全年肉类总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1.16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0.24万吨,增长5.9%;羊肉产量0.04万吨,增长3.3%;禽肉产量0.55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1.63万吨,增长21.9%。全年生猪出栏14.09万头,比上年下降6.9%;年末生猪存栏6.2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7.2%。
全年水产品产量0.35万吨,比上年增长3.8%。
全年木材采伐22.4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5%。天然松脂3649吨,增长2.6%。油茶籽86吨,增长12.9%。
2023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2.9亿元,比上年下降17.4%;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1.50元,比上年增加1.8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0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1%,比上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64亿元,比上年下降4.9%。
2023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6.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8.1%;金融业增加值5.30亿元,增长9.2%;房地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下降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12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11亿元,增长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4亿元,增长1.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9.34亿元,增长1.2%;餐饮收入额2.11亿元,增长6.6%。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3.9%,化妆品类下降43.2%,日用品类增长1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0.8%,中西药品类下降11.5%,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3.0%,家具类下降50.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6.3%,汽车类下降2.8%。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7.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4.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3.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0.7%。基础设施投资下降50.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1.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16亿元,比上年下降25.5%。其中住宅投资2.09亿元,下降22.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02亿元,下降43.6%。商品房销售面积11.76万平方米,下降14.6%,其中住宅11.03万平方米,下降12.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8.9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4.03万平方米。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税收收入1.38亿元,下降34.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民生重点领域支出23.18亿元,增长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3.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2.84亿元,比年初增加12.8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06.7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5.21亿元,比年初增加18.80亿元。
巴凭高速公路、合那高速公路、国道G243线、省道S213线是天等县通往周边地区的公路干线。
2021年末,天等县公路总里程1541.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9.3千米、二级公路179.3千米、三级公路89.9千米、四级公路936.5千米、等外路316.6千米。
2021年,天等县道路客货运周转量4.87亿吨千米,比2020年增长21.1%。货物运输周转量4.78亿吨千米,增长22.8%。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8318.8万人千米,下降32%。
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招生287人,在校生721人,毕业生203人。普通高中招生2813人,在校7879人,毕业生2158人。普通初中招生3965人,在校生13174人,毕业生5070人。普通小学招生3909人,在校生26581人,毕业生4474人。特殊教育招生3人,在校生101人,毕业生14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8804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
2023全年向崇左市和自治区申报科技项目6个,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9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6项,技术合同交易额0.05亿元。全年专利授权72件。
截至2023年末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县共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末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1.7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1.7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0.12万卷。
2023全年运动员在全区三大赛中获金牌3枚,铜牌1枚。
2022年以来,天等县推进“壮美广西•智慧广电”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试点区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天等县智慧广电试点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光纤网络的升级改造、户外大屏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开通县乡村三级视频会议系统,以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截至2022年末,天等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9.9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9.95万户。2022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9%。
截至2023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4个,其中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1个,村卫生室1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96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86人,注册护士955人,乡村医生中职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313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864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1169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695张。
2022年天等县森林面积14.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49%。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07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3平方千米。全年全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能力2.06万立方米/日。全县污水处理率达90%,其中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其中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面积16.8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2%。
2023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20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下同)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28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24元,增长6.7%。全县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5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82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4万人。
年末共有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个,床位90张。为儿童提供救助收养服务的机构1个,收养5人
天等县人民主要以玉米、三角麦、水稻、小米等为主食,以“姑娘菜”、黑珍珠黄豆、野生淮山等纯生态野菜为辅食。天等县的特色美食主要有:天等米肠、天等吉捞、天等利华马骝狗、五彩糍粑等。
1、吉劳
“吉劳”是天等壮语译音,又称“吉烙”或“油糍”,其制作方法是首先用面粉、水调成面浆,在特制的模具刷上一层面浆,在面浆上放入馅料,一般韭菜馅、酸菜馅最受欢迎,最后盖上一层面浆,就可以下锅炸了。等到吉劳表面呈现金黄色泽就可以捞出。吃在嘴里能感受到外脆里酥,里面的馅料又刚好解了油炸的腻,让人吃了还想吃。
2、米肠
米肠的做法相当考究,做米肠的前一天晚上,先用水把老米泡上,第二天早上把泡好的米磨成浆。将磨好的米浆放入盒子里,加入猪血、盐、五香粉搅拌好,然后灌入洗好的新鲜猪小肠中,放入水中慢火煮。当煮到整条米肠略硬成卷条状时就捞上来,米肠便做成了。米肠最常见的吃法是“煎”。香煎过的米肠金灿灿,软糯糯的,撒上葱花、香菜等配料,喜辣的就再加上天等县地道的指天椒酱,煎上一两分钟,一道美味的香煎米肠就完成了。
3、利华马骝狗
天等利华马骝狗是天等当地特有的一种形似狗的油炸面食小吃。取原料糯米粉、黄砂糖、油等若干,将糯米粉倒入盆中,加水和成面团,取适量面团,将面团捏成小狗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可。成型的马骝狗形状可爱,外酥里嫩,香脆可口。
4、五彩糍粑
黄姜是制作黄色糍粑的最佳选择,将黄姜捣碎后用力挤压汁水,将挤压得来的汁水和糯米一同浸泡数小时,再进行蒸制,艾叶洗净切碎后,与糯米一同上锅蒸,就可以得到绿色的糍粑。红蓝草、夹石娘分别是用来制作紫色和黑色两种糍粑。糯米蒸熟后,迅速倒入木臼中,这时,就到了制作五彩糍粑最关键的一步——摏打。糯米在不断的摏打中逐渐融为一体,趁着余温,将摏打好的各种颜色糯米团揉捏成一个个圆圆的糍粑,这样一份五彩糍粑,就完成了。
1、百灵节
广西天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相传是为纪念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2、尝新节
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诞辰,故以牲肉祭祀土地神,以求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是日,如果晴空日丽,是好年景的征兆;人们还把衣物拿到太阳下曝晒,以防虫蛀和霉变。农家还定六月初六为尝新之节,即尝新米,届时具牲醴,备香烛,以祭田祖,以祈有年,称田祖为田头亚公。田中遍插纸旗,以驱害虫。
1、诗词
明代徐霞客曾在天等盘桓一个多月,在他约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留下近2万字记录天等的风土人情。2018年天等镇成立“龙蟠山诗社”。随后,12个乡镇党政机关也先后成立了诗社,开展了诗词活动。2020年1月,该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截至2020年,全县各级机关共成立诗社15个,社员900多人。县教育局“桃李诗社”有社员102名,开展了3次培训,创作出500多首(副)作品,出版了刊物《桃李诗韵》两期。全县37所中小学校,成立了37个诗社,社员达4200人。
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活动中,天等县正常出版《天等诗联》《平仄村》等刊物,并在《天等文艺》《今日天等》媒介开辟诗词楹联专栏。
2、歌舞
天等县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在唐代,壮族就已有舞蹈如春堂舞以春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歌圩盛行于天等县壮族等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
截至2022年5月,天等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其中国家级1个、区级8个、市级9项、县级21项。
壮族霜降节在每年农历霜降后的9天内举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尤其以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内容有酬谢自然、纪念民族英雄、举行文体活动、走亲访友、商贸活动等。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军事、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活动。壮语“拜囊海”汉语谓之“请嫦娥”,也叫“请月亮娘娘”。其基本意思是为答谢月亮神护佑壮族先民。“拜囊海”在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举行。祭祀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请神、求神、送神。活动以宗祠为单位,主持与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
壮族打榔舞是广西西南部壮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尤其以流传于崇左市天等县的壮族打榔舞最为典型。天等壮族打榔舞主要分布在上映乡、天等镇、龙茗镇、向都镇、福新乡等乡镇一带。壮族打榔舞的物质载体是榔和杵。榔是壮族先民专门用于脱稻粒、舂米、打糍粑用的一种木制原始农具。杵则是打榔的工具,长约1米。壮族打榔舞最初是在劳动之余跳,后来逐渐发展为在较为重要的节庆如春节以及结婚、丧葬等红白喜事也跳。最初是在田间地头跳,后来发展到在村边屋旁及土地庙前跳。壮族打榔舞动作单一强烈,铿锵有力,敲击花样繁多。舞者4—12人,双手持木杵,以木杵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打法有“拖打”“冲打”“点打”“撩打”和“对打”等,观众可以根据榔声的节奏起舞与歌唱。
清音洞摩崖石刻位于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城北2千米处,洞中石壁上共有5处石刻,分别是清乾隆年间广西太平府知府查礼题的一首五言古诗、浙江人章秉纯于乾隆五年(1781年)游清音洞题的一首七绝、大清镇边将领苏元春之弟苏元瑞题留的一首七律及120多字的游记、邕州名人梁秀春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游清音洞时所题的一首七律及民国时期新桂系名将李品仙在清音洞最高处题的“劈破乾坤”四个大字。洞内石刻保存完好,于2017年12月被评为“广西文物保护单位”。
天等县的主要特产有:天等指天椒、把荷鱼丸、天等苦丁茶等。
天等指天椒的辣椒素含量是一般辣椒的155倍,热含量是一般辣椒的15倍,其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鲜指天椒维生素C含量73-342毫克,还有胡萝卜素、硫胺素、维生素、核黄素、烟酸以及钙、磷、铁等各种微量元素。指天椒即可作为蔬菜直接使用,也可加工腌制成辣椒酱等罐头产品,或者提取制成辣红素、辣椒素精品。天等县是广西唯一指定的指天椒产品出口基地126。
做把荷鱼丸,先把鱼肉切成薄片,用刀背将鱼肉捣软,最后放入石臼里,用木棰舂成肉泥。舂肉是做鱼丸的一道严格的工序,舂少了,鱼丸表面粗糙,粘不牢,一下水就会松散,口感不佳,必须把肉舂成棉絮状的肉泥才有软韧弹牙的口感。把荷鱼丸即做即吃,可与鱼头、猪肠粉、腐竹、水豆腐、银耳、香菇、酸笋和南瓜花等食材煮汤,风味独特,十分可口。
天等县种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有面积已达 5千多亩,年产鲜茶450多吨,可加工制成高品位优质的球形、花形、条形等品种共100多吨。苦丁茶过去曾是人们进贡达官贵人的送礼佳品。近年来经国内外医学界测定,苦丁茶不仅含有普通茶叶中氨基酸、儿茶素成份,还含有熊果酸、B一香树脂醇等药用成份。被国际上誉为“美容茶”和“益寿茶”。
天等县红色文化多元,有中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驮堪乡立屯隧道博物馆、把荷乡那样村楞念屯邓小平足迹馆、进远乡红军村兵工厂遗址等。其中,进远乡红军村兵工厂遗址位于进远乡政洲村。1928年夏,左江农运干部彭立(彭光荣)受组织的委派,来到当时的镇结县镇远乡政州村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县泰卫军在镇远乡更政屯原村小学后面大岩洞里办起一家兵工厂,期间,制造了40多支长短枪,七、八门土大炮和数千发子弹。1932年6月8日,县长黄守先率县民团来“扫荡”,兵工厂遭到破坏,武器、设备被劫掠。兵工厂被破坏后,当地农会组织群众把藏下的工具和半成品配件进行转移。
天等县有两个历史性的古村落分别是丽川古村落和选解村龙门屯古村落,其中龙门屯古村落对于天等县的旅游文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等县福新镇选解村龙门屯处在大山包围之中,全屯10座民房清一色全是传统的古老木质结构瓦房。天等县地貌独具特色,植被物产丰富,水源污染较少,保存有十分完整的空心村和具备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当地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等,是崇左市极具发展旅游潜力的地区。
丽川文化森林公园,位于天等县城内东部,总面积约500公顷,其中石山森林约380公顷,农地120公顷,水体面积约16公顷,森林覆盖率80%。
岩林庄景区,位于天等县都康乡安康村清风岩屯,占地面积100多亩。2016年,岩林庄景区被评为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2017年,岩林庄景区被评为自治区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都康田园风光中最美丽的一段,这里汇聚了都康乡山水的精华,在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与房屋,逐龙河在田园间蜿蜒而上,直到远方的山际。田野上,各种农作物恰到好处地点缀着田园的山水,给游人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的山水田园画。
都康田园风光距天等县城有3公里,坐落在都康乡逐龙村龙合屯,2010年广西摄影家协会把都康田园风光誉为“广西最美田园”,所摄都康田园风光曾获全区摄影大赛一等奖。
万福寺位于向都镇境内,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万福寺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有被徐霞客称为“西来第一”的百感通天岩。
2020年11月,天等县入选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12月,天等县入选“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
2021年1月,天等县获得2020年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第16名、同月获得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县级”。8月,天等县入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9月,天等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月7日,天等县委常委、县禁毒委副主任、政法委书记龙诚,天等县副县长、县禁毒委副主任、公安局局长梁克一行到平果市,就禁毒重点整治工作进行考察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地禁毒工作深入开展。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平果市禁毒工作专题汇报片,详细了解平果市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工作做法及成效,双方还就如何加强缉毒执法、吸毒人员管控、禁毒宣传教育等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2021年9月16日,天等县公安局副局长张存桥一行4人考察组到靖西市公安局开展警务交流活动,在座谈中,张存桥表示,近年来,靖西市公安机关在维护政治安全、合成作战、执法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有力维护了边疆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兄弟县市公安机关争相学习的榜样,这些宝贵经验非常值得天等县学习借鉴。希望双方通过交流,持续加大合作力度,推动两地警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023年4月18日,天等县与广东省蓬江区双方签订《蓬江区—天等县2023年东西部协作协议》,明确将协作共建1个“一县一园”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协作共建1个“一县一企”的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
黄庆金(1899-1934),化名黄超凡、黄芳华、黄建平。向都县把荷乡(今属天等县)龙六村富义屯人,向都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革命英烈。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任广西镇南属农民自卫军南区中队中队长,同年11月任天(保)向(都)两南农民自卫军总指挥。1929年8月当选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9月任向都县农民自卫军指挥部副总指挥。1930年1月任向都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任向都县南区常备营营长,同年4月任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五路总指挥,9月任左右两江赤卫军第一路总指挥。1932年7月任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三团团长。1933年6月任中越边界革命委员会主席,抗日救国军第十八军政委,同年8月任滇桂省边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o 1934年11月任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二联队政委。1934年12月回右江下游工作,途经天保县那甲乡时遭敌人围捕,后被杀害于天保县城。
黄怀贞(1899-1949),又名黄东平、黄冠群。向都县向都镇(今属天等县)贵合村焕屯人,向都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任广西镇南属农民自卫军南区中队政委,同年11月任天(保)向(都)两南农民自卫军政委。1929年9月任向都县农民协会主席。1930年1月任向都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4月任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五路政委,9月任左右两江赤卫军第一路政委。1932年7月任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三团政委。1938年1月北上抗日,后到大别山八路军战干团学习。1944年返回向都县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8月因病逝世。
冯镜(1898-1930),镇结县驮堪乡(今属天等县)驮堪街人,镇结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革命英烈。南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27年初组建驮堪乡农民自卫队,任队长。1928年初任驮堪乡农民自卫军独立团团长。1929年底任镇结县农民自卫军大队总指挥。1930年2月任镇结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县农民赤卫军大队总指挥,同年6月任镇结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被贴身卫士亚五(被敌人收买)开枪杀害。
赵英豪(1897—1933),原名赵玉彻。镇结县进远乡(今属天等县)巴发屯人,镇结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革命英烈。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6月组建并担任凤坡乡农民自卫队总指挥。1929年8月当选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底任镇结县农民自卫军 队副总指挥。1930年2月任镇结县农民赤卫军大队副总指挥。11月,率领部分农民赤卫军战士转移到向都县果柳、那雅等地进行分散游击活动o 1933年3月27日在果柳村绿柳屯突围中牺牲。
汤学礼(1902—1930),号伊典。添等镇(今天等镇)镇南街人,龙茗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革命英烈。1922年任龙茗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教员,开办“青年讲习社”,传播革命思想。1923年秘密组织贫民会,与当地土豪开展斗争。1926年6月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11月返回添等镇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组建龙茗县农民运动领导小组,组织农民同盟会c 1928年3月建立龙茗县农民起义军,12月任龙茗县农民起义军大队大队长。1929年任龙茗县农民协会主任、三属(龙茗、镇结、万承)农民运动办事处主任。1930年1月任龙茗县革命委员会赤卫委员、龙茗县农民自卫军(后改称赤卫军)纵队司令。9月19日在盛典村坡台屯指挥反“围剿”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马镇武(1887-1936),龙茗县全茗乡(今属大新县)营恩屯人,龙茗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革命英烈。11907年,从军于军阀陆荣廷部,后进南宁讲武堂学习。1921年在国民党李明瑞部当营长。1928年5月在汤学礼协助下组建全茗乡农民自卫军大队,任大队长。1929年12月任隆安县县长。1930年1月任龙茗县县长;同年2月初任龙茗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龙茗县农民赤卫军纵队参谋长。1933年8月,由于国民党龙茗县府追捕,转移到龙州县避难。1934年3月16日,在龙州县被捕,后被押回龙茗县关押。11936年6月19日在狱中殉难。
(以上内容为部分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