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21:57
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然后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人类能够发出声音,乃发声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协作下而成的。对于歌唱者而言,了解发声原理及相关器官的结构,对掌握某种声色的发出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我们不是生物学家,亦不是专科医生,对这方面不用作出太深入及过于学术性的阐述,但基本的认识是必须的。
腰腹肌肉收缩使胸腔扩张及横隔膜上移→肺部空气被挤出,通往气道→空气经气管通过声门,声带→因应呼气的缓急及声带调整的长短,发出不同的声音。
歌声和说话均是发声的结果,但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大体而言,歌唱时发出是美化了的语言,比一般话音高、宽、响、远,持续时间亦较长。故相对而言,歌声是比说话的声音优美和圆润的。
“呼吸”无人不晓,但不同的活动便需要不同的呼吸方法,歌手若没有适当的呼吸配合,根本不可能完成马拉松赛事。而歌唱当然亦需讲究呼吸方式及技巧。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亦是动力的所在。没有适当的气息支持,根本不能真正“唱出”一字一句,然而不少人在歌唱的时候,总发现气量不足(即所谓的“唔够气”),唱较长乐句顿感力不从心,这就是未能有效运用呼吸方法所致。我们先要明白,歌唱时的呼吸与平日说话时的呼吸是不尽相同的。
学习声乐一个最基本但又常为人所忽略的原素就是音乐听觉的培养。所谓音乐的听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音准——作为歌唱者,具备一个音准的耳朵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指要懂得辨悉自己唱出d r m f等音是否正确无误,另外亦包括对节奏、速度、声音高低等的掌握。要知道,听得准才能唱得准,是否唱得准确又有赖音准的耳朵去辨别,因此唱和听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不正确的发声往往沿于不正确的声音观念,而我们每个人都拥相同的发声结构,故所谓“五音不全”者,很多也是因欠缺音准的耳朵使然。
第二,音色——歌唱者要去揣摩抽象的声乐艺术,个人的辨声能力非常重要。诸如:发声部位的高低、共鸣的多寡、呼吸的深浅、音质的好坏等等,均有赖我们具音色辨听力的耳朵去仔细聆听的。这对外在乐音的辨别及自身声音的分辨都有长足之效。歌唱家能像毫不费劲地唱出那种纯净自然的靡靡之音,耳朵的功劳实在不可抹煞。
专业的歌唱者无论坐、卧、行、立都能演唱,甚至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仍能游刃有余。这当然是配合演出的需要(例如:歌剧、音乐剧),但在非特定的设计及造型下,仍有一个基本的歌唱恣势——站立,双脚张开如肩阔,重心微微向前;两肩放松,双臂自然垂下;头直眼望前,上身自然挺直。
备唱时,面部肌肉不要紧张,下颚放松,吸气及张开喉头,口部张开较大,令胸、喉、口的空间更宽阔,使共鸣效果更佳。
整体上,歌唱者要显得稳重而积极,但切忌刻意夸大,必需以自然和舒适为度。而各种不良的恣势,例如:侧头、缩肩、驼背、过份挺胸或其他无识的小动作等等,不但有碍观瞻,亦不利于歌唱,故必须诫除。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长度短,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集中而柔和。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感觉,眉心处也有微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柔和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哭腔”则是表现忧伤、孤寂的情感的一种演唱方式。一般来说应用于乐句开头和结尾比较广泛,
用ㄇ(M)或ㄋ(N)练习
“ㄇ”和“ㄋ”是练习头腔共鸣不可或缺的子音,通常加上丫(A)做元音,如:ㄇㄚ、ㄇㄧ、ㄇㄨ、ㄇㄝ、ㄇㄛ和ㄋㄚ、ㄋㄧ、ㄋㄨ、ㄋㄝ、ㄋㄛ。这时必须注意先唱ㄇ或ㄋ,体会它共鸣的所在,然后开口,变为ㄇㄚ或ㄇㄚˋ,但位置仍系留在ㄇ或ㄋ的位置,并且应用轻声歌唱。ㄇㄚ、ㄋㄚ以外的声音也可如法炮制。
检讨时,如果觉得ㄇㄚ的共鸣位置与ㄇ的共鸣相同就表示成功,反之,则算失败。
用九十度最敬礼方法
用“ㄇ”(M)和“ㄋ”(N)也体会不出头控共鸣的人,可用此法。即低下头做九十度最敬礼,同时唱“ㄇㄛ”(Mo),这时大部份的人头部有共鸣的感觉。感觉出共鸣位置之后,慢慢把头抬起,同时,注意刚才所得共鸣不要让它跑掉。
用哼唱法
用ㄇ(M)音哼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可以袪除喉咙肌肉的紧张,练习要领是做“ㄛ”的口型,然后轻闭嘴唇哼唱。
用ㄌㄨ(Lu)音练习
儿童发声指导专家品川三郎,积多年经验,认为用ㄌㄨ(Lu)来训练头声有神奇的功效,不过要注意的是用PP的音,很轻松的唱。
用ㄧ(一)音练习
有人认为用“ㄧ”音练习空灵的声音或头声很有效。练习的方法是找到“ㄧ”的理想位置后,把其他元音也导进这理想位置如ㄧ…ㄧㄚ…ㄧ…ㄧㄚ…ㄧ…,或ㄧ…ㄧㄝ…ㄧ…ㄧㄝ‥ㄧ…。
用假声入手
日本文部省唱歌指导要领有这样一包:“要得头腔发声的要领,从假声入手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头腔共鸣——颚以上 。
其他
头腔共鸣其实是打开鼻腔所产生的共鸣,声波会在鼻腔中,故亦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但由于其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甚至到达前额、头顶,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的感觉(即所谓“头声”),故我们姑且称之为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能令歌声变得冰凉、空灵,配合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而不至于微弱空虚,听上来类近用耳筒听立体声的感觉。
要做到头腔共鸣,很大程度依靠歌唱者的体会,掌握共鸣的位置,实在是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但最重要是以口腔共鸣作基础,否则根本不能正确使用鼻腔的共鸣腔体,变成了一般的“鼻音”。鼻音只是挤鼻子发声,声音嘈杂,使歌词也欠佳!
器官使用 鼻吸鼻呼或鼻吸口鼻呼 口部帮助吸气,以图增加气量 全部配合 肺部、横隔膜 胸腔的扩张、腹肌的力量、横隔膜上下运动 效果 每口气较短而浅 呼吸较有弹性,一口气能持续较长的时间,气息亦较深。
歌唱呼吸的特点在于腰腹肌肉的使用,尤重以小腹肌肉为呼吸基础,这与平日将呼吸工作集中于肺部的情况显然不同了。对于这种呼吸方式,有人称为丹田气,亦有说是横隔膜呼吸、腹式呼吸等等,但大体上是名异实同,都是强调胸腹结合使用的呼吸方法。
以文字谈“呼吸”极其量只能述之概况,至于怎样才算是做到正确的歌唱呼吸,很靠歌唱者亲身感受及体会,真的是“纸上谈兵”而已。但简单而言,深深吸一口气后感到腹部胀而实,呼气时气息的支持点在腹部,那就大体无误的了(若吸气时腹部凹下那就必定错误,在练习时可让手放在小腹上感觉腹部的活动)。
不断锻炼,逐步掌握到歌唱的呼吸方法后,歌唱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以胸腹结合的方式呼吸,非常舒畅和轻松,绝对不用刻意去做。此时,口腔喉部亦能自然处于备唱状态,每个腔体都是张开的,就像饮一杯清水时的感觉一样(即所谓用气去support) 。
用气的多寡要配合实际需要而定,气多与气浅均不适宜。不同情况下,气量的深浅大约如是 ──
唱...... 高音 呼吸要...... 深而多
低音 略浅
长而阔的音 深而多
快而短的音 稍浅和少
强音 深而多,不能过份用力
轻声 浅和少,但要以气息支持
“共鸣”── 最简单直接的定义为“物体因共振而发声”,不少的乐器如:提琴、吉他、二胡、古筝等等,都有赖琴身作共鸣体而发出响亮而优美的声音。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人声乐器”亦一样,单靠声带发出的声音较微弱、暗淡、浅薄,毫无音色美可言。惟有借助腔体共鸣发声,才能将之美化成响亮及有持续力量的歌声。“共鸣”的运用,有助声音变得雄壮、有力量且丰富多样,故可以说是声乐中关键的一环。
胸腔、喉咽腔、头腔是主要的共鸣腔体,我们可按此大体分成三种共鸣。但必须强调的是,歌唱的时候,所有共鸣是需要共同配合运用,只是按不同歌曲/乐句有不同重点而已。
口(咽)腔共鸣 ── 颚以下、声带以上
口腔具有加强各种共鸣效果及修饰吐字的作用,故在歌唱当中,口腔共鸣可说是共鸣的基石。
声波在喉咽腔、口咽、上下颚等部分造成共鸣,使声音变得饱满。只要能够以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喉腔舒服自然的打开,口腔共鸣并不难做到。
但注意这种张开不是指张开喉咙,喉咙张开令嗓子也松开了,变成“卡”?喉咙发声,就像人们叫喊时强行将声音挤压而出,对声带及附近肌肉的伤害很大,亦令声音变得僵硬、空洞,全无共鸣的效果。
头腔共鸣——颚以上
胸腔共鸣——声带以下
胸腔共鸣一般是指利用上胸腔作共鸣腔体,通过胸腔能配合及加强咽腔共鸣,使声音具有承托力,美化声音的色彩。由于胸腔较其他腔体宽阔,声波在胸腔时会变得热烈奔放,效果俨如在舞台上听超低音般的”燃“。
歌唱发声是三种共鸣综合发挥的结果,不同声部的歌唱者在运用共鸣的比例有所差异。
大体上,高音区较多重视利用头腔共鸣;低音区则重视胸腔共鸣的使用。当然这不是截然划分的,没有头腔共鸣的润饰,声音会变得不自然;欠缺胸腔共鸣的支持,音色则显得冷淡。故正如本课第一节已强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需是三腔混合的共鸣,才能达至优美的效果。
“共鸣”是声乐艺术中一门高级课题,歌唱者要在反复尝试中,不断体会、推敲而渐渐掌握。由于共鸣技巧比较抽象,初学者多难以分辨自己是否已正确使用共鸣腔体,故最好还是请专业导师作指导,若希望无师自通,则容易走入岔路,那便恨错难返了!
共鸣现象其实就是所谓的共振. 当声波到达一个空间时,适合此共振空间的波长(有一个范围,非只单一波长)就会被加强(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和后来进入此空间的波产生建设性干涉),而部份的波就会被滤掉达到改善音色的目的。共鸣现象的两大因素: 1. 要有适当的空间2. 要把声波送到适当的空间.
会厌舌根的角度,调整以得到最佳共鸣的器官不是气,而是反射板.两手轻傍左右两边肋骨(腰上一点),然后吸气,在吸气时要感觉到两边肋骨横向扩张,手请仍保持原状,跟着收小腹把气呼出,呼气之时保持扩张两边肋骨。然后放松全身,再重覆一次、两次、三次一直到七、八次吸气。这“一式”的目的是,把肺活量增强,同时亦提升人体张力。
丹田发声是所有圆润、雄浑、美的声音出发点。不过要达到声音雄壮有力,真的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如愿以尝。努力加油进入第五式──合咀“Hum”1 2 3 4 5 6 7 I 再从高声区“Hum”回起音点。练声时两旁肋骨微微向横扩张,声音要发自小腹直通达至鼻梁,而喉咙一定要放松。目的:是发展鼻腔及口腔之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