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50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从身相入手,阐述了诸相非相的道理,将佛教修行者从简单的偶像崇拜中解脱出来,从沉迷于各种修行境界中解脱出来,提倡平常心是道,对后来禅宗慧能、道一等人的南宗禅大有启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1)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2)。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身相:旧解皆指三十二相之应化身言。如此则下文三十二相,岂非重覆。《金刚经》一字一句,皆有深意,决无重覆者。此身相二字,应就众生之本身言。如来二字,指众生本有之法身言。上文处处言不住相,不住者,即令人会相归性也。众生之心,称如来藏,是言众生本具法性。不过藏在人我、法我之中。佛教以不住相,即令众生自见所藏之如来,如此解释,比较亲切。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
(2)虚妄:此妄字是广义,虚妄犹言虚假,既知是虚假,应回光返照,不可向外驰求于相,从速归性。性本真实,岂能以虚假见真实耶。知此则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堕入轮回。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象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的答复是否定。佛是不可以拿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呢?那不是真正的偶像,真正的佛教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崇拜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和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佛像存在,拜者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这一拜是表面是在拜佛像,实质上是在拜自己,拜者拯救了自身。任何宗教最高的理想都是一样的,不是神、佛救了崇拜者,而是崇拜者拯救了自己。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佛像,就算是拜一个木头,一块泥巴,诚敬的一念专心,拜者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对面的佛相,是拜者自拜,拜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着相。《楞严经》记载阿难就犯过这个错误。因为真正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即使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
到了这里,译者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此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认为这四句很重要,要须菩提特别注意把握。凡是修行者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修行者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比如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境界,就是着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即《金刚经》上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便是法身(即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即《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的“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无相的。
执着身相的修行者非常多。过分着相的人在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学佛者,有很多这类人,其它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地信仰,变成宗教心埋病。用佛教术语说,就是太着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说: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朴实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凡所有相,既是虚妄,皆不当住。故上说法相,说非法相,即包一切相,佛说不住相,即是令人见如来。若执应化身,即不能见法身。故不住相,即令人见性。又不住相,是不执着。不执着,即不为相所转,并且相反为我所转。故只须了知是虚妄,不必断灭且亦不可断灭,盖相本由性现也。佛令人对世间法,不可执着,亦不可厌恶。凡夫执相,是住法相而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又住非法相而生烦恼。须知性本无相无不相,不能断灭。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依佛说二边不着去修行,行来行去,至功夫纯熟,深之又深,方是般若波罗蜜,方真见诸相非相,即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心经之色,即此经之相,受想行识,即喜怒哀乐起心动念,照到皆空,方是诸相非相。皆空即是三空,非小乘之但空。故又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此说色与空尚是两橛,故又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空有同时,此与凡所有相四句相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空即是色通,一切假名,当体即空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色即是空通,色即空,可见空不在色外,何必灭色明空,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即见性也。不执着相,即能度一切苦厄。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