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芬

更新时间:2024-02-06 21:36

姚金芬, 女,杂技演员,北京人,1949年生人。创作并演出有《撕纸艺术》、《一球化十二带回脱》、《飞牌》等,魔术《彩扇争艳》1984年获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铜奖。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魔术彩扇争艳,2009年参加在菲律宾举办的国务院侨办春节慰问大型文艺晚会。

人生历程

1949年出生于北京的姚金芬,从小活泼爱动,父母送她去练体操,12岁时因为好奇又报考了中国杂技团学员班。

说起姚金芬与魔术结缘的过程,就不能不提起我国清朝宫廷魔术传人杨小亭大师。1964年,杨小亭在庆祝建国十五周年的演出中,由于身体原因突然晕倒,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经杨小亭和组织商议,决定从杂技团学员班中挑选三个孩子作为其衣钵传人,这样姚金芬和秦鸣晓就成为了杨小亭大师的两个学生。

综艺节目

姚金芬说,“在那之前我几乎没接触过魔术,我挺好奇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到他家里上课,其它课都是集体上,但是学魔术就得到他家里单独上课。”

在杨小亭的指点下,姚金芬慢慢步入了魔术的艺术殿堂,在十几年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姚金芬学到的不只是奇妙的魔术技巧。她说:“师傅也教我们做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艺德特别高尚,我很幸运能跟随这样一位老师学习。记得第一次去见老师时,我父母帮我买了两包点心让我带去,结果我师傅对我说,‘你买东西我也不收,你只要把技术练好了,我就高兴’,老师告诉我说,做人要有一种端正的心态,看一个人的眼神就能看出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人诚恳的眼神一看就能看出来。我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就死死地盯着老师的眼睛。”

患难夫妻度难

姚金芬说:“一个魔术师年轻时会很嫩。我记得刚开始一段时间上台时表演不好,观众会哄堂大笑,我就经常哭,可我师傅从来没批评过我,他总是夸奖我。后来,我上台演出时,他就在台侧最容易看出破绽的角度看我演。”

老师认真地教,弟子勤奋地学,很快姚金芬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成为北京小有名气的演员。同时,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姚金芬和秦鸣晓结为了伴侣。正当二人准备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魔术创作中时,“文革”开始了,姚金芬和秦鸣晓被批斗为黑尖子。

姚金芬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师、我和秦鸣晓都被批判为黑尖子,但是老师特别坚强、乐观,他嘱咐我俩别把功夫丢了,还偷偷地教我练功。我师傅说,练功早晚会用上。那几年我们一边劳动,一边练功,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和秦鸣晓被拉到西河营去种苹果树,白天种树,晚上练功,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要是不练功,这手就完了,总拿锄头手都僵了。”

在艰苦的日子里,姚金芬和丈夫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然而厄运再次降临。女儿刚出生不久,姚金芬因出现肺萎缩,并且一度被医生怀疑为肺癌。

秦鸣晓说:“那个时候是我们生活最苦难的时候,身体有病、没钱、事业低谷,我们演出的道具都交出去了,但是老艺人都讲艺不压身,生气不如练功。”

秦鸣晓说,当时他们夫妻住在一幢漏雨的小平房里,突然有一天一个老人找上门来,他说他从哈尔滨来的,叫金焕民,自称东北牌王。令秦鸣晓和姚金芬感到意外的是,金焕民把自己的拿手绝活———牌技,传授给了他们。

就这样,夫妻二人互相鼓励,坚持练功不辍,终于等到了厚积薄发的机会。1972年,继乒乓外交之后,杂技团准备组织一批节目走出国门,姚金芬和丈夫商量一定要拿出个精彩的魔术节目。

姚金芬回忆说:“在20世纪70年代,魔术的表演形式还是延续着一个主演,两个助手在旁边配合的方式,我俩决定没有主演和助演,自己创作新节目———撕纸变魔术,当时效果相当精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开创魔术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演出和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姚金芬积累了许多表演经验,同时她和丈夫又以刻苦实践、勇于进取的精神,突破传统套路,大胆创新,不断创造独树一帜的作品,逐步形成卓然不群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

“我现在所表演的节目几乎没有老师教的东西了,我记得当时我师傅就没有一点门户观念,他有一次还请过一位日本老师给我专门指导,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谁的东西最好,就向谁学习。”姚金芬说。

正是基于这种开放的观念,几十年来,姚金芬走遍中国大地并出访世界各国进行表演,在成功进行了上万场演出的同时,不断采撷汲取各个流派魔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融会到自己的表演当中。1984年,姚金芬与丈夫秦鸣晓双双被吸收为国际魔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并荣获国际魔术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魔术家荣誉奖章”,这是中国魔术师首次获得这一世界殊荣。

姚金芬对记者说,在这种高水平艺术之间的交流,有的时候是一种技术交流,有的时候是真诚的交流,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姚金芬和秦鸣晓到美国新泽西演出,在演出的空隙,他们经常到隔壁一家剧场观看一对美国魔术师夫妇的表演。在他们即将离开美国的时候,那对美国魔术师夫妇特地来送行,并真诚地询问姚金芬是不是想学他们表演的“五花大绑”这个节目,他们愿意无偿地教给她。开始姚金芬还委婉地推辞,可耐不住这对美国人的诚恳,姚金芬只好说了实话,她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会表演“五花大绑”这套节目了,并且加入了一些创新,使它更加紧张刺激。

尽管在姚金芬30多年的魔术生涯中,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活动和晚会演出,并和丈夫秦鸣晓三次推出大型魔术专场晚会,可她始终在提醒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姚金芬说:“在这么多年的表演中,掌声倒不一定记住,魔术失败的刺激特别深刻,像舞蹈、体操失败了,观众们会有一种同情心,但魔术和观众始终是对立的,观众们就是想看穿你的机关。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讲,和20年前真是不一样了,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一种艺术要有生命力必须得有新的东西不断变化,补充新的内容。过去说一招鲜吃遍天,但现在谁抱着这种想法谁就不行了,现在观众见得多了。这几年人们追求近距离、互动式的魔术,甚至你可以摸一摸这个道具,这种魔术既有高超的技巧,又使观众得到一种愉悦。当你从事新的东西,得到观众认可的时候,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你从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中,你就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东西。”

在姚金芬和秦鸣晓曾经推出的大型现代魔术专场晚会中,既保留了东方传统魔术的特色,又汲取了西方现代魔术的精华,并以舞蹈艺术烘云托月,形势新颖、气势恢宏。而在参加综艺晚会时,他们又以欢快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中国特色,以及通过幽默诙谐的形式和请观众共同参与表演的方式使神秘的魔术更具亲近感,同时这种零距离的与观众接触更增加了表演的难度,有时甚至给表演者带来危险。

春节过后,姚金芬和秦鸣晓到美国演出,其中一天是学生专场,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剑箱”,即由秦鸣晓钻进一个一米见方的木箱内,姚金芬准备好29把不能伸缩的钢剑,请两位观众上台把这29把剑插进剑箱。那天,当姚金芬示意准备请观众上台时,底下的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其中一位身高体壮的男同学主动走上了舞台,可当他上来时,姚金芬才发现这是个弱智孩子,他上台后挥舞着钢剑,完全不听姚金芬的指导。姚金芬一边要顾及表演的效果,一边担心着箱子内秦鸣晓的安全,最后终于在另一个观众的配合下完成了节目。

像这样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所蕴藏的危险和汗水,是观众所体会不到的。而作为女人从事魔术表演,姚金芬更是花费了许多心思。姚金芬认为表演魔术真正搞得好的是男人,男人更大气、发展面广。她说:“我的启蒙教育是西方魔术,秦鸣晓原来是搞古彩戏法,一洋一土。大魔术需要一种气派,那时候我就鼓励他演魔术,而我就在选活上,突出能够体现女性美的手彩。我俩在选裁上,看谁更适合就由谁表演,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志同道合,相濡以沫

对姚金芬的魔术人生起重要作用的人,除了恩师杨小亭之外,另一位就是与她相濡以沫32年的丈夫秦鸣晓。当初,本是同学的两个人因为那段特殊的日子彼此找到了真挚的爱情。

姚金芬说:“那时候秦鸣晓的家庭出身不好,大家都远离他,越是这样,我就越觉得这个人挺好的。在这之前我俩没什么亲密关系,后来他挨批斗,我反倒离他更近了。”

32年来,夫妻二人共同经历风雨,共同钻研魔术,也共同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在平时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处处离不开魔术。

姚金芬说:“在创作魔术的过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吃早餐的时候是我们精神最好的时候,聊着聊着就能聊出一个新的魔术来,甚至有时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东西。有的时候他搞什么不让我看,突然有一天他说‘你来看看我这个’,我也像你们看魔术时的那种感觉一样,惊讶半天,我说,你不要告诉我,我看我多长时间能想出来你的秘密,就是说你的东西能够经受住多长时间的考验。”

秦鸣晓说:“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创作,她对我毫不留情,我对她也毫不留情。专业创作肯定带着专业的框框,对每一个新节目,我们彼此都要先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怎么样。”

一个好的魔术创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推敲,经过无数次的表演,可当这个魔术成熟时,就不会给观众以新鲜感了,这就需要魔术师不断地寻找灵感,去发现创造。姚金芬这对夫妻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

姚金芬说:“你看任何艺术家,包括搞绘画的、音乐的,他们都能从生活中捕捉东西。有时候我们能从音乐中捕捉灵感,我们俩走到世界各地,到哪都要买音乐磁带,在欣赏事物的过程当中,不知什么时候就产生一种碰撞,产生灵感。甚至有时候坐飞机看电影,一个镜头就吸引了我,就觉得这个可以发展成魔术。”

魔术是创造幻觉的艺术,看起来它如同鬼使神差,能做出人类难以做到、甚至难以想象的事情。其实,它正是人类智慧、体能和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而姚金芬和秦鸣晓在牵手人生的不经意间,也会创作出美化人类真实生活的艺术。他们用真情创造出美丽的梦境,用魔术的梦境显示美好的真情。

姚金芬夫妇说,“别人说我们在舞台上感觉特和谐,可能是因为我们都老了,共同搞一个事业,乐趣点一样,即使有一些矛盾,有一些争吵,也在乐趣点中消失了。任何一个家庭,只要找到一个欢乐点,一定能够和谐。”

人物故事

秦鸣晓、姚金芬夫妇是国际魔术协会会员、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级魔术大师。他们的一生都与魔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几十年的魔术生涯中,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师兄妹患难结情缘

秦鸣晓和姚金芬因为师从杨小亭大师而成为了师兄妹。“文革”开始后,秦鸣晓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是业余黑尖子,所以成为了挨整的对象。姚金芬想:“这个人挺好的啊,为什么老整他呢?”由此,引起了她对秦鸣晓特别的注意。别人给秦鸣晓写大字报,在会上发言批判他,而姚金芬却总是保持沉默。这时的秦鸣晓相当孤立,可姚金芬却总是陪着他。秦鸣晓为了不连累她,几次劝她离他远点。可姚金芬认准了秦鸣晓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所以决心死心塌地一辈子跟着他了。

两颗年轻的心在患难中越靠越近。1970年,21岁的姚金芬和25岁的秦鸣晓结为了夫妻。

真爱创造的奇迹

女儿出生不久,姚金芬因肺不张而导致肺萎缩,而且在肺上有鸡蛋大的一个阴影,医生诊断她得了肺癌。当时,她住在通县结核病医院里。秦鸣晓为了让妻子增加营养,每天亲自去采购,在炉子上做好饭菜后装在饭盒里,然后倒好几趟公共汽车给姚金芬送去。

一次,一位老中医开了一副药方,需要大量的龟背,而那时北京的大药店每天只供应一点龟背,为了凑齐所需的龟背,秦鸣晓每天起大早,跑到各大药店,趁刚开门时赶紧把供应的那点龟背全部买下来。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凑够了,回到家,他就按老中医的嘱托,精心地熬制,等药熬好晾到温度合适后,再让姚金芬喝下去。

可病魔却仍然顽固地不肯离去,最后,医生不得不为姚金芬做肺摘除。手术后,姚金芬的整个左手臂冰凉、麻木、无力,根本抬不起来,可魔术演员不能没有一双灵活的双手啊。为让姚金芬尽快恢复,秦鸣晓每天到医院除了照顾她外,就是帮着她进行锻炼。他在姚金芬的左手上吊一个海棠,让她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等姚金芬稍微有了一点力气后,就把海棠改为小苹果,后来又改为大苹果。就这样,姚金芬的臂力得到了恢复,左手又灵活如初了。

当姚金芬对笔者谈及此事时,深情地说,是丈夫的爱创造了她生命的奇迹。

爱情在惊险中升华

作为魔术大师,秦鸣晓、姚金芬夫妇以他们那令人叫绝的表演,赢得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在其背后,却有着太多外人难以想象的辛酸、眼泪、汗水甚至危险。

一次,他们在公海的一个游轮上表演,请一位观众上来将姚金芬用绳子五花大绑起来。然后,用一个布帐将姚金芬和这位观众围起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姚金芬要将这位观众身上的西服穿在自己的身上,而且绳子还要原样绑在西服的外面。这次,上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用捆犯人的手法将姚金芬绑了个结结实实。当时,姚金芬就觉得不对劲,面对那位观众有意难为她的眼神,她知道自己要面临着一场危险的考验了。但她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她不能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也不能演砸了。于是,她决定豁出去了。最后,她的胳膊、手和身上都受了伤,但终于成功了。

事后,当姚金芬向秦鸣晓讲述这一切时,秦鸣晓不由得也惊出了一身汗。看着妻子身上的伤口,他非常心疼,他真的怕妻子出什么意外,不想再让她冒这个险了。在姚金芬的一再坚持下,秦鸣晓才勉强同意继续演出。但每次演这个节目之前,他都要对妻子千叮咛、万嘱咐,把一切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都想到了,然后告诉妻子应该怎么办。

姚金芬经历了不少惊险,而秦鸣晓同样也经受了许多生死的考验。1998年,他们随公派演出团赴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进行演出。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剑箱”,用铁链子将光着上身的秦鸣晓捆起来,然后放进箱子里,密封起来。姚金芬请观众上台,跟她一起将30把坚实的钢剑插入木箱中。由于是第一天演出,又仓促上阵,没有时间仔细检查台子。所以,他们没发现这个台子是坡的。姚金芬将木箱旋转完,向观众做了一个亮相。当她一抬头时,突然发现眼前的木箱不见了。装着秦鸣晓的木箱从一米多高的台子上摔了下去,并滑到了舞台的边缘。姚金芬的头“嗡”的一下,那可是插满30把钢剑的木箱啊。此时,观众席上也是一片惊叫,工作人员马上跑上台,将木箱抬了下去。姚金芬跟着跑到后台,她用双手蒙着自己的眼睛,又想看又不敢看,她真怕看到那不幸的一幕。

这时,箱子被打开了,只见秦鸣晓身体四周的钢剑都弯了,他胸前那把剑已经断了,他的手还捏着断了的剑尖。当他慢慢地站起来后,人们发现,他的全身都被扎破了,但没什么危险。原来,秦鸣晓从小练武功,有很深的功底。当事故发生的一刹那,他全身一运气,将钢剑绷弯了,只受了点表皮伤。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生死关头,他异常的冷静,用尽全身力气将胸口那把致命的剑撅断了。听到欢呼声,姚金芬才慢慢地将蒙着眼睛的双手放了下来。当她看到秦鸣晓从木箱中走出来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猛地扑了过去,将他紧紧地抱住,在他怀里痛哭起来。

艺术人生

魔术的危险性

2004年5月19日,他们在离市区较远的一个僻静的空场里排练一个新设计的魔术,名字叫电锯分身术。本来按照秦鸣晓的预先设计应该是姚金芬躺在那儿,戴上手铐、脚铐,然后由他手持一个直径一米的电锯朝太太身上锯过去,等太太再起来的时候是有惊无险、人没有事的。

姚金芬但那天风很大,姚金芬的裙子就卷入了电锯里,秦鸣晓一用力,电锯功率就超过了常规训练时设计的工作范围了,甚至竟然锯到了他的身上,把他肚子上开了一条四十公分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当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险,但当主持人问他对于这次意外他是否后怕过,他却平静的说没有,姚金芬还清晰的记得,在救护车上,危急中的丈夫还跟那几个医生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但我求你们一件事,千万别让外人知道。” 因为秦鸣晓认为“倒不是怕丢人,始终觉得魔术是给人娱乐、高兴、神秘感觉的东西,这么一下,(让人知道)魔术伤人了会破坏魔术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

秦鸣晓被送到医院后,经医生诊断他肋骨断了两根,差一公分就到大动脉了,后来医生说了,“如果再往上再往下,你也到不了医院了。”对于这样大的付出,朱军问道,“伤过以后,你后悔过练这个节目吗?” 秦鸣晓坚定的说没有,因为他认为“魔术给我带来的乐趣比给我带来的苦难,磨难多得多。我觉得快乐,因为我在里边能得到很多东西,得到知识,得到魔术如何的发展,它的一些魅力在哪儿。”他就这样生活在一种充满魔术的童话世界里,像一个探险者一样,想永无止境地探索着,寻觅着……

练杂技出身的师兄妹

出身在杂技世家的秦鸣晓,父亲有一手练神辫的绝技,他也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杂技,在杂技训练班学习了一年多基本功以后,老师根据就每个人的情况分配了节目。在杂技的行当里有文活儿与武活儿之分,那时十四五岁的小师兄妹俩,秦鸣晓练习的武活儿是叠罗汉,文活儿是传统戏法,姚金芬练习的武活儿是钻地圈,文活儿是西洋魔术。

当时,姚金芬的师傅杨小亭已身患重病,需要接班人,就从培训班里挑选了秦、姚二人为徒,教他们魔术。练习的过程其实很枯燥,总要背着其他人,姚金芬说:“对于魔术,现在人们的观念很豁达了,尤其是出国以后看到外国普及魔术,有时候教还大家一些。但是我们刚入门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许任何人看,我们俩就遵循老师说的,什么都不许人家看,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有的动作也挺幼稚的,那一个手铐,咱这儿还藏着掖着呢,美国都满大街卖了,就是保密过度就成保守了,但是那个时候,小时候,老师怎么教,就怎么练了。”

当时正逢文革,由于他们练习的时候都是背着人,常常就不被人理解,甚至有一次他俩带师傅去三河县找一个老中医看病回来后,发现被人贴大字报说成是“杨小亭带着他的徒弟去打胎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又好笑又可气的。

其实那个时候两个人只是纯洁的师兄妹情宜,直到姚金芬患病后两人的感情才真正得以升华。自从练了魔术之后姚金芬就老爱哭,因为常常和秦鸣晓的单独相处被认定为“脱离群众”了,但她又没法跟大家解释清楚,所以除了秦鸣晓也没有其他朋友,于是心里总是特别难过,日久生疾,终于得了肺结核。生病后,她就被彻底的隔离起来,一个人住在粮仓里,因而更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然而这个时候,温柔体贴的师哥成了唯一敢于探望她、关心她的人,令她倍感温暖。

至于真正成为秦夫人的过程,还是着实有一点趣味的。其实从始至终两人都是心有灵犀,心照不宣,从未对外宣布恋情的,但是突然有一天,秦鸣晓竟然对姚金芬讲:“咱们得结婚吧,再不结婚宪法要改了,宪法很可能改成要28岁以后才能结婚了。” 但是那时候婚姻法规定,十八岁就可以结婚。忽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姚金芬与家人一合计,与其让说又打胎又什么的,那就结婚吧。于是自认为“那时候我还算理智”姚金芬就提出来,“我们结婚可不能要孩子,五年以后才要孩子”,就这样在这个真实的谎言中答应了秦鸣晓的求婚,稀里糊涂的成了他年轻的新娘,那一年他23岁,她19岁,从此两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相伴走过四十余载的风雨人生。

对中国魔术的传承

1972年国家又开始注重对外邦交建设,秦鸣晓与姚金芬有机会带着中国的魔术节目走出国门,到国外演出。

其实出国前,俩人对于自己的编排节目是充满信心的,但一到国外,尤其到了美国他们才发现,一进那里的魔术商店,竟然有60%到70%的魔术用具他们连见都没见过,顿时感到很惭愧。秦鸣晓同时也很不服气,仔细思量他又发现,原来我们有一些很好的中国魔术被人家拿走了,而我们自己仍然原地不动,对魔术没有任何发展。这样他和妻子开始学习,想尽一切办法跟国外的同行接触,尤其美国魔术师对他俩特别好,还帮助他们创造了很多学习机会。

在他们演出期间,一位美国魔术师天天都来看他俩的表演,看完后还要到后台与他俩单独切磋。那时他们相互之间语言不通,但也不要翻译,就关起门来,在一起交流魔术,就这样他们成为了朋友。姚金芬说,“实际上在国外,他不是平白无故地给你的,说是‘需要交流’了,说白了就是交换。”最后,当秦、姚二人即将回国之际,这位外国友人一定要送给他们件礼物以表谢意,但都被他们俩拒绝了,秦鸣晓只提出一个要求“想学习美国的魔术”,老外欣然答应了。原来他是美国国际美术协会的主席,听了秦鸣晓的心愿只说了一句“原来你们俩是为中国魔术而来”,之后的每天晚上等秦姚二人演出完了他会带他俩到洛杉矶各个场子去看魔术,看完魔术又就带到自己家里,给他们看协会里各种最秘密的录像带,令秦鸣晓、姚金芬大开眼界,学到很多东西。

与他们打过交道的外国同行,有这样真诚友好的,也有专程挑战较劲的,当他俩被评为美国国际魔术协会颁布的国际最佳魔术师奖时,就有那么几个人天天为过招而来。先是一个人表演一个魔术,然后挑衅式的问他们,“会吗?”他们说不会,就有第二个人接着再表演另一个魔术,同样问他们,“会吗?”他们俩抱着偷学艺的心态还小声说,“咱不能说会,这样还多学点东西。”但是看着看着他们感觉不是味儿了,那几个人讲话的态度越来越牛气了,好像在取笑中国人什么都不会了,姚金芬马上对秦鸣晓说:“不能再说不会了,你一定要来两下了,怎么有种中国人的尊严受到侮辱似的那种感觉了呢?”于是当他们的最后一个人演完的时候,秦鸣晓就马上把小毯子往桌上一铺,拿出几枚这么大的铜钱,往桌上一摆,摆上之后他开始念念有词的叨咕上八卦的术语,什么“大变金钱,铜钱铜钱,里方外圆,你用铜钱买东西,我用铜钱变大财。”然后他又问那几个人中的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钱,他说金色,说着,这16枚金钱由秦鸣晓手下一打全都变成金色的了。变完金色钱币以后,他又把铜钱摆成八卦的几个部分收起来一搁,开始就说了,“红日当头照,红的!”说着,铜钱顿时变成红色了。于是又一个人说,“我要蓝天,蓝的”,秦鸣晓也满足了他的要求,之后他又将铜钱变成了绿色,最后竟然一下子变出五彩的了。这个时候该秦鸣晓翻身了,得意的问道:“会吗?”那几个人说不会,就这样在国外为中国魔术赚足了面子。

秦鸣晓、姚金芬在不断的接受着不同对手的挑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挑战他们自己的极限,在一次次的战胜挑战后,他们也在走向魔术领域的新的高峰,就这样乐此不疲的攀登着,并以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