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2 15:29
姜维之,教授,西安培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四十年代末即执教于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女士、杨虎城将军及夫人谢葆真女士共同创办的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自1952年起历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西安市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先后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姜维之(1926--2007)
教授,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西安培华学院老院长姜维之教授,1926年农历9月9日出生在河南镇平县。其父早年在西安、郑州等地经商,属殷实之家。1946年姜维之来到西安求学。1949年5月西安解放,经地下党朋友的推荐,于当年8月起执教于培华,历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西安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先后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姜维之教授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五十六年风雨兼程,五十六年耕耘不辍,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而且开辟了一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姜维之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58年,桃李满天下。
姜维之院长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历年来,他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工作者,其创业事迹曾被收入《1990年陕西省及西安市名人录》,并多次被国内外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199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新闻人物编委会推选他为世纪之交教育界“十大新闻人物”;同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又授予他“21世纪封面人物”荣誉证书;2002年,在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社西部特刊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200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以“二十载铸就‘培华’品牌,古稀年开创民办先河”为题,同年,人民日报《时代潮》以“姜维之与共和国同步走向辉煌”为题,先后对他的创业事迹及培华学院发展经历进行了特别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年5月国家教育部授予他“西部教育顾问”称号,同年,他又被评为“2005感动陕西十大校长”和“中国高校杰出校长”。2005年获“首届陕西红旗人物”。2006年4月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且个人成就编入了《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大典》。同年姜维之教授荣获“2006陕西经济公众人物”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姜维之便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到河南农村受了12年“改造”之苦,1978年平反后,又回到西安教育岗位。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姜维之受改革新思潮影响,产生办学冲动,为此信念他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终于在198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是年57岁。2003年4月,姜维之76岁,他的学校更名“西安培华学院”,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西安培华学院也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成为西部12省市区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03年对姜维之来说,可谓双喜临门。西安培华学院如今已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的“领头羊”。
劫后办学梦想成真
姜维之院长是一位永不服老的,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他正坐在新校区办公楼前的藤椅上沉思。暖风轻拂着他身后的垂柳鲜花,也轻吻着他矍铄的面庞,满头的银丝。秋日纯净的阳光雕出了他健朗的身躯和凝望远天的双眸。他的思绪循着视线从心灵出发,透过眼前镜片,掠过校园绿色的园林,跃过高耸的新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公寓楼那层层叠叠的红砖碧瓦,穿越白云蓝天,穿越悠悠岁月…… 半个世纪前,一位年方22岁的河南青年,他胸怀育人报国之志,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刚刚解放了的古城西安。他就是姜维之。他一到西安,便进了西安培华职业学校任教。从此,姜维之便与西安、与培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25岁的姜维之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当上了西安培华职业学校的常务副校长,成为陕西当时最年轻的校长。此后,这所学校被改为西安市财经职业学校,转为培养当时十分紧缺的财经人才。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风华正茂的姜维之在教坛上宏图初展之时,1958年,他却被错划成了“右派”,他因此进过牛棚打过工,蹲过监狱挨过批斗,并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改造”了20年。20年的委屈,使他淡漠了功名利欲,20年的磨难,使他更加坚毅刚强。但20年的离隔,怎么也割不断他对“培华”的痴痴情深,怎么也磨灭不了他的育人强国之梦。
1978年,姜维之得到平反,被恢复了校长职务,从河南农村回到西安工作,20年郁积心中的苦楚与委屈,终于被党的关怀,党的阳光雨露荡涤得干干净净。他在被打成右派的20年时间里,就反复地谋划着私人办学的构想,办学育人,是他终身的理想和追求,他时刻都在盼望着、等待着实现的良机。1984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在缓缓起步,人人心中都涌动着创业拼搏的激情,姜维之亦不例外,他确信施展抱负的机遇已到,他再也抑制不住办学育人的强烈冲动,他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带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愿望,在西安城的上上下下奔走呼吁,寻求支持和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省上领导和各党派组织被他的真诚、执着所感动,在政府协调及各界知名人士的多方支持下,姜维之终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培华”的牌子又被亮了出来,他与久违的“培华”又续上了前缘。
从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了办学者的责任,实行收费走读,毕业生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这一民办大学推出的新观念、新举措,当时都属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倍受世人瞩目,亦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长期进行了追踪报道。
以产养教困龙出海
“培华”这块牌子,存在于古城西安已60多年,她是陕西保存最早的一块民办学校牌子。20世纪30年代,爱国人士邵力子先生任陕西省省长,那时,在他夫人傅学文女士和杨虎城将军及夫人谢葆珍女士的资助下,创立了“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傅学文女士时任董事长,“培华”办学十分成功。姜维之是在1949年末才来到“培华”的,曾先后在那里担任过教师和校长职位。50年代,为培养当时十分紧缺的财经人才,校名因此改为“西安市财经学校”,1984年来西安参加校庆的600多位校友中,大多为财经部门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有些校友的事业还发展到了港澳地区和海外。 不当家不懂柴米油盐贵,不开船怎知冲流闯滩险。从1984年7月26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董事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大学成立的那天起,姜维之便成了睡不了安稳觉,没一刻闲功夫的人。在学校刚刚注册成功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忙碌的日子里,他觉得自己就象个旋转不停的陀螺,整日奔忙着停歇不下。他把许许多多的事铺开去,又都自己扛起来,一个人干着许多人干的事。他隐约感到,自己是想着把某种被人夺去的东西抢回来,那东西就是光阴,就是时间。“培华”的牌子打出去了,大学办起来了,学子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涌进校门,可学校的软硬件都十分贫乏简陋,必须尽快筹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加以改善,然而,去哪里筹措那么多资金呢?
姜维之心里明白,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痛恨被无端剥夺了20年的光阴和自由,但也感谢那20年的锤炼和磨砺,磨难使他变得自信坚强,他因此坚信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姜维之永远也忘不了那些曾经在财力物力上支持过他的政府部门,党派组织,和那些活跃在金融界的老学生,海外友人。他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邓小平,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他壮了胆、撑了腰,鼓了劲。然而,他最最感激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海内外友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仅海外友人,就向他捐助了数百万资金,这些来之不易的捐资款,便是姜维之用以构建航船的头一桶资金,这桶金的投入,才使他逐步走出尴尬困境,从此,他这条困龙,才驾驭着自己打造的舰船脱离浅滩,扬帆驶向了辽阔的大海。
车到山前必有路。姜维之院长总是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和遇到困难的人。现在如果有人问“培华”当初是怎么解决发展后劲的问题时,他会爽快地告诉你,那就是“以产养教”。可以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建设发展基金全靠自筹,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为了解决建校所需的大量资金,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办起了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等三个经济实体,基本形成了“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办学格局,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以它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承接了西安培华女大新校园10万平方米的基本建设工程,一期综合教学楼1.7万平方米和培华小区3.6万平方米的商品楼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元,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营业刚刚建立一年,储蓄金额已逾3000万。为学校建设融资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文教育永铸校魂
中国首家民办院校“培华女大”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姜维之这位高智商人文教育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她既继承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教育理想,又大致适合中国国情民意,它上可得到省、市高层领导的首肯和支持,下又受到社会上广大求学青年的热烈欢迎,它实在可说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
另一方面,“培华女大”成功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她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姜维之教授提出的“人文教育”理念,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可以说,从1984年7月“培华女大”创办之日起,学校就把办学宗旨定位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层面上。因此,学校在创建之初就成了陕西省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大学。
姜维之院长还十分注重与教职员工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每逢年节都给全体员工寄赠贺年卡、慰问信,即使在学校创建初期财力、物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姜维之院长也不忘在员工津贴、住房等诸多方面给予关照。他把自己风里雨里募捐来的钱为员工建家属楼,但他自己始终住着小平房;他身兼三家公司的总经理,但只拿院长一份工资;每周工作7天,却从未拿过一分钱的奖金或加班费;他自己从没有节假日,却时刻牵挂着教职工及其家属的健康。姜维之院长不但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教职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他最大的长处是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那些长期在校任职的教育界老前辈、老教授们自不必说,即使是年轻教师,他也给予朋友加师长般的尊重和关怀。受到他人格魅力的吸引,一大批名师荟萃“培华”。如:中国工程院薛鸣球院士、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德炳教授、原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束鹏程教授、原西北政法学院院长王天木教授、原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陈胜秋教授、陕西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副总考朱继武教授等近百名知名学者都来“培华”任职任教。此外,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女士、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女士也应邀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目前,培华学院348位专职教师中,有163位具有高级职称,这些知名学者的加盟,使得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每一院系、每一学科。
这个以姜维之院长为核心的高知群体的形成,不但奠定了西安培华学院深厚的知识底蕴,也大大地丰富了培华学院的人文思想的资源。因此,只要你走进培华学院,无论是在姜维之院长或是其他任何一位院系领导及教授身上,都能感受到培华学院的人文个性和人文气息,这是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使然,这种力量便是培华学院的校魂。
人文教育理念在培华学院的另一体现,是她的广泛对外交流。建校以来,已有德国、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团体到培华学院来参观访问和进行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从1987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一些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并互派留学生。这些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为培华学院师生提供了学习、了解国际教育与文化发展的机会,更为学生开辟了前景广阔的成才之路,为我国民办教育走向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面向市场创新机制
姜维之院长因患青光眼,左眼几乎失明,右眼也只有0.2的视力,但他的思维清晰而敏捷,说起话来底气很足,滔滔不绝。他在讲坛上从来都是脱稿演讲,而且他的讲演深受学生喜爱。
培华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对路的人,除此之外,无论你的学校招集了多少天下名师,培养了多少“人才”都没用,因此,培华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都坚持面向市场和自主运作的原则,培养了近万名广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各类专业人才。
目前,西安培华学院已形成了以外国语学院、医学院、中文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计算机系、法学系、电子系、经济系、基础部、社科部、体育部、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等七系三部四院为核心的多元化完整办学体系。他们不但在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上学习、吸纳中外高校先进管理经验,严格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工资结构制、岗位责任制”的体制改革措施,而且坚持在教育教学上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他们通过对国内外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对国际人才市场需求走向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办专业、设置课程,并在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上,大胆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坚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和科学严谨、高效实用的教学原则,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出了一套“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专业队伍教育与党政工团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学院还经常聘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行业成功人士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专题报告,并在蓝田县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其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4个,真正创设了学院即社会,生活即学习的育人环境。
学院自1998年实施“浮动学制”以来,对二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经严格的考试合格后,可升入本科院校的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学习,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子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培华学院不但拥有良好的校风,而且拥有良好的学风。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着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学子走出校门时,他们不但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修养。
培华学院秀冠群芳
学生要读书,学校要生存,教育要发展,发展就是硬道理。姜维之院长凭着对学子们慈父般的挚爱,凭着对培华学院深厚的情感,也凭着创业者的满腔热血,率领培华学院走出了一条“以教带企,以企养教,产教结合,同步发展”的成功办学之路。
如今,培华校办企业每年均有数千万元的经济回报,而这些经济收益除少数用于企业扩大经营外,其余全部用于培华学院软硬件建设。至2002年底,培华学院不仅拥有老校区12.3万平方米校舍,而且拥有20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1100台教学用微机、3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及校园网、外语调频电台、多媒体视听室、艺术展厅、模拟法庭、时装表演厅等。电子阅览室可查阅150GB电子读物和2100种中文杂志。计算机实验室是陕西民办高校中唯一按部颁标准建设并通过验收的基础实验室。
时下,位于西安西部大学城内的培华新校区占地980亩,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12月竣工,一座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布局严谨的标志性建筑群,使西安培华学院这颗西部明珠更加灿烂。
西安培华学院闯出的“产教结合”的双赢办学之路,给业内人士留下诸多思考。这种被业内认可,并被誉之为“培华模式”的民办高校发展的成功范例,已被一大批有志于研究中国民办教育与中国经济互动、同步发展的探索者们提供了一例难得的范本。
面对过去,姜维之院长很平静,他曾多次说过,培华学院今天取得了成功,并拥有了累计5亿多元的校、企资产,这首先要感谢党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傅学文老人,在培华最艰难时刻,捐出自己平生节衣缩食积攒的6﹒5万元人民币,设立培华“力学”奖学基金;李宗仁亲属李伟先生为学院捐赠3辆丰田小汽车;香港爱国人士李幼广先生为培华建设无偿捐资200万元;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为学校捐赠一套小型图书馆设备,还有许许多多朋友都帮助过“培华”,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就没有培华的今天。
2004年,培华学院已被省教育厅批准增设国际经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日语、新闻学、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另有会计学、临床医学、法学等3个国家部控本科专业正在审批中。他还说,我和培华都要更上一层楼,都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培华尚在起步,培华尚需充实,还有艰难曲折的历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开辟,培华不能懈怠,更不敢骄傲,要吃苦到永远,创新到永远,奋斗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