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刘氏

更新时间:2023-12-23 15:07

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因以为氏。姬姓刘氏和刘国均产生于春秋中期,源出于周顷王,其肇姓开基始祖周顷王的小儿子姬季子(刘康公)。

历史发展

姬姓刘氏和刘国的开基始祖姬季子(刘康公),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这位王季子曾任王朝的卿士,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刘国。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国名为氏,称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原来,当公元前11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此时才被郑国吞并。人世代居住的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公元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王取邬、、茂、邗”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国就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氏的肇姓始祖。作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时期姬姓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载称,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如公元前599年,刘康公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鲁国为王室求亲。回来后,刘康公还借分析鲁国情况之机,向王作了一番关于俭存奢亡的精彩论述,详载于《国语·周语》中。 春秋时期,姬姓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范氏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或者刘定公刘定公早年也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前520年),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

其他信息

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氏家族控制操纵了。 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 公元前520年,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危,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景王的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刘献公就相继去世。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刘文公刘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贫,也叫刘(分虫)。他继位袭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王室的内争。当年六月,王子朝叛乱,率兵将刘卷等人赶出东周王都。刘卷先逃到扬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领地刘国。接着,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王(即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进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勹亡)为新的周王,这就是周敬王,从此与王子朝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周王室内部战争。 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终于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坛,继续控制周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 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大兴土木,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这种劳民伤财之举虽然为刘文公赢得了一时名声,但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其殃大矣”,并继言“氏则子孙实有祸”(见《国语·周语》) 。 刘文公操纵周朝政治达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506年去世。 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国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刘桓公平定了王室内部尹氏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军多次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政权。 刘桓公之后,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