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7:58
威仪,读音为wēi yí,汉语词语,指随从;也形容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
《晋书·卫瓘传》:“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隋书·礼仪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参军各一人,埒士四人,威仪一人,乘白马以导。”
唐·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及塟於东郊,上与淑妃御 延兴门 ,出内库金玉駞马、凤凰、麒麟,各高数尺,以为威仪。”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
唐·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召为威仪及天下采经使。”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三》:“ 浙西 奏,道门威仪 郑章 、道士 夏隐言 ,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诸辈流,实有道业。”
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道录》:“《宋朝会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录, 宋 朝因之。”
《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旧唐书·德宗纪下》:“‘节度使宜以鹘衔绶带,观察使宜以鹘衔威仪。’威仪,瑞草也。”
《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