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式拼音法

更新时间:2024-04-14 22:02

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又称威妥玛翟理思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 。

发明人

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又译作“韦德”),生于1818年,卒于1895年,在中国任外交官(官至驻华“公使”)43年之久。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关工作并负责对来自英国本土的海关人员进行汉语培训。先后在1859年著《寻津录》,1867年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称作“威妥玛拼音”或“威妥玛式(Wade System) ”,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

威妥玛用了8年时间制定正字法,几易其稿,最后才完成。《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容量巨大,内容包括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之集大成的著作。它的重要价值除了在北京话和普通话历史乃至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开拓意义外,还在于这是一部注重现代汉语口语教学并用拉丁字母注音的“ 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先河之作。

发展过程

追溯西儒创借拉丁字母注音汉字的历史进程,其源头大概出自西人对中文名称译音的需要,其“开山”之作当推17世纪初,即1605年利玛窦(Matteo Ricci)的《西字奇迹》和后来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的《西儒耳目资》。

至19世纪先后又有马礼逊的《英华字典》及麦都思的《英汉字典》,皆是用26个字母给汉字注音。虽然这些著作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流通,影响有限,但正是这些阶梯性的早期实践和准备,为19世纪70年代“ 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的出现及流传奠定了基础。例如,虽然马礼逊的音标系统主要记载了广州地区的方音,而威妥玛式的标音对象则是更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北京官话,但是,威妥玛式继承了马礼逊方案的一些特点,又简化了马礼逊方案的一些写法。威妥玛式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此外,历史还曾出现过马礼逊拼音、萨默斯拼音(1863)等 ,但均不如威妥玛拼音的影响力大。

后来翟理斯(H. A. Giles)在其《华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1912年出版)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又略加改良,形成了“ 威妥玛-翟理斯式”(Wade-Giles)。威氏拼音诞生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邮政电信、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外交护照之中文人名及地名的译音等等。

1906年春在上海举行了“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会议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也就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此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研制出“汉语拼音方案”之前这么多年,几乎不再有人“发明”新的字母拼音方案。一套音标,能够历时100多年而不衰,除为风气之先外,必有其自身独到的长处和优势。这是值得我们今后认真加以研究的地方。当然,用今天的眼光再对“威妥玛式”作科学、客观的审视,就会发现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虽然音符减少了,但是附加符号(即音符上面或右上角的那些小符号,如表送气的那一撇,类似英语的撇号)却增加了;有两套不一致的表舌尖元音的音标符号;一符多用的现象。这些标识符都极易造成混乱和不便。但是,西人对汉字的罗马字母标音的尝试,却是汉语拼音的一种“ 历史前奏”。

1956年2月,“文改会”发表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之后,汉语拼音代替了威氏拼音。

主要影响

威妥玛拼音虽然影响不小,但一直未成为官方标准。然而,有关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时间较短,影响不大。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的地名改用汉语拼音拼写。是建国至今唯一未被修改过的法案。在此之后,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罗马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法并未完全消失。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邮政式拼音。同时,为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少量享誉海内外的商标使用威妥玛拼音法,例如:中华(Chunghua),张裕(Changyu)等等。汉语拼音推行之后,威妥玛拼音法虽在国内基本不再使用,但在西方学术界仍较为流行。某些历史名人的英文拼写方式也采用了威妥玛拼音,例如:毛泽东(Mao Tse-tung)等等。有些使用威妥玛拼音的专有名词已被吸纳为英文的外来语,例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易经(I Ching)、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碰到这些词时,也要特别留意,否则也会闹笑话。简而言之,威妥玛拼音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音对应

注﹕tz,tz`,ss只用在tzu,tz'u,ssu中

ㄫ(ng)即“嗯”的拼音

注﹕

第二种拼法为前无声母时使用;

ㄜ在ㄍㄜ(ge)、ㄎㄜ(ke)、ㄏㄜ(he)中标注为o,即ko、k'o、ho;

韵母单用是标注为êh。

声调:用阿拉伯数字1﹑2﹑3﹑4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标在音节的右上角。一般只在辞书里用。

音标对比

方括号里的是汉语拼音。它左边的是此汉语拼音的威氏拼音。

p[b] p'[p] m[m] f[f]

t[d] t'[t] n [n] l [l]

k [g] k'[k] h [h]

ch[j] ch' [q] hs[x]

ch[zh] ch'[ch] sh[sh] j[r]

ts tz [z] ts' tz'[c] s ss sz [s]

y [y] w [w]

a[a] o[o] ê[e] eh[ê] êrh [er]

ih[-i1] ǔ[-i2]

i u[u] ǖ [ǖ]

ai[ai] ei[ei] ao[ao] ou[ou]

an[an] ên[en] ang [ang] êng [eng]

ia[ia] io[io] ieh [ie] iao [iao] iu[iou]

ien [ian] in[in] iang[iang] ing [ing]

ua[ua] uo[uo] uai [uai] uei ui[ui]

uan [uan] un[un] uang[uang] ung [ong]

ǖeh [ǖ] ǖan [ǖan] ǖn[ǖn] iung[iong]

对照表

汉语拼音-韦氏拼音

Pinyin to Wade-Giles Conversion Table

上述读音参考自现代汉语词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