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昂故里

更新时间:2024-09-26 14:46

子昂故里,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简介

子昂故里正按全县旅游规划打造4A级景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金华山,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巧夺天工。前山有1500年历史的蜀中四大名观之一的金华山道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读书台是海内文宗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读书的地方,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

金华有千年古镇遗迹,水陆码头依稀。镇内及周边分布有“九宫十八庙”,吸引着无数寻幽仿古的人们。其间西山坪清见产业园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园区;湖心岛金华坝将打造为碧水绿岛天堂。景区内有酥而不腻的“椒盐肘子”、麻辣随意的“黄辣丁”、“李血花”等金华美味,令四海宾朋为之叫绝。

地理位置

射洪县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地处四川省东部,遂宁市北部边陲,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介于北纬30°40′~31°10′,东经105°10′~105°39′之间。东南距县城20公里,西北与三台县接壤。

主要景观

金华山道观

金华山道观与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观、大邑的鹤鸣山道观,三台的云台观并称四川四大名观,与四川众多道观同属于道教全真派。位于金华山前山,道观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层叠而上,有六殿、五楼、三洞、二院、二门,结构谨严,布局合理,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东晋时,有方士陈勋来此结茅为庵,修道学仙,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敕令在该山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华观,距今近1500年。唐代重建时,

四川金华山道观

更名为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改名玉京观。金华山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真武祖师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师是金华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华山庙会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三”,顶礼朝拜的香客,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达5~7万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三清殿

金华山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三清全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大天尊。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崇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即太上老君)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他们的地位高于玉皇大帝。每到一定的时候,玉帝以及西母都会带领众仙朝拜三清。因此三清在道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备注: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太上道祖。)

金华山道观——三清殿

道教的三皈依为道、经、师三宝,分别代表元始天尊(道宝)、灵宝天尊(经宝)、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师宝)。因而合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大天尊。

祖师殿。[1]

金华山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玄天上帝[2]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师是金华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华山庙会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三”,顶礼朝拜的香客,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达5一7万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祖师殿中央供奉的事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神像,真武祖师前面有3个神位,分别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神位。每逢重大节日如:农历二月十五的太上老君生辰举行的

祖师殿早晚课——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三清朝科、三月初三的真武朝科等,都会在祖师殿举行盛大的科仪朝拜三清等尊神。

王灵官殿

灵官殿高9米,长7.7米,宽5.5米,建于元代延佑二年(1315)的灵祖殿通敞宽阔,气势沉雄。殿堂神台上,王灵官坐武神像通高3米,彩绘金身。头戴冲霄冠,脚踏风火轮,顶盔贯甲,威风凛凛。右手握十八节金鞭,左手执三角火眼金睛,三目怒睁,威武森严,赏善罚恶,震撼人心。威灵显应,闻名遐迩,灵官殿乃金华山香火最旺之殿堂。

玉壶阁

玉壶阁是盛唐伟大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陈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出生在射洪县武东乡一个世代富有的读书人家,因家境富裕,年至十五、六岁还是一个任侠放纵的“公子哥儿”,十八岁时慨然发愤,在这里闭户读书三年。他学成出仕,因一篇《谏灵驾入京书》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两次随军出征,因与主帅意见不合,38岁时辞职还乡,后被县官段简害死,时年41岁。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内容和理想,提倡雄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坚决反对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专讲辞藻格律的诗作,后人评价他开创了唐诗的一代新风。

玉虚阁石碑刻“蔚蓝胜景”回文诗一首,字形龙蛇飞舞,顺

金华山风光(19张)

念倒念皆成诗句。其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千年来虽遭风雨剥蚀,仍然古貌犹存,声名愈显。玉虚阁右侧有一座两米多高的回文诗碑,背面刻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射洪县令胡魁撰写的《增栽金华山林木碑记》。正面刻有清代盐亭杨太虚金华山道观作住持时所作的回文诗。回文诗的书法为一种怪异的龙蛇字体,它是在草书的基础上,融入传统的隶书和道家的符书,三种书法互相渗透,错落有致,形成一种龙飞凤舞的字形,不太好认,且听我念来:

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天绿树笼。

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映乔松。

浓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

淙夜澈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

如将每两句诗倒读,则为:

笼树绿天铺古洞,峰高见卧倒头龙。

松乔映水烟波卷,柏老撑天满郭封。

钟晓听声惊梦觉,桂香飘吐尚情浓。

胸罗妙处剪红茸,雅韵流泉澈夜淙。

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金华山“倒头石龙”,“蔚蓝洞天”,“撑天古柏”,“卷波乔松”,“梦觉晓钟”、“清泉雅韵”等景观。情景交融,十分贴切。

纯阳阁

与玉虚阁相距约30米有一座纯阳阁,阁内供奉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此处,原为“读书台”旧址,清道光十年(公元1884年)迁读书台于后山梧南岭。但阁前平台右侧仍留下这一座巨大石碑,碑的前后分别刊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亲笔书写的《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金华山野望》两首诗。杜甫在宝应元年(762年)冬天到金华山凭吊陈子昂,当诗人看到冬日的金华山一派冷清,陈公读书堂又长了许多青苔,不禁发出“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感慨。

读书台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1980年7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被列为遂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华山因陈子昂读书台被誉为“千山景色此间有,万古书台别地无”。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

金华山美景(13张)

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读书台”遗址,也成为后人凭吊的一处胜景。清康熙年间,射洪乡贤杨甲仁在此处讲学20年,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87年春,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故事片《野店》。

臭石:四川省射洪县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内的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射洪县人杨最任云南副使时,从曲靖县带回,放置在金华镇江西街一小院内。新中国建立后,射洪县文化馆将该石运往太和镇,埋于馆内葡萄架下,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若你有幸到金华山去,亲手敲敲,嗅嗅那悠悠臭气,定会游兴大增,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虹飞桥

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脚下这座桥名虹飞桥(又名百尺桥),因陈子昂《登金华》诗有“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而得名。穿过雕梁画栋的虹飞桥,顺左上三十余级石阶,即可到达金华山前山门。站在前山门,一眼望去,层层石阶直上山头,两旁古柏森森,云环雾绕,颇有世外仙山的味道。从前山门上行的石阶共有365级,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990年修复。这石阶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即你从金华山的前山门始,心诚意专地登完365级石阶到达南山门,就能使你在今后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历史背景

在中国女皇帝武则天当政的初唐时期,四川出了一位被李白、杜甫在诗中誉为“麟凤”、“雄才”、“名与日月悬”的杰出诗人和散文家,他就是陈子昂。

反对武则天由雅安攻生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县人。陈子昂出身富家,性格豪爽,喜爱游乐。唐代科举盛行行卷风气,应试举子常把自己的诗文制成卷轴送请名家向主考官推荐,才更有希望及第。文明元年(684),24岁的陈子昂赴考,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唐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欲开雅州(今四川雅安市西)由蜀道攻生羌,因以袭击吐蕃。陈子昂坚决反对,立上《谏雅州讨生羌书》,历陈无故讨羌的七害,进行劝止。他还在《感遇诗》第二十九首中痛斥当政者的失策,主张休甲兵,安百姓。后来武后终于未派兵袭击生羌,也算是采纳了陈子昂的意见。

激愤之音:《登幽州台歌》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等起兵反唐,攻陷营州,掠夺冀州、幽州(今北京市)等地,残害百姓。武则天命建安郡王武攸宜为大将军,东征契丹。36岁的左拾遗陈子昂被武攸宜任为随军参谋,主管草拟军用文书等机要事务。陈子昂写了《为建安王誓众词》、《为建安王与诸将书》等军用文书,表现了他渴望扫尽敌虏、捍卫边防的爱国热忱。万岁通天二年(697)三月,渔阳之战,唐军大败,先锋王孝杰力战身亡。武攸宜庸懦无能,一听前锋失利,就畏葸不前。陈子昂多次进谏,“言多切直”,武攸宜恼羞成怒,竟把陈子昂从参谋降为军曹。陈子昂心中郁愤不平,便登临近郊幽州台(即蓟北楼)游览散心,吟出了雄视千古之绝唱: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寥寥22字,气概豪放,音节高古,沉郁悲壮,饱含人生哲理,既寄寓了诗人的身世遭遇,更唱出了封建社会许多才俊之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时代愤激之音,令人一唱三叹。

回川种树采药 侍奉老父

圣历元年(698)初,契丹平定,已回东都洛阳任右拾遗的陈子昂,得知蜀中诸州贪官污吏横行,造成百姓3万多户逃亡,深感不安,五月十四日呈交《上蜀川安危事三条》给武则天,请求朝廷尽快派人“按察蜀州”,清除贪官,选任贤能“使百姓安宁”。

圣历二年(699)初,陈子昂听说“父亲元敬为本县县令段简所辱”,十分气愤,便以父年老为辞,上表乞归四川故里,获准。回到射洪后,他种树采药,悉心侍奉老父。他看到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到初唐,五百年间,国史芜杂,就尽力搜集材料,把从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到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的史实,写入《后史记》一书。谁知动笔才一年,父亲就病逝了,他悲痛至极,乃至骨瘦如柴,写书就中断了。

射洪县令段简贪暴残忍,又受当时把持朝政的武三思的指使,找借口敲诈陷害陈子昂。陈子昂命家人纳钱缗给县令,段简仍捏造罪名把他逮捕下狱。陈子昂本就体弱多病,丧父之痛未解,至此更是悲愤交加,病势加重,扶杖也难行路。周长安二年(702),冤死狱中,年四十二岁,葬射洪独坐山。

陈子昂有子二人,长子陈光、次子陈斐,皆进士及第,为官清正。孙辈五人,均品学兼优,有名于世。

冤死故里 杜甫在绵竹吊唁

对于陈子昂的冤死,在唐代就引起人们的悲愤和不平。大诗人杜甫在绵州(今四川绵竹县)就写诗委托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李使君代吊陈子昂:“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以后杜甫又专程到射洪县登临陈子昂读书台,瞻仰陈子昂故宅,写诗吊唁:“悲风为君起,激烈伤雄才”,“公生扬马(扬雄、司马相如)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这些诗都真实地表达了杜甫对英年冤死的陈子昂的悲愤之情和景仰之情。

清代学者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评价是公允的。陈子昂胸怀大志,秉性刚直,富有政治才能,却一生屈居小官,未能实现匡时济世、报国安民的宏伟抱负,令人扼腕叹息。清代川籍诗人李调元在赞扬陈子昂的诗歌“以大雅之音,振起一代”的功绩后,还把陈子昂与西汉两大辞赋家并列:“吾蜀文章之祖,司马相如、扬雄而后,必首推陈子昂。”这些赞语,皆非过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