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3:00
孙其信,1962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1962年08月,孙其信出生于甘肃省景泰县。
1978年03月—1982年03月,在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03月—1987年0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研究生学习,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07月—1994年09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89年10月—1990年11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4年09月—1999年01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期间:1995年03月—1995年08月,在加拿大农业部温尼伯生物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01月—1999年07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期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07月—2002年06月,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院长。
2002年06月—2002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
2002年12月—2011年01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2011年01月—2015年0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5年01月—2017年07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2017年07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其信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
孙其信主要参与小麦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小麦耐热性及其遗传研究、小麦多倍体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解析等研究,在小麦耐热、抗病、高产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前瞻性地预见小麦耐热资源发掘和育种技术创新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降低高温对小麦不利影响的核心关键,并组织团队对这个应用前景广阔但研究较薄弱的方向进行了探索,至2023年11月以第一完成人育成耐热抗病高产优质小麦品种15个,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截至2023年11月,孙其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国农业科学》、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48篇,累计他引4806次,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截至2023年11月,孙其信曾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以色列国际合作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
截至2023年11月,孙其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截至2023年11月,孙其信共培养博士74名,硕士33名,其中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孙其信生长在西北甘肃农村,高中毕业正好赶上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他报名了兰州大学数学系,结果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他的父母用“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就不容易了”的说法劝说他,于是他便进入该校就读。
孙其信教授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为统一战线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评)
孙其信做事雷厉风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始终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他的所作所为在师生中传为佳话,也阐释着一名校长的温度和情怀。(《光明日报》评)
孙其信在贫寒的生活里他刻苦求学,矢志不移,是从景泰的山旮旯走出的有才有学有能的知名专家,是景泰人民的骄傲和标杆。(白银视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