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0:44
孟府始建于北宋末期,已有大约800余年历史。孟府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於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这说明北宋景祐年间就已经修建了孟府,但不详地址所在。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迁建孟庙于城南的同时,迁建孟府于孟庙之西侧。
根据孟府大堂前现存几棵相当古老的桧树,紧同孟庙毗邻的建筑布局来考证,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迁建孟庙于城南的同时,迁建孟府于孟庙之西侧。
孟府平面呈长方形,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七进院落,前部分为三个大院,后部分为左中右三路。
孟府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办公的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正房“世恩堂”为五经博士居住之处。建筑格式为前堂后寝式。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南北纵长226米,东西横宽99米,共占地约60余亩,总面积约合2.24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建国后,孟府成为收藏、展出大量出土文物及孟府遗留文物的地方。
为三楹单檐硬山式建筑。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黑漆大门上绘有约2米高的彩绘门神。大门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子雄踞于大门左右,门阶两侧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大门内东西两侧有一排砖瓦小房,是当年差役和守卫人员居住之处。
大门前东西两侧原各建有一座4柱3门式木坊,名为“旌忠坊”和“旌表节孝坊”(均于“文革”期间拆除,尚未修复)。两坊上额正中皆悬挂“圣旨”2字的竖匾一块,系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孟子第60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宏略(明天启二年被徐鸿儒领导的“闻香教”农民起义军所杀)忠于朝廷所建。
穿过大门里面的第一进院落,正北为二门,也叫“礼门”,单檐硬山式建筑。其建筑格式基本同于大门,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楣上横书“礼门义路”四字,取义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而两侧的四扇,则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形象,显示出孟府一派威严煊赫的气势。
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名为“仪门”。全系木结构,整个门坊顶仅有2根圆柱支撑,下有巨型石鼓夹抱,两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绘艳丽的大门坊顶,前后缀着倒垂的4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故又称“仪门”。这种屏门,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之为“塞门”。
穿过仪门,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几丛翠竹亭亭玉立,给人以官府衙门幽深雅静之感。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其后,便是五楹出厦的正厅,即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大堂高大宽敞,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世宗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抱柱楹联:
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内正中,设有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签筒、印合。两边有一副对联:“礼门仪路加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大堂内原还悬挂一幅孟子嫡裔、七十代孙孟广均书题的楹联:额曰:敬守七篇;联曰: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扇、旗、锣等各种执事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官衔牌,以及黑红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前东西两侧,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办公机构的场所。大堂前左右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
在大堂东侧一处独立小院中,有一3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称“五代祠”。祠内悬挂楹联两幅。其一书:“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其二书:“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为古舒、姚元之书。祠内安放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则迁放到孟庙“祧主祠”内。
大堂西侧,有一曲尺形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名为“见山堂”,取“开门见山”之意,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与见山堂前,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玉虹楼”主人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词。
大堂之后是孟府内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寿”等各种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内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为加强防范,门前辟有一条幽径,左右两则各有一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院北是雕梁画栋、彩绘华丽、明三暗五、前后都有回廊的正厅,即“世恩堂”。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堂内陈列着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正壁上曾挂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书题对联一幅:锦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现在上挂对联为“淑慎其身令德寿岂,朝宗于海出言有章”。这副对联为1935年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到南京受封“亚圣奉祀官”时,时值其六十寿辰,南京年轻书法家傅安送给它的作品,赞扬了孟庆棠的学识和人品。
东西两次间以雕花菱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通连。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画。案几上陈列有玉器、古玩等。此处1948年前为孟子嫡裔第74代孙、亚圣奉祀官孟繁骥夫妇居住。院东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木香(俗名十里香),每当春夏之交,满树洁白,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此外,院内还种有冰糖石榴、核桃、紫薇等花木,把小院点缀得格外幽静典雅。
世恩堂后为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前后对开3对较小楼窗,木制楼梯设于西山墙处,扶手栏杆古朴典雅。为了防火,木质楼板之上又加铺一层方砖。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
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为2层楼房,每层各5间,前出厦的台楼。该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此楼正中明间南北直对孟府大门,为孟府第7进院落的中轴线。清末圮毁。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款重修,现为存放珍贵文物的库房。
“前学”位于孟府第一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缘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一两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后裔入学,至建国前夕停办。孟府最后是孟府花园。
孟府内曾保存过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家族档案、印书木版、古书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现已保存于邹城博物馆)
孟府内曾保存过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如家藏珠宝古玩、宗族档案、印书木版、古书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现已保存于邹城博物馆)
孟子后裔嫡系长子在明代以前,袭封邹县主薄。主薄相当于实职的副县级官员,从那时代开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后从未间断,到了民国,改称“奉祀官”。“五经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虚职,虽是八品。却没有实际权力,其主要指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弘扬儒家文化,按说孟家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其爵位并不高,但世代相袭,世代显赫,而且经历七八百年不衰,这样的贵族世家就少见了。
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