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更新时间:2024-07-09 00:50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办学历史

1960年1月,芜湖市中医学校创办;7月,学校更名为安徽省芜湖中医专科学校,校址迁至下二街13号。

1962年6月,学校定名为“安徽省芜湖中医学校”,正式纳入调整后的省中等卫生学校建制,由芜湖市卫生局主管,学制统一定为三年。

1963年5月,学校迁入芜湖市赭山公园东大门对面,校址邢家山7号。

1966年6月-1971年9月,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69年1月,学校下迁至广德县柏垫中学。

1972年,学校恢复中药士专业招生。

1973年,恢复中医士专业招生,推荐入学。

1977年,恢复了三年制中医、中药专业招生,全省统一考试招生录取。

1999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省中医药学校”。

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皖南职业学院”,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

200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撤销“安徽省中医药学校”建制,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由芜湖市委宣传部主管。

2002年10月,学校搬迁至城南高校园区,校址为荆山西路16号,原校区整体置换给安徽金鼎集团。

2004年6月,经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芜湖市中医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

2006年12月25日,经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芜湖市中医医院成建制划归学校,作为学校的直属附属医院,业务上接收市卫生局的指导和监管。

2012年6月1日,经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芜湖市口腔医院(筹)成建制划归学校,作为学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即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口腔医院。

2013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2023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8个教学系部,开办29个高职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专任教师534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1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博士15人;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4个。

省级教学名师:汪荣斌、王宁、汪沂、刘茜等

省级教学团队:内科护理教学团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团队、中药资源教学团队、药品经营与管理教学团队、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中医骨伤专业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等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另有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130余个长三角地区稳定的实习基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0项;学校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奖项98项,其中国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2项,省赛一等奖10 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7项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个中药资源研究所,1个科研实验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5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70篇(其中SCI收录41篇),授权专利69件,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

学术资源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1987年创刊,由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设有专论、药材生产、制药工艺、资源与鉴定、药理药化、质量控制与管理、基层中药、临床中药、中药教育、综述等栏目。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术论坛》(原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办于2007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学术期刊,设有专论、教育教学、现代医学、中医中药、护理、人文社科、辅导员工作、综述等栏目。

截至2020年6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85万余册,其中医药卫生类书籍44万册;有纸质中文期刊559种,其中医学223种;有电子期刊6107种,其中医学3344种;有古籍线装书1300余册;配有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博看电子期刊、畅想之星电子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等电子资源。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整体设计方案为圆形,简洁大方,圆融美满。圆形犹如动感的车轮,寓意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学校前途一片光明;此外,圆形还象征和谐、圆满,表明学校追求和谐与卓越的坚定信念;校徽的基本色调为绿色。绿色象征生命、活力,预示学校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绿色寓意广大杏林学子孜孜以求,汲取国医精华,茁壮成长;图案由内、外环两部分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由本草、太极(阴阳)鱼、双手、太阳等元素组成,本草、太极(阴阳)鱼寓意学校中医药办学特色,双手、太阳彰显学校的教育功能;校徽设计主要采用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和生机蓬勃的自然元素,并将它们转化为具有视觉张力和文化意蕴的象征符号,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体现学校育人功能。

精神文化

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

“厚德”出于《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大地广袤舒展,气势厚实和顺,所以能承载万物。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具有宽广的心怀,深厚的道德,能够承载一切。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意为视野宽广,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旨在倡导师生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济世”源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悬壶济世”典故。其意是尊重生命,拯救疾苦,博爱奉献。用“济世”二字,意在勉励师生用高尚的品德、精湛的医技实现人生价值。

“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意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不断追求,逐渐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用“日新”二字,旨在昭示师生承传中医药文化,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校训蕴涵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也体现着学校的治校理念、兴校方针,是在学校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对学校精神的凝炼,是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文化与价值取向。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