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0 11:27
宋鲁郑,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祖籍山东滨州,现旅居法国巴黎市。当代欧洲华人社会著名的时事评论员、时事撰稿人、政论家、国际政治问题专家、旅法政治学者。多次访问台湾地区,对两岸关系有着独到见解。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共青团中央网络公开课授课教师,BBC、观察者网专栏作家。
宋鲁郑,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祖籍山东滨州。1993年获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文凭。至1999年工作于山东滨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等商业学院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主要方向。四次应邀访问台湾,并参加2008、09年大选观察团。两次访问凤凰网北京总部,包括接受视频采访一次。在法国两次应邀参与凤凰电视政论节目。
在西方国家抨击中国此起彼伏的喧嚣中,这位旅居法国、不拿国家俸禄、本职为商人的宋鲁郑,凭着对中国天然的热爱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每天都挤出时间敲击键盘,以几乎一天一篇文章的速度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时事评论,纠正对中国的偏见,回击对中国的指责,介绍中国的发展进步。
宋鲁郑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鲜明立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法国《欧洲时报》、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国内《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文稿》、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参考消息》,以及《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华商报》等,经常就国际政治中有关热点问题向其约稿或转载其博文。
2004年11月3日
宋鲁郑应邀访问山东菏泽学院。法国雷恩高等商务管理学院院长Robert先生、教务处长Mauvoisin女士,在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的陪同下,率40余名学生来山东菏泽学院进行友好交流。
2008年3月17日
宋鲁郑应台湾“中国青年团结会”的邀请,作为海外华人亲临现场观摩台湾大选。
2008年3月29日
宋鲁郑参加了由部分来自海峡两岸的旅法学人在巴黎举行的座谈会。探讨如何回应西方偏见,拨开西藏迷雾,表达华人声音。
首先,是对于西藏历史的澄清。毕业于法国里尔商业高等学院的宋鲁郑向大家系统介绍了西藏的历史,认为自从元代起,历经明、清、民国到新中国,西藏始终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对于西藏的主权清晰明确,没有任何争议。来自台湾地区的学者也补充说,在西藏的归属问题上,台湾岛内也是和大陆中央政府完全一致的。
2008年4月23日
宋鲁郑出席了临沂人民医院与法国ARGENTEUIL医院在陶然居大酒店签署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正式拉开了双方合作交流的序幕。法国ARGENTEUIL医院副院长朗戴先生及夫人,旅法中国同乡会副会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宋鲁郑,临沂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卢廷祥,临沂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沂及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尹传贵,副院长衡雪源等出席了签字仪式。仪式由衡雪源主持。
2008年5月9日
宋鲁郑陪同法国Wesford企业管理和贸易高等学院副院长Alain Sombardier访问济南大学,蔡先金副校长在办公楼九楼会议室亲切会见了来访的法国Wesford企业管理和贸易高等学院副院长Alain Sombardier及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一行。
2008年8月11日
宋鲁郑应邀接受凤凰卫视视频采访。栏目:凤凰全球连线话题:南奥塞梯冲突宋鲁郑观点:格鲁吉亚并非主导国家
2008年10月11日
宋鲁郑应邀出席巴黎学联在使馆教育处礼堂举办了一场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为主题的时政座谈会。邀请来的四位嘉宾文汇报记者郑若麟、联合国口译专家胡克敏、时政评论员宋鲁郑以及巴黎一大法学博士李鎨澄,与在座的百多名留法学子共同了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2009年1月7日
宋鲁郑应邀接受凤凰卫视视频采访。栏目:新闻大破解 话题:中法关系 宋鲁郑观点:中法关系有4要素 与法美关系互逆
2009年10月25日
宋鲁郑到机场迎接山东省侨务访问团。访问团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到机场迎接。随后,访问团拜访了旅法山东同乡会,与部分侨胞代表进行了座谈。
2009年11月
宋鲁郑应邀作为海外华人亲临现场观摩台湾县市长选举。
2010年5月20日
宋鲁郑应山东省侨办的邀请,率领法国山东协会(前旅法山东同乡会)参加海外华商、博士行活动。这几乎是每年都有的活动,但对宋鲁郑来说却是第一次以“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一路之上,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高校或者企业,倒也都找到不少共鸣者。特别是《比较政治: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一文获得相当关注和赞同。
2010年5月23日
宋鲁郑赴淄博职业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山东淄博市侨办主任王明智、市高教办主任王济雨陪同法国山东协会会长赵云鹏、副会长宋鲁郑、秘书长黄冠杰一行赴淄博职业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0年5月30日
宋鲁郑应乌有之乡大讲堂邀请为网友们奉献了题为:西式民主能够化解中国的困局吗?——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的精彩讲座。
2010年6月11日
宋鲁郑应邀在山东潍坊学院做了《西式民主能够化解中国的困局吗?》----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的演讲,现场均为该校政治系和历史系学生。
2010年7月13日
宋鲁郑应邀接受了滨州日报社的专访,本次专访题目为《滨州人宋鲁郑:在法国国民议会上解读中国崛起之战略》。
2010年10月4日
宋鲁郑应邀接受了凤凰卫视的采访,就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贸易、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表达了看法。
2010年11月20日
宋鲁郑应邀做为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去台湾观摩五都选举。
2011年1月16日
宋鲁郑的博客被评选为《博联社2010年度十大博客》之一。“腾龙竹业杯”实名网络2010博联社十大博客颁奖会,在浙江龙游隆重举行。
2011年2月17日
宋鲁郑应邀出席在巴黎众议院Colbert大厅举行的以《中法可持续发展论坛》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以旅法知名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发表了演讲。
2011年9月2日
宋鲁郑应《社会观察》杂志邀请,参加了在上海由春秋综合研究院、观察者网与《社会观察》杂志主办的“默多克是怎样炼成的”研讨会。并发表了《中国为什么反对西方的新闻自由》一文。
宋鲁郑从 2008年5月9日开始在博联社、环球网、凤凰网、博客日报等注册博客写博。由于写作速度惊人的快,截止到2010年5月20日已经发表676篇博文,差不多以日均一篇的速度更新。一位博友感慨到:“有时候我很想就宋先生写的奇谈怪论写文章批他,但宋先生的文章写得太快了,我根本就来不及,刚想抽出点空来写篇博文批他这篇文章的观点,他又一篇文章出现了,我于是更想批他新的一篇,就这样狗熊掰棒子,思路还没有变成文字,他已经写了无数篇文章了。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间和精力的人多了,能否驳倒宋鲁郑,还得看有没有足够的学识。看他的文章,差不多等于上一堂专业课。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比较政治:中国的一党制何以优于西方的多党制?》
《袁腾飞究竟错在哪里?》
《民主究竟有什么好?》
《中国实行民主的条件》
文章多产的疑问
宋鲁郑文章写得多、写得快,成为网上讨论的一个现象。
有网友统计了宋鲁郑2008年7月22日到2009年3月23日的文章数量,共为230篇,其中2008年12月发文29篇、2009年1月发文31篇,“绝大多数是原创文章,基本做到日不虚度”。这位网友找来文革期间著名的上海“罗思鼎写作组”、北京“梁效写作组”的情况和他对比:“1971年7月,‘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笔名罗思鼎,谐音‘螺丝钉’)正式成立,分历史组、文学组、经济组、哲学组等,又下辖若干外围小组……合共237人。到1976年10月停止活动时,写作组本部及外围组织人员发展到近500人,共发表文章800篇左右。存在5年,平均每年发文160篇,每月13篇。1973年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组’。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梁效为笔名。梁效写作组(参与人数不详,对比罗思鼎,估计应有百人)在两年时间里,共发表文章181篇,平均每年发文90篇,每月约7.5篇。宋鲁郑先生只身一人,在连续240天的时间里面,每日发文,约为罗思鼎的两倍、梁效的四倍。” 因此对于宋鲁郑高密度的文章,网友“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其个人亲笔”。
许多博友调侃,曾怀疑宋鲁郑不是一个人写作。
有人言之凿凿:“宋鲁郑就是三个分别姓宋、鲁、郑的人组成的写作组。”
有网友认为:“以宋先生这样的发文量,不要说谋生挣钱、正常交往、获取信息、生活琐事、身体不适等,每天除去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用来写作,都难以胜任。因此不得不怀疑其身份、背景。”
质疑多了,宋鲁郑只好出面解释:“写文章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事实上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也不认为花费时间过长。我去年(2008年)回国,在车上用笔记本电脑随手就写了几篇文章,这对我是常事。除此之外,我无其他爱好。”“一是2007年孩子来到法国,一家团聚,心态由此平和,再无分心、牵挂。二是2007年经济危机,商机无多,闲散之余,便开始诉诸笔墨。三是没想到一炮走红巴黎侨界,倍受鼓励。”
记者当面问他,最多的时候一天写过几篇,他说曾一天写过三篇。
记者问“咋知道那么多呢”?他说靠积累,靠终身学习。
宋鲁郑说:“我虽然是这两年才写文章,但积累却已超过二十年。”他从1987年上大学起开始重视积累,工作后也没停止学习,喜欢看历史、哲学书,曾在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在法国这些年也是不断地学习积累。他告诉记者:“学习是终身的,并不能因为工作了就不学了,每提升一步都需要学习。”
丰富的学识,总能让宋鲁郑穿透当下现象的迷雾,形成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
宋鲁郑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他每提出一个观点,总要考虑有无事实依据,现实中是否可行。他告诉记者,他的这种文章风格与在发改委的工作经历分不开。“政府工作包括政府文字确实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政府工作最终必须落到实处,必须可操作,有成效,所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提一个观点,总要讲一个或几个实际例子,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思维方式上,沿袭了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也就是必须有用处”。
客观、务实的文章风格,为他的中国立场增强了说服力。
海外华人认可他的文章,认为说出了他们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国内重要媒体向他约稿或转载他的文章,表明了主流思想对他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水平的认可。他的博客也有一批忠实读者,包括记者本人也是经常拜读他的大作。
成就归成就,宋鲁郑在为人处事上还是很中国的。
记者跟他开玩笑,说你的大作总是登在大报上,俺可是张地方报纸。他回答:“刘邦成功后要回家看看,项羽失败了无颜见江东父老,说明家乡在心目中的分量。通过《滨州日报》让家乡人知道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情况,心里是很高兴的。”
2020年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了宋鲁郑等100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并回应了欧美舆论中甩锅中国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