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效

更新时间:2024-07-31 23:05

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

历史背景

1973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筹备十大的工作会议。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批驳社会上流传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了”的说法,提醒政治局,要注意抓路线,抓上层建筑,抓意识形态,要学一点历史,要批判孔子尊儒思想。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大后,9月4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动思想》一文,在《北京日报》发表。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两校“大批判组”其实就是梁效,它名义上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大批判组”,实际是江青根据毛泽东的意图,抽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关人员,拼凑起来的御用写作班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还用过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十几个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声最大。该写作班子与同时期的“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初澜”(文化部写作组)等其他写作组相比,梁效更具有政治影响力,其消息来源也更广,名气更大,网罗的知名学者更多。

1973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组”,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梁效”等为笔名。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1973年,清华大学做了一份《林彪孔孟之道》的材料送给毛泽东。毛看后说:“清华是理工科学校,不懂这一块。”要求找一些北大的老师来整。当时的北大老师被8341部队的领导找去的时候,心里都很高兴。这些材料写好后,成为批林批孔运动的主导材料。

梁效的代表作还有《孔丘其人》、《从〈乡党〉篇看孔老二》、《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回击右倾翻案风》、《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天安门事件剖析》、《评邓小平的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等。

1976年,毛泽东批判邓小平公开化之前,梁效班子受命写了一篇《再论孔丘其人》,矛头直指邓小平的意图极为明显,有人意犹未尽,问:“能不能把孔老二描绘成身材矮小的人呢?”周一良立即回称,孔丘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决不能说矮小。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中共高层捣毁后,梁效也因被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点名,其成员受到范围不同、程度不一、长短各异的批判、审查,并被要求说清楚其与四人帮的关系。部分人员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

人员组成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梁效)由驻两校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另有8341部队一名军人委任书记,清华、北大各一人委任副书记。梁效分别为写作组、研究组,写作组负责具体写作,研究组(后改名注释组)主要负责对写作组的文章进行“把关”。他们先要由毛泽东直接向谢静宜下达指示和要求,然后再由谢和迟向“梁效”头头转达、贯彻;此外,他们还要根据江青等人的授意,揣测他们的意图进行写作。

该写作班子选拔的都是当时国内著名的文史哲专家,如范达人何芳川汤一介叶朗胡经之冯天瑜等。他们中间有四人曾被选为第四届人大代表,一人参加中共十大,两人列名毛泽东治丧委员会,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等曾任顾问。

所写文章

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梁效共撰写了219篇文章,发表的有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圈定的学习文件。由于文章包含着毛泽东及文革小组的“意见”,因此,文章一经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先后转载。而且,这些文章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等重要机关报刊中都居于显赫位置,当时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说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主要文章有:

1973年9月4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儒家儒家的反动思想》一文在《北京日报》发表;

1974年1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略论秦始皇的暴力》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1974年1月26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孔子是怎样利用教育进行反革命复辟活动的?》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1974年2月1日,《红旗》本年第二期转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读柳宗元〈封建论〉》一文。本文先发表在1973年11月9日《北京日报》上。江青看后,深为欣赏,下令《红旗》转载;

1974年2月20日,梁效用不同的署名,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一期一口气发表了《林彪与孔孟之道》、《林彪再三挥舞“克己复礼”黑旗居心何在?》、《中庸之道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以及《林彪鼓吹的“小国师大国”是叛徒卖国贼哲学》等文章共八篇以上,占了该期学报全部篇幅的一半左右,这是梁效的一次集中大亮相;

1974年4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孔丘其人》,先后在1974年《红旗》第四期和《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据说此文是影射周恩来的。

1974年5月6日,柏青的《“学而优则仕”析》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

1974年5月17日,柏青的《从〈乡党〉篇看孔老二》一文,在《北京日报》发表;

1974年6月1日,梁效的《论商鞅》,在《红旗》1974年第六期发表;

1974年6月1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法家代表人物介绍》在《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同时发表;

1974年6月20日,施钧金戈的《谈商鞅变法》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三期发表;同日,《北京大学学报》本年第三期发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法家代表人物介绍·吕后》;

1974年7月8日,柏青的《剥掉孔老二博学多识”的画皮》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

1974年8月20日,柏青的《坚持古为今用,研究儒法斗争》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四期发表,9月9日,《北京日报》又加以转载;同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赵高篡权与秦朝灭亡》、《论爱国主义王安石——兼论历史上儒法之间卖国与爱国两条路线的斗争》、《论三国时期的法家路线》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四期发表,

1974年9月8日,《赵高篡权与秦朝灭亡》一文在《人民日报》一整版篇幅刊登,刊登时又作了许多修改;同日,梁效的《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论贾谊》、《古代伟大的无神论者——西门豹》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四期发表,《有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这篇文章的原题是《法家女皇武则天》,发表时临时改了标题;

1974年9月14日,梁效顾问冯友兰在《光明日报》发表《咏史二十五首(并序)》;

1974年9月28日,柏青在《北京日报》发表《封建末世的历史画卷——读〈红楼梦〉》;

1974年10月1日,梁效的《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一文在《红旗》1974年第十期发表;

1974年12月20日,梁效的《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学习〈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体会》、《论康熙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历史研究》1974年第一期发表;

同日,闻军的《论刘禹锡的政治诗》一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六期上,1975年2月1日《红旗》1975年第二期转载;

1975年2月4日,柏青的《论王莽复辟的历史教训》一文在《北京日报》发表;

1975年2月25日,梁效的《评孔老二吹捧的子产——兼论春秋末期儒法斗争的阶级阵线》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一期;

1975年3月1日,梁效的《批判因循守旧,坚持继续革命》一文在《红旗》1975年第三期发表;

1975年3月15日,梁效的《剖析孔丘的‘仁’》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1975年4月20日,梁效、闻军的《论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本年第二期《历史研究》上发表;

1975年4月2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评林彪所谓的“仁政”》在《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二期发表;

同日,梁效的《革命的专政,还是儒家的 “仁政”——试论太平天国在政权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杜甫的再评论——批判杜甫研究中的尊儒思潮》在《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二期上发表;

1975年8月25日,柏青的《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与反动的孔学》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四期发表;

1975年10月20日,梁效的《洋务运动洋奴哲学》一文在本年第五期《历史研究》上发表;

1976年年2月13日,高路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小评论《孔丘之忧》;

1976年年2月15日,高路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小评论《“仁”的妙用》;

1976年2月24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再论孔丘其人》在《人民日报》和《北京大学学报》1976年第一期同时发表;

1976年2月,梁效编写《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大辩论材料》;

1976年3月1日,高路的《反修必须批孔》一文刊载于《红旗》1976年第三期;

1976年3月6日,梁效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克己复礼”再批判》一文;

1976年4月20日,梁效的《一条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路线》和高路的《“整顿”与“正名”》在《北京大学学报》1976年第二期发表;

1976年5月9日,高路的《尊孔反法的丑恶表演》在《北京日报》发表;

1976年6月25日,秦戈的《谣言的破产与邓小平的垮台》一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76年第三期上;

1976年7月1日,高路、常戈的《评邓小平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一文发表在《红旗本年第七期》上;

1976年9月1日,梁效的《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与孔孟之道》一文在《红旗》1976年第九期上发表;

1976年9月,梁效用工农兵名义编写的《坚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列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七年》小册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6年,九、十月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写了《刘邦死后,吕后是如何按刘邦的既定方针办的》、《刘邦死后,他的既定方针是怎样传下去的》、《周勃是如何支持吕后的》等文章;

1976年10月4日,梁效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

1976年10月7日,梁效的《〈论总纲〉和克己复礼》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成为梁效历史上的最后一份公开记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