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祠

更新时间:2024-08-30 13:20

客家公祠内陈列着历代祖宗牌位。石壁客家公祠,祠内有祭祀厅、玉屏堂、前厅、文博阁、回廊。附属建筑有牌坊、接待厅、宴席厅、碑廊、碑林、碑亭、广场、客家之路等等。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

公祠建造

1992年以来,宁化县人民政府斥资、 四海乡贤襄助,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阁、客海寺等设施,面积1万余平方米,总投资790万元。石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座落于石壁村土楼山上,后倚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一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祭祖。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自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公祠左侧的客海寺金碧辉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一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米,由马来西亚局绅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宁化“石壁”在海内外客家人和学者中突显出来。一是寻根觅祖的客家人或为客家历史文化考察调研的学者到宁化的日益增多。二是宁化开始编撰新县志,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有关客家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和资料不断传入。这些,把“生在客地不知客”的宁化人唤醒,特别是文化人士把注意力投入到“客家”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历史世界之中,逐渐地增强客家意识和对客家的认识。

公祠简介

宁化及其石壁的历史,是在唐后期和两宋时期,中原汉人大量涌入之后,兴旺起来的。随着客家民系的孕育、诞生,以及宁化当时内外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刚成为客家人的宁化人,又大批从宁化外迁。从人口总量看,南宋中期的38000户、11万多人口,外迁结果,明代后期(万历元年、1573年)只剩5698户、29199人。人口逐减,土地荒抚、许多村庄破落,变成瓦砾,宋代的兴盛景象不再。海内外的一些姓氏派员带着族谱前来寻根觅祖,但时过境迁,找不到同姓同宗的族人,也找不到原来记载的地址,他们尽管很失望,但仍然坚信族谱的记载,在无奈之下,只好在当地人的指点之地方,捧上一撮土、一勺水,带回去,留作对祖地的记忆,祀奉起来。类似的情况,使当地学者深受感慨而动心。如何让外来寻根者有焚香、叩头、诉说衷肠、表达哀思和孝心、祈求保佑的场所,于是要在石壁兴建“众家祠堂”的理念由然而生,并引起宁化党、政领导的重视,为适应改革开放,让宁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宁化,一座凝聚客家人心愿的“众家祠堂”便在客家祖地拔地而起。

石壁客家公祠的兴建,还有外力的有力支持。三明市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一眼看中兴建公祠的重要性,予以大力推动。在建之中,又得到海外客家人士的大力促进。1994年3月,时为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总会会长的肖光麟博士带来《客家之旅》电影摄制组和客家学者到石壁举行开拍仪式并举行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以肖光麟为团长、姚美良为顾问(香港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来西亚太平绅士),一行153人的马来西亚客家文化寻根访问团来到石壁。姚美良到了石壁,查阅族谱,认定了石壁是客家姚氏的祖地,也是客家人的祖地,肖、姚二人大力推动公祠要在年内建竣,并举行落成仪式和祭祖大典。正是在内外、上下的大力推动下,这一世界性的客家人的总家庙,于1995年建竣,并于当年的11月28日,隆重举行落成典礼和首届的祭祖大典。出席本届活动的嘉宾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省、市都派领导出席。参与活动人数达5万余人。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216个客家团体和个人、20个国内单位和个人,向大典发来贺电、贺函。石壁客家公祠建竣以后,兴起了以文化寻根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热,被称为新客家运动。

石壁客家公祠,祠内有祭祀厅、玉屏堂、前厅、文博阁、回廊。附属建筑有牌坊、接待厅、宴席厅、碑廊、碑林、碑亭、广场、客家之路等等。

公祠是座飞檐斗拱仿古的恢宏建筑,具有唐宋宫殿的遗风。玉屏堂,是公祠的核心部位,专为祀奉客家始祖和祭祀始祖之用。堂正位的神龛,正中是客家始祖总神位,两侧是各姓氏始祖牌位,1995年进位之时安置,128姓客家姓氏始祖牌位。尔后,有的谒祖客家人士发现神龛上少了本姓的 ;有的从千里之外带来族谱证明其祖先是自石壁开基后外迁的;本地学者从族谱文献中也不断发现新的石壁姓氏开基始祖,于是陆续晋位,增至160余位。迄今宁化学者已查到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客家姓氏达210姓以上,但由于神龛有限,无法再晋位,正设法解决扩大神龛。玉屏堂堂名的内涵。据石壁张氏古谱记载:“石壁号玉屏”。汉族的姓氏郡号大多数都取地名,那位祖先在某地开基发迹,而后成了旺族,他的裔孙便以其地名为郡号。石壁是客家祖地,是客家形成的中心地区,因此以此地名为堂号,既内涵着客家民系的诞生地,又说明公祠的所在地,而玉屏比石壁更雅,故取。

公祠内外有数十幅楹联,记载着客家民系各方面的文化内涵。祖地牌坊上镌刻的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的亲笔提署,杨副主席于1991年视察宁化和石壁后,题署墨宝:“石壁客家祖地”。因牌坊是在石壁,故只镌刻“客家祖地”四字。公祠门楼的牌匾,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于1995年专为客家公祠题署的公祠名称。二位都是客家精英,他们的墨宝,为石壁和公祠作了权威的历史定位。公祠的门联:石山北立先祖定居成新客,壁祠南向后裔归来寻旧家。是梅县客家乡贤古进所撰。玉屏堂的主联也是梅州作家黄火兴所撰:客本中原汉裔自两晋衣冠南下石壁安居万载不忘祖籍,家迁八表南荒经千年筚路蓝缕五洲立业千秋永念宗功。玉屏堂另一长联是长汀人氏北京画家罗炳芳撰书:客家先民南迁徙外五洲播衍靠艰苦创业精神,石壁祖地英才辈出彪炳史册继炎黄最优基因。玉屏堂大门一联是宁化当地学者刘善群所撰:爱国爱乡恭敬桑梓通四海,重礼重教力行孝悌播五洲。牌坊的正联是宁化人氏原省教育出版社副总编丘幼宣所撰:木本水源今来虔参祖地须教长记先辈功德枝繁叶茂此去繁衍八紘莫忘弘扬客家古风。这些楹联把客家民系的历史、客家精神、优秀传统各方面表述得清清楚楚。

公祠后进——文博阁用文字、图片、实物、书籍、族谱等宝贵资料,展出客家的历史、文化及石壁祖地文化、习俗、风情。公祠的大堂内,请书法家书写一百余姓氏的源流。客家之路旁坚立了姓氏源流碑刻、公祠文博阁还有族谱馆。以不同形式,提供客家姓氏文化信息,给寻根者以方便。从牌坊到公祠的近千米大道中,谓“客家之路”,道中有100多级台阶,提示着百姓之地。道中有一碑亭,一巨碑,坚于正中,镌刻“客家魂”三个雄健大字,碑后是客家历史简介。“客家之路”路口也有一碑,它记载客家迁徙史:两千年,一条路。回首望,黄河水患,血影刀光,瞻前程,重峦叠嶂,千古洪荒。从中原到石壁,多少华夏子孙,以血汗铺就求生路,慷慨而悲壮。客家民系形成,石壁生光。客家人从此迈出坚实第一步,走遍南国,奔向五洲四大洋。开拓进取,业绩辉煌……

路、碑、亭,都是姚森良、姚美良昆仲斥资、撰文、书写,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可谓独具匠心,他们在此留下博大情怀,启示着客家人永不忘却客家的苦难史、客家坚毅精神和优秀美德。客家公祠是一座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殿堂,同时又是一座客家历史、文化的展览馆,还是一座客家文化的演绎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