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4:13
《宿东园》诗南朝诗人沈约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前四句解题,以陈王、安仁自况,宿东郊以表不得志。次四句写东园特征,荒野朴素,正与朝肆繁华相对。复六句写东郊物类,风露乌兽,皆著情感,是诗人对现实的冷漠、孤寂、失望之感的物化。末六句以岁暮日夕之景,述归老离世之念。全诗由曹潘诗引入,描绘荒芜的东郊秋天日落前后景象,笼罩着落寞、衰微氛围,透露诗人迟暮感伤情绪与幻想服药长生、求得精神解脱的愿望。
宿东园1
陈王斗鸡道2,安仁采樵路3。
东郊岂异昔4,聊可闲余步5。
野径既盘纡6,荒阡亦交互7。
槿篱疏复密8,荆扉新且故9。
树顶鸣风飙10,草根积霜露。
惊麇去不息11,征鸟时相顾12。
茅栋啸愁鸱13,平冈走寒兔。
夕阴带层阜14,长烟引轻素15。
飞光忽我遒16,宁止岁云暮17。
若蒙西山药18,颓龄倘能度19。
陈王道旁斗鸡以消愁,安仁路边砍柴以解忧。
今日东郊与往昔无异,暂可供我闲游而漫步。
田野小径既弯弯曲曲,荒原大路也纵横往复。
木槿篱笆稀疏又绵密,荆条柴门崭新且如旧。
树顶呜响凄厉的风声,草根堆积严冷的霜露。
惊悸的獐鹿疾驰不停,远飞的鸟雀时时相呼。
梁栋间鸱鹗悲呜嘶叫,平冈上野兔饥寒奔突。
傍晚阴云绕山峦如带,漫漫烟霭舒展似轻绸。
月亮临近银光忽照我,岂只岁月又将到尽头。
假如幸得西山神童药,年龄垂老生命可长寿。
这首诗作于齐明帝建武四年(497),诗人为国子祭酒,年五十七岁。时掌管东郊祭祀,留宿东郊。当时朝政昏乱,诗人忧虞深郁,故作此诗。据《梁书·沈约传》载,诗人沈约对于萧衍受禅称帝,曾起积极促进作用,卓有勋劳。但是入梁以后,累官不过尚书仆射、光禄大夫之类。诗人心怀不满,萌生隐退。
这首诗借东园荒凉萧条之景,来抒发乱世衰暮之感。
前六句写东郊。“陈王斗鸡道,安仁采樵路。”上句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下句李善注引潘岳诗曰:“《东郊》,叹不得志也。出自东郊,忧心摇摇。遵彼菜田,言采其樵。”起手连用两事暗切诗题“东”字,手法与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起句以长安、京县切建康相类,殊典雅可味。陈思王曹植,绝非斗鸡走马、嬉戏游遨之士,潘安仁自亦不是莱田采樵平庸之辈,俱是胸中一片抱负,抑郁难排,故借斗鸡、采樵种种琐碎之事消磨排遣而已。沈约用此二事,足见胸中亦有其抑闷难排处。“东郊”四句,由人及己。徘徊东郊,本想聊借排遣,不意却忧心摇摇,不异于当年曹植潘岳,反而更加压抑。“野径既盘纡,荒阡亦交互”,写闲步。小径阡陌,纵横盘纡,纷乱交错,两句分冠于“野”、“荒”二字,其荒凉自见,亦透露出诗人索寞荒寂之情。
“槿篱”以下十四句具体描绘宿东园所见之景,即景抒情。“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插槿列当墉”,亦以槿为篱。槿初插稀疏,日久则密;以荆为门扉,渐由新转故。槿疏而密,扉新而故,东园营造已非一时一日。王闿运指出:“荆扉新故,是画林舍者所不到”(《八代诗选·眉批》)。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一首诗甚至一句诗往往就能表现出由于时间的推移而给事物带来的变化,因此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通常是绘画艺术难于替代的。“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点明时已岁暮,急风吹在树顶上呜呜悲鸣,霜露积满了萎黄的草根,凄凉萧条。此时,更兼有受惊的獐子(麏)纷纷逃去,征路上的马匹徘徊相顾,茅栋上的猫头鹰(鸱)对人愁啸,平冈上的寒兔四处跑窜,连用四句铺陈禽兽,气氛悲凉。而诗人又分别在“麏”、“马”、“鸱”、“兔”前着以“惊”、“征”、“愁”、“寒”带有较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加倍使人黯然神伤。百兽惶惶,似暗示着世乱万民流离道路,无所止息。“茅栋啸愁鸱”,岁暮郊外的色调更显得灰暗,也更见诗人心情的阴沈。《郊居赋》云:“林鸟则潘泊颉颃,遗音上下;楚雀多名,流嘤杂响。或班尾而绮翼,或绿衿而绛颡。好叶隐而枝藏,乍间关而来往。”《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原来,诗人的庄园还是一个绝好的去处。此诗所写诸景,无疑都注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与《郊居》、《行园》描绘的景色大相径庭。“夕阴”四句,写日暮岁暮,并由日暮岁暮联想到自己的衰暮,无限感慨。眼前冥色笼罩层阜重山,晚烟如织,诗人忽然感到日月飞逝,不仅仅是日暮岁暮而已,自己也已年及暮齿。物侯的感觉及外界种种景物的诱发,引起诗人的联想,情与景契合,瞬息之间,他感到自己确实是老了。“岂止”二字下得极为伤感。
结二句议论。“西山”之“西”字,从篇首“东郊”之“东”字拈出,起结相应,有韵致。曹丕《折杨柳行》云:“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西山药”,指此。倘若服用西山之药,必能度越颓龄。西山药当然是虚妄之物,诗人《游沈道士馆》云:“曰余知止足,是愿不须丰。”“知止足”,或是乱世的一剂西山良药,可使人安然无恙,颐享天年。
沈约是齐梁之际文坛上的领袖,这首诗起句的安排,典故的选用,的确十分精工,表现出诗人很好的艺术修养。再者,此诗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而以写景为轴心。诗由闲步东郊自然引出景语,最后以议论作结,篇章结构似于谢灵运游览诗有所承袭,但全诗文气贯畅,流利可诵。
明代陆时雍:一首最佳,语多着色,便觉气韵生动,“长烟引轻素”语最疏秀。(《古诗镜》)
清代陈祚明:起句切东字,殊能典雅。向后写景,一气宣下,萧瑟苍凉,游味其中,愈入愈悲。景中有情,知物化之不常,感阅人之成世。西山乞药,此怀难绾。命意既臻古风,造语亦无近响。用希康乐,无患绝尘矣。《文选》登沈诗,当以此为第一。(《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何焯:开出宋之问、王维风气,“槿篱疏复密”三句,前此诸公诗所无。“若蒙西山药”,西山东郊相映起结。(《义门读书记》)
清代王闿运:“此篇亦极有名,其写景处,亦渐细密、新巧”。(《八代诗选·眉批》)
清代沈德潜:“篇幅尚阔,词气尚厚”(《古诗源》)
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征虏将军沈林子之孙、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公元494年(齐隆昌元年)任东阳郡(陈代改为金华郡)太守时,建军台玄畅楼(后改名八咏楼)。他提出诗歌创作“四声八病”之说,是齐、梁文坛领袖。作诗精密工整,尤注重声律、对仗。诗文之外,又长史学。其据旧版增改所撰《宋书》百卷,资料翔实,传记评论,颇有识见。著有《齐记》、《四声谱》、《梁武纪》、《梁仪注》、《沈约集》等。死后谥隐。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