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2 13:03
察罕丹津,( —1735),青海前首旗首任札萨克,号岱青和硕齐。
察罕丹津( —1735),青海前首旗首任札萨克。号岱青和硕齐,娶内吉、巴藏察干、准噶尔公主南吉卓玛三室。其中,准噶尔公主南吉卓玛在藏史中多以王妃南吉卓玛出现。我们看到她虽未曾驰骋沙场,但她以聪慧的天资和不凡的见识,为辅佐亲王察罕丹津的政务,走完了普通而又令人钦佩的旅程,被藏蒙人民誉为“雪域第二位玛噶达圣母” 。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把散居青海的蒙古部族划为29旗,察罕丹津一族牧居于青海黄河南端,“因牧场优良,较河北各旗富强”,清政府将其定为河南首旗,并封察罕丹津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黄河南首旗亲王”。他们生活的地域被称为河南蒙旗。
正如史料所载:亲王夫妇“生于名门望族,通两规而目广,笃信三宝,遵信佛法,气魄不凡,富比财神,矜持自鉴,忠实十善,憎爱分明,声威盖世”。
夫妇二人有一子一女。公子:谆多布旺扎勒;公主:更噶热卜旦。
谆多布旺扎勒“精通藏蒙两文,英俊威武”,曾多次举兵,征服了藏区匪盗,并开通了青海往藏之道,后来早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察罕丹津筹建了当代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并成为拉寺施主,他迎请西藏高僧嘉木样大师主持寺院。
自亲王做了根本檀越后,竭尽全力,支持拉寺的宗教大业,寺主嘉木样亦对他寄于种种厚望。拉卜楞寺初创体制后,嘉木样深感自己年迈体弱,力不从心,就给施主亲王夫妇嘱托:“您等虽让我至此的主要意义寺院已经落成,但往后发展寺院的管理如何加强,对我从西藏领来的噶然巴们要很好的奖赏” 。正值拉寺稳健发展且有初步影响的时刻,寺主于1723年染疾去世,这对施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使拉寺政教权益得到合法继承,亲王以其尊贵的身份,精心竭力,摈弃寺内纷争,寻访寺主灵童。由于种种阻隔,寺主道座虚位数年。亲王未及如愿,便于1735年去世。
固始汗(顾实汗)五子伊勒都齐最早游牧在青海湖迤北地区。其有二子,长子罕都,次子达尔吉·博硕克图济囊。罕都曾与父亲奉祖父之命率兵进军玛尔康,重新统辖征服了多康六岗的广大地区。后来因受康区宁玛派影响,改信红教,被青海诸公闻知,起兵讨杀,属部由其弟达尔吉统管。达尔吉部最早随父住牧青海湖边,后因居住在玛曲(黄河)南岸的作格、兰都等地的土默特部火落赤台吉们,在西河宴请达尔吉,声称:“草原肥美,帐群稀少”。于是他率部向南迁徙。渡黄河南下,经拔永、则永,渐统辖了卓尼南方的全部农区,以及同仁、阿坝然多、索吉等地。十七世纪中叶,西藏与不丹发生冲突,达尔吉应西藏地方政府请求,调征康地蒙藏军队援藏,因建有战功,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特封其为“噶尔丹俄尔德尼博硕克图济囊”然而就在出征之际,他不顾属部合理建议,强行调征,“结果因辖地过大,有些地区的动乱没有及时安定,并且各地信奉教派不同,加之战争负担加重,以及战后战利品分配不均等因,引起部众不服,失去民心。于是,许多地区和部众乘机纷纷叛离而去,有些逃入藏中,有些各自为阵。从此,康区、松潘、果洛等地陆续分离出去”。十七世纪末,新疆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猖狂扩张,先后攻占新疆、青海和西藏大部分地区。清廷大震,曾三次发兵,在西藏藏兵及和硕特部的强有力支持下,噶氏惨遭失败。自此,“清政府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对青海各部分别功罪加以赏罚”。因和硕特部愿意归顺,加之协清定国有功,于1697年,康熙帝出巡疆域经宁夏城抵香达普时,派使召请各部头领。王公台吉们经章嘉活佛的解释,消除疑虑,前往受封。
康熙帝封固始汗的小儿子扎西巴图儿为亲王,对其他人亦分别授予郡王、贝勒、贝子、公、扎萨克等爵位和印玺,还赏赐了大批财物,各王公满愿返归,从此,各王公台吉皆以获清封爵厚禄为荣,尤其达什巴图尔自荣得“和硕亲王”高封后,势力强雄,横侵邻部,独霸牧地。然而达尔吉幼子根特尔仅讨了个小小的“辅国公”, 为此,达尔吉统领的前首旗,内外交困,处境十分艰难。
1698年,达尔吉病故,达尔吉有四子,长子岱青巴图尔,次子墨尔根诺颜,三子察罕丹津,号岱青和硕齐,幼子根特尔。河南蒙旗亲王就出自伊勒都其次子达尔吉一系的察罕丹津。
岱青和硕齐(察罕丹津)袭位时,他的领地只剩下包括甘南和青海黄南等小块地区”。他继先父遗业,于1701年远道入觐,清帝亦仅赐以“多罗贝勒”的封号。虽比弟有所高升,但仍无法改变危难的窘境。为能弥补先人在政治上的失利,挽回康熙帝对父亲的看法,他在积极向朝廷靠拢的同时,仍竭力争得格鲁派集团势力的支持。
继于1703年,专程赴藏,拜谒并与嘉木样订下了供施建寺之同盟。只因这位佛学泰斗身负要职,允而未行。
复于1708年秋冬,再次遣员,嘉木样这个当时卫藏政教界的风云人物终于顺应时局和施主之请,放弃了先前终身西藏弘法的愿望,抵达安多另谋前景。前首旗首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此后,该旗旧业在察罕丹津的经略下渐渐复兴。
察罕丹津嗣位后,在动荡不定的局势中,以敏捷的头脑和杰出的政治才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河南蒙旗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1709年6月17日察罕丹津派遣的迎使与嘉木样师徒一行离开拉萨。数日后由亲王派遣的百骑接往辖境,并举行盛大迎典。迎使敬献亲王夫妇“精致金鞍一套、三匹驼驼、十匹骑马、二十头牦牛,红氆氇制花帐蓬一顶”,给嘉木样“随行人员奉赠氆氇九百膀”后渐次由亲王夫妇迎至亲王府。
此后,“在半年长的时间里,嘉木样一行一百二十一人的生活费用全部由王府妥善安排”。是年9月25日,系宗喀巴大师圆寂吉日,亲王给嘉木样“敬献金质曼陀罗及金质花束、宝物和用具、缎料等五百件(匹),牛马五百头(匹)、羊四十只”。广开财门,大张宴席,朝供拜谒的藏蒙王公头人及僧俗象云彩一样纷涌而至,争先敬献金银绸缎及牛马羊等财物无量。是年也系宗喀巴创建噶丹寺之年,供施二主为创建寺院体制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翌年四月,供施主一行约数百人,辗转各地查探择址,最后确定在瑞祥皆具的大夏河畔扎西奇地方建寺。七月,亲王奉献能容纳数百僧众的毡制四方大帐一顶,暂代经堂,并举行隆重的建寺奠基仪式和庆典,“献僧百人”,“连同跟随(嘉木样)的噶然巴们等总计三百余人,于是月十三日正式建立法会”。
1711年破土动工修建大经堂,亲王监管修建工程,命属部拉运木料并出工建立八十根明柱的经堂。同时,奉则永、拔永和然多的五百户人家做为拉寺神民。在亲王的竭力资助下,先后建立了大经堂和佛宫,拉寺初具规模。
1716年创立了下续部学院的体制,直至1721年供施二主亲密合作,顺利地建立了一座显密双修,在安多地区有初步影响的格鲁派大寺,察罕丹津赢得了安多地区蒙藏人民的忠心拥护。
拉寺的建成,既迎合了清朝政府“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又达到了复兴属部的目的。为此,他极力维护格鲁派的政教利益,提高和壮大自己的声誉和势力。
就在迎请嘉木样返乡建寺的同时,在藏王拉藏汗和第巴桑杰嘉措争夺西藏地方统治权的斗争中,势力强雄的拉藏,杀死桑杰嘉措,奏报清廷废除了六世达赖,另立博克达地方出生的阿旺益希嘉措为新达赖。此消息传到青海王公台吉及藏蒙人民之中后,当即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蒙古王公中的实力人物察罕丹津和罗卜桑丹津得知后,竭力护持早就家喻户晓并转生于理塘的呼毕勒罕。
于1715年晋京上奏康熙帝:“理塘地方新出胡必尔汗,实系达赖喇嘛转世,恳求册封。其从前班禅呼土克图及拉藏汗题请安置禅榻之胡必尔汗是假”。奏请被拉藏闻知后,策划加害对方所主。鉴此,察、罗即刻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察罕丹津胞弟根特尔利用与准噶尔的姻亲关系,煽动准部举兵入藏伐拉。致使和硕特内部失和,引发争端。清廷恐其内部分争,特遣侍卫赴青召令“将胡必尔汗送至红山寺居住”。
清旨发布后,青海台吉意见分歧,察、罗为首的一派不从,密谋整兵伐异。内战引发之机,清廷即速整兵待命,察等恐惧,将呼毕勒军送往塔尔寺。准噶尔乘和硕特内部分争,举兵入藏,于1717年攻克拉萨,杀死拉藏汗,监禁伪达赖。
1718年,察罕丹津入京请安,康熙帝以其“当人心疑惧之时,委身效顺,甚属可喜”,另则拥立和保护真达赖有功,特由“多罗贝勒”晋升为“多罗郡王”。
1719年,清廷遣使抵达西宁,诏令察罕丹津等人所立的呼毕勒罕为新达赖,命青海蒙古王公台吉分别派兵护送入藏坐床。察积极应诏,亲自率兵护送。次年十月,正式在布达拉宫登座,是为七世达赖喇嘛。
1723年,清廷以青海蒙古王公历年效绩,各加封赏,察罕丹津荣获“和硕特亲王”封号,驻前头旗。不久,其侄丹衷病亡,临终遗嘱将牧地、财产奉献朝廷,清朝遂将其财产牧地及牲畜悉数赏给察罕丹津。七世达赖的拥立,迎合了藏蒙人民的迫切愿望,也受到了清廷的赏识。为此,他积极站在清朝中央政府一边,同妄图分裂祖国的反动势力做了坚决的斗争。
当时青海诸公护送达赖坐床回归后,罗卜藏丹津目睹先人祖业失落,“阴凯复先人霸业,总长诸部”,借康熙玄烨薨崩和1723年雍正胤祯新嗣而无暇一顾之机,秘集青海诸台吉于察罕托罗海会盟,令各部重袭蒙古旧号,不得复称清廷封号,自称“达赖浑台吉”。此举当即遭到了察罕丹津和其他王公的强烈反对。因而罗卜藏丹津发兵四千攻击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势不可敌。雍正调兵保护察罕丹津,结果罗先发制人,察不敌率眷及部下百余逃至老牙关,后从河州转移兰州。罗与塔尔寺主持达喇嘛察罕诺门汗遥相呼应.青海所有寺庙及藏族部落二十万众并起抗清,声势浩荡。清廷立即发兵严密包剿,叛兵溃不成军,罗卜藏丹津败逃新疆。清廷契机颁布了《禁约青海十二事》和《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从此把青海蒙古部划分为二十九旗。察罕丹津荣获扎萨克头衔,掌管和硕特前首旗即河南蒙旗。为此,其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成为一举足轻重的权势人物了。该旗辖界牧地由此扩展到“南当黄河之曲,东至拉卜楞希拉德布沙,拉南右翼中旗界,南至和托果尔希里克,接士尔扈特南前旗界,西至巴尔鄂博巴彦乌拉,接南左翼中旗界,北至额尔德尼布拉克乌鲁勒卜达克,接贵德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