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家

更新时间:2024-01-28 23:01

《寻常百姓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么书仪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9年。

内容简介

《寻常百姓家》是么书仪回忆父母及自己经历的散文集,文字优美,亦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该书基于作者20世纪80年代对父母采访的36盘录音带的录音,以及父母留下的各种文字材料,如账单、书信等,较为详实地展现了“寻常百姓家”两代人的生命史:父母一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河北丰润县农村,后来迁到唐山,落脚北京,通过辛苦劳作,把儿女培养成人;儿女一代在父母言传身教下,求学、治学的生活经历。该书讲述的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方式,他们的期待与向往、成功和失败,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寻常百姓家》首先是一部家史,记述了么书仪父母的家世与一生的历史,主体部分再现了1949年以后,其父母及全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作为边缘人的遭际。与常见的名人之后忆述父母不同,么书仪记录的是北京一户普通人家经历的艰难人生。她的父亲从河北丰润县乡下凭着自己的才能,一路打拼,1947年终于把家从唐山搬到了北京。令人兴奋的新生活开始了,却又迅速坠落,沧桑巨变旋踵而来。

么家的家史之所以值得作为一部社会史来阅读,是因为么书仪的父亲所具有的工商业者身份。此身份在数十年历史风云中的跌宕起伏,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的记述,配以当年的照片、证件以及各种文稿复制件营造的历史氛围,真实还原了么家作为一户普通人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家人不是知识分子、不是名人,正因为其普通,他们的经历反而更具代表意义。

阅读该书,最令人敬佩的是,无论生活境遇如何艰困,么书仪的父母都展现出了无比坚韧的精神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朴实而坚定的生活目标:“挣钱,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和供孩子们读书”。而“读书”又指向让子女接受尽可能最好的教育。为此,即便身陷绝境,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失去工作,家庭没有了生活来源,么书仪的父母却从来没想过逃避或放弃,么家最终也依赖父亲拾马粪、摘马缨花、打槐树籽、采马齿苋、逮蚯蚓、抓土鳖,以及母亲踩缝纫机绣花,挺过了那段难以想象的岁月。不仅如此,么家的五个子女也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最后全都拥有了良好的职业,完成了向书香门第回归的家庭心愿。

除了学校教育,么书仪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同样看重家教。在“母亲是树”一章,么书仪特意记下了母亲在她读小学、中学以及结婚前各个年龄段的教诲,而“别让人家说我和你爸对你们‘没家教’”一类的话曾反复出现。么母所传授的做人的道理与准则,如“女孩子要自重,自己不自重,别人就不会尊重你”“看一个人的本性,不能只是看他对你好不好,得看他对别人好不好”“吃亏就是占便宜”,诸如此类流传于民间社会、朴素而又智慧的箴言,也正是中国人精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么书仪在书中一再强调了父母对她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我向父亲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努力,我向母亲学会了让自己遇事就‘扛着’(有担当)”。母亲在么书仪心目中无疑具有典范的意义,也就是她说的“母亲时时处处都是我们做人的表率”。并且,这种崇敬已经传递到下一代,洪越在序中即坦承,“我小的时候最佩服姥姥”“当时想,等我做了姥姥,也要像姥姥一样”。由此显示出一种优良家教的延续。

本来,与么家处境相近的家庭应当不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该书的价值以此显现。而假如没有么父留下的诸多私人档案与录音,没有么书仪以做学问的方式考究每一个细节,没有她中文系出身练就的一副节制而葆有温情的笔墨,这样一部汇集了社会史与精神史意涵的耐读的家史,也不会出现。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22年11月1日,《寻常百姓家》入围11月文学报好书榜。

2022年11月9日,《寻常百姓家》入围中华读书报11月推荐榜。

2022年12月6日,《寻常百姓家》入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11月书单。

2022年12月28日,《寻常百姓家》入围2022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作品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从历史叙述的类型看,《寻常百姓家》属于“小历史”。其“小”,不仅在于其个人化和日常性(社会生活史和家族史),还在于其所述为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生存与生活。个人的遭际与苦难,恰好印证大历史沉重的一页,而历史在这样的叙述中以生动的细节呈现。同时,该书所叙历史虽“小”,而叙述者的姿态和方法却全然是史家的,良史之精神处处可见。作者对相关历史大事件从时间、过程、形态、结果等的考证,与对生活场景、事件和人物行为的描写,都力求真实、准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这本书是么书仪献给父母亲的一份纪念,也是她作为文学史家以“做学问”的方式写就的一份当代家庭史。这份如此个人的家庭生活记忆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是因为父母养育之情和家庭生活记忆,实际上是每个人最深沉的经验、记忆与情感。《寻常百姓家》是千千万万个当代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因为写作的生动、材料的客观和情感的深刻,使其可以成为更普遍意义上作为当代中国家庭生活史的“这一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瓒:《寻常百姓家》的酝酿与准备,既是么书仪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的希求,也暗合了时代文学与历史叙事的总体氛围。书中人物一生承载的历史重量,材料的丰富,叙述者诚挚、深情、专注和严肃的叙事态度等等,使得这本非虚构之作更显珍贵。

出版信息

2009年,《寻常百姓家》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2016年,上编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父亲母亲的一生一世》。2022年,《寻常百姓家》上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

作者简介

么书仪,1945年1月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元明清专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清代戏曲,200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元代文人心态》《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两意集》(与人合作)、《晚清戏曲的变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寻常百姓家》《见闻与记忆》《中国戏曲》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