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火墙

更新时间:2024-04-26 09:02

隔火墙,又称封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墙体。隔火墙种类繁多,赣派建筑徽派建筑隔火墙因形状酷似马头,则称为马头墙。闽派福州建筑因墙体作流线型状似马鞍,称为“马鞍墙”。粤派岭南建筑山墙作镬耳状,称为镬耳墙。

隔火墙历史

隔火墙又称封火墙,人们习惯称其为“城门”,其实它只是起到防火作用的一道厚墙,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古时定海最热闹的是中、西、东三条街,店家紧挨,民居连片,所建房屋均为木结构。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初二,城隍庙弄一家豆腐作坊不慎失火,火势立刻蔓延到成排木板结构的店家和民居,连状元桥(现市一百)周围也火海一片,一直烧到正月初三上午才熄灭。这次大火使古城损失惨重,焚毁房屋4000多间,万余人无家可归,俗称“辛卯大火”。

“辛卯大火”后,当时的定海知县亡羊补牢,动员民众集资,先后在城内分段修筑8道隔火墙,预防火势蔓延。隔火墙高6~8米,比民居高1-2米,左右宽约15米,厚0.5米。中间设“月洞门”,门宽2.85米,高4米。风火墙由百姓集资建造,故又称“公墙”,并立碑文。原碑立于城隍庙门外,现藏于市档案馆。随着旧城的改造,原有8道隔火墙,现尚存6处,厚厚的古墙记录了旧时防御火灾的一段历史。

隔火墙分类

马头墙

马鞍墙

马鞍墙是流行于福州地区建筑风格,是隔火墙的一种,有别于马头墙。福州民居十分注重上部轮廓线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于马鞍墙上尤其明显。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故称马鞍墙

镬耳墙

镬耳墙是岭南民居建筑特色, 因在屋面之上砌筑有锅耳状的硬山墙,故称此为镬耳墙。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于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建筑实物中,以讲究地理风水和风俗观念为思想依据结合科学的规划布局都集中反映着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与表现风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