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疮

更新时间:2023-11-17 21:06

小儿口疮是小儿口腔不卫生造成的舌尖或口腔粘膜发生的病变,易引起小儿进食吃奶不畅。小儿口疮易发生在春秋季节,可通过增加维生素VB1、VB2、VC、VE或多吃绿色蔬菜、水果,并注意个人口腔卫生,饭前饭后刷牙漱口。

简介

口疮又称“口疡”,是指口舌浅表溃烂的一种病证。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小儿,但以婴幼儿发病较多。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口腔内存在着许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况下它们和人体保持着相对平衡,不会引起疾病,一旦人体抵抗力减弱,就可发生口腔局部炎症、溃疡。如果给小儿吃过热、过硬的食物,或擦洗婴幼儿口腔时用力过大等,都可损伤口腔粘膜而引起发炎、溃烂。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受细菌和病毒感染后,口腔不清洁,口粘膜干燥,也可引起口疮。以营养不良的小儿发病率高。

分类

鹅口疮

新生儿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的侵袭,形成鹅口疮。在初期于颊黏膜、舌、齿龈、上腭处有点状和小片状白屑,并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

治疗鹅口疮常用制霉菌素涂口或用冰硼散、甘油、青黛散调蜂蜜搽口舌患处。用薏苡仁60克、绿豆60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分数次服用。治疗疱疹性口疮及溃疡性口疮,可用1%地卡因或锡类散、珠黄散涂口。用野菊花或金银花漱口。竹叶6克、银花9克、鲜芦根30克,煎汤代茶,分3次服用。或应用中医清热解毒泻火法,如生地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玄参9克,大青叶9克,芦根30克,煎汤,一日1剂。

取番茄数个,用沸水浸泡后剥皮,再用清洁纱布绞汁,取汁含于口内,一日4次。另用西瓜皮去外皮留内白色皮切成条状,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腌渍,再晒干后食用。以上适用于疱疹性口疮。

取鲜荷叶一张,鲜冬瓜500克,加水煎汤,再加入食盐少许,饮汤食冬瓜。另用生地12克、生石膏30克、粳米30克煮粥。先将生石膏煎煮1小时去渣取汁,与生地、粳米煮粥食用,适用于溃疡性口疮。用淡竹叶5克、灯心草2克,煎汤10毫升,加入牛奶100毫升中,每日数次,适用于鹅口疮。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常侵袭5岁以下的小儿,引起疱疹性口疮。在小儿发热疾病之后,在口腔、舌及咽部充血的黏膜上出现小小的透亮滤泡,不久就很快溃破,形成溃疡。颈部淋巴结也相应出现肿大,有压痛。小儿吃饭时疼痛,常拒食。

溃疡性口疮

各种球菌常侵犯婴幼儿,引起口腔炎,又称溃疡性口疮。口腔黏膜有明显的充血,伴有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上有灰白色的假膜覆盖着,小儿十分疼痛,流涎不止,烦躁不安,拒绝进食,常伴有发热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生活护理

防治口疮,首先应注意口腔清洁,勤漱口,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得了发热性疾病,一定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家长要注意奶瓶、奶头及餐具的清洁消毒工作。患了口疮,宜服用温凉、富有营养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咸及酸辣的食物。

中医治疗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溃疡面积较大,上覆糜腐,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婴幼儿较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本病在辨证上,一要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二要辨脏腑。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属心;口颊部、上腭、齿龈口角溃烂为主者,多属脾胃。在治疗上,实证治以清热解毒;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风热乘脾型

症见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软腭等处有黄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烂斑点,少则1-2个,多则5-6个,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红,疼痛不能进食并出现烦躁口渴、小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宜用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法治疗。常用糖渍西瓜肉: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曝晒至半干,加白糖搅匀腌渍,再曝晒至干,再加白糖少许即可。西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经常食用可治口疮以及目赤、热病、消渴等症。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用凉膈散:黄芩9克,连翘12克,栀子7克,大黄5克,芒硝5克,竹叶6克,薄荷7克,甘草3克。若大便不实者,可用泻白散:藿香7克,栀子6克,石膏10克,防风6克,甘草3克。

若为口疮实证伴发热者,也可用以下验方:大青叶、鲜生地黄、生石膏、芦根各15~30克,玄参、赤芍、丹皮各6~10克,甘草3克。

本证可用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2~3次。

心火上炎型

症见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烦躁常哭、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薄黄、脉细数,宜用清心泻热之法治疗:1、荷叶冬瓜汤:每次用鲜荷叶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煮汤另加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此汤清热利尿,生津止渴,对心火上炎之口疮有效。2、竹叶灯心乳:每次用淡竹叶6克、灯心草1.5克先煎,取汁10毫升放入乳汁中和匀,每日数次,不拘多少。此乳能清心火、利湿热,适用于小儿鹅口疮、口舌生疮、小儿夜啼等症。

治法:清心泄热。方用泻心导赤汤:黄连5克,生地9克,竹叶9克,木通3克,甘草3克。若口渴甚者,可加生石膏12克,天花粉9克以清热生津。若尿少者可加车前子9克,滑石9克以利尿泻热。外涂青梅散(见鹅口疮),1日3~4次。也可用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2~3次。

虚火上炎型

症见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色黄白,周围颜色淡红,神疲颧红、虚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且反复发作。宜用滋阴降火法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将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一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糖和胃润肺,可治口疮。对虚热型小儿口腔疾病,治疗效果更佳。可改善小儿虚弱体质。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甘露饮(见鹅口疮)加肉桂1克。外涂口疮散(见鹅口疮)。若久泻或吐泻之后患口疮,治宜气阴双补,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味:人参5克,茯苓6克,白术9克,藿香叶6克,木香4克,葛根12克,甘草3克,乌梅5克,儿茶0.5克。

按摩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口腔内存在着许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况下它们和人体保持着相对平衡,不会引起疾病,一旦人体抵抗力减弱,就可发生口腔局部炎症、溃疡。如果给小儿吃过热、过硬的食物,或擦洗婴幼儿口腔时用力过大等,都可损伤口腔粘膜而引起发炎、溃烂。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受细菌和病毒感染后,口腔不清洁,口粘膜干燥,也可引起口疮。以营养不良的小儿发病率高。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积热,虚火上炎,熏灼口舌从而出现口舌糜烂。常见症状为在口腔内唇、舌、颊粘膜、齿龈、硬胯等处出现淡黄色或白色的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边沿整齐而有红晕,表面局部的痛,有轻微口臭,唾液增多而且粘稠,常伴烦躁不安,不愿进食,身体消瘦,发热等症状。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补肾经300次,清天河水200次。

(2)清小肠经300次,退六腑100次。

(3)以指按揉合谷穴1~3分钟。

(4)按揉双侧足三里各1分钟。

(5)推擦涌泉穴30~50次。

2.随证加减

(1)心脾积热型:症见口疮边缘鲜红,灼热疼痛,烦躁不安,口臭流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心经300次,清大肠200次。

②直擦腰背至骶部,往返5~10次。

③推下七节骨30O次。

水底捞月法:水底穴在小指旁,明月穴在握拳时中指端。按摩时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用右食指从患儿小指尖旁推至明月穴,在穴位上旋推,边推边吹凉气约20次。

(2)虚火上炎型:症见口疮周围颜色淡红,精神疲倦,身体消瘦,两颧发红,口干口渴,口臭不显,舌质红,苔少。常用手法加

①推擦涌泉穴加至100次。

②横擦肾俞命门穴处,以透热为度。

③指揉双侧三阴交穴各1分钟。

④掐阴陵泉1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清心经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总筋30次。

(2)推小横纹50~100次。

(3)清小肠100次,揉小天心50次。

(4)搓擦涌泉穴3~5分钟。

(5)患儿俯卧,家长以掌根直擦腰背至骶部的肌肉,以透热为度。

(6)以指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生活调理

(1)口疮常反复发作,患儿往往痛苦不堪,所以,一定要加强护理,不要给患儿吃过热、过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应进食流汁。

(2)注意口腔卫生,要经常用温开水漱口。

(3)按摩的同时,可以配合中药外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口疮痛甚可用青黛散涂患处,腐臭可用锡类散涂患处,腐烂渐去可用珠黄散涂患处。

(4)重症口疮患儿可有发热、烦躁,家长应遵医嘱,按时给患儿吃药、打针。对于高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服解热止痛药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