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0 12:24
甘洛县藏在四川省的西南角,隐身在甘洛县大山深处的人们,自称是“尔苏人”,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尔苏人”就是“白人”的意思。他们在十几年前被划作是藏人的一个分支,但是他们的生活习俗,却与藏族相去甚远,他们信仰的也不是藏传佛教,而是一种原始宗教。
灵关古道藏了多少秘密,至今无人能说清楚。然而有一群人,不仅藏在灵关古道的深外,且至今保守着古老的秘密。
他们自称为“番族”,但这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的一个称谓,他们到底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一位尔苏人说过:“我们尔苏人是不能说根的,说了就会被追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隐瞒着自己部族的来龙去脉,在隐瞒中,“尔苏”让人们觉得神秘莫测。为了保守秘密,如今的他们只记得“我们在保守着那个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大秘密,我们是谁、我们的来处永远不能提起”,而秘密的内容是什么,也许早已遗忘。
尔苏人的,很多人头发微卷,,脸部特征极似三星堆出土的铜人面具。尔苏人的妇女们多缠黑白布帕,用银泡点缀额前,他们的服饰精美,刺绣水平极高。他们在深山里用土坯砖瓦为材料建造有檐有脊的房子,而不象其他少数民族的竹楼木楼;他们也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属相;他们的日常礼节、诗歌华丽繁复得近乎琐屑,这包括在简陋屋子里哪怕坐在地上时,也一点含糊不得的上下主客女幼等等的方位讲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他们所用语言属于羌语支(而不是藏语支),这语种与曾建立过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同源。
他们的祖先切断了几乎所有关于来源的秘密,但他们的传说中曾有过自己的王国,而且似乎与同样的未解之谜三星堆文化有些说不清的联系;他们有自己的宗教和萨巴(祭司兼大法师),他们掌握着令当地各民族闻之色变的巫咒。这个大约还有三千余人的深山里的族群,与周围的一切仿佛格格不入。在传说中,他们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支部族,被松赞佩干布打败后逃亡至此,祖先们怕儿女们受累,于是向儿女们隐瞒真相,不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藏身于横断山脉的深处。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新编的《甘洛县志》里,称尔苏人是当地的土著民族,从一些口碑资料和县内地名可以得知,尔苏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已纳入地方政权直接管辖。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川西操嘉绒、尔龚、扎巴、木雅、史兴等语言的居民已确定为藏族。操尔苏、贵琼和纳木依等语言的居民则被称为“西番”,中国开始户籍制度后,他们有的说自己是藏族,有的说自己是番族,有的则被当成汉族。
尔苏人与羌有很大的关系,汉晋以来,史书曾提到分布在这一带的羌人部落名称有二十多种。过去的尔苏人除了族内婚外,只与石棉等地的羌族通婚,这与其祖先与羌有关不谋而合。
在尔苏语里,错阔妈莫是银河的名字,又是“到母亲那里去的地方”的意思。尔苏人建房子都要由萨巴根据银河的方位来选定位置、方向,可是在地上,哪里是尔苏人的故乡呢,他们是谁?
尔苏人的历史都是割断的,他们有上古史,而汉族的记载里,有元、明之后作为西番人把他们纳入当地行政管辖的历史。若干世代来,他们仅被允许记得他们是避战乱与屠杀逃亡到深山中。除此,还有他们曾经建立过国家的传说。在他们的古老相传的历史中,中央是西夷帝国(尔苏人的国)、东方是汉人的帝国、北方有楚罗布(还不是帝国)、西方有卡拉克国,南方是红黑倮倮(不是帝国,倮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汉族等外族对彝族的称呼,又有写作罗罗、猡猡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因其包含有歧视语意而弃用)。
还有说法是,他们以前也曾住在过成都平原,尔苏人的诗歌和唱经里每卷必出现的岷江、峨嵋等等地名应是佐证,尔苏人保存的三十七卷经中,每卷的开头都会念‘岷江沱沱哈古什’”,他们深信自己的民族有一个充满秘密的历史,并努力考证尔苏人与成都平原上神秘消失的三星堆文明的主人间的关系。三星堆出土的铜铸神树上有一只公鸡昂首向天的造型,这与尔苏人祭天时,将公鸡置于树上并无二致;三星堆铜人面具很像是尔苏男人面部特征的夸张,比如高鼻、深目、阔唇等等。另,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中,一些代表日月星崇拜和时辰的图形,在尔苏人的经卷图画文中也有出现。
尔苏人是好客的,有客人来到时,整个村子都会为热闹一下,参加欢宴上的妇女多头缠黑、白布帕,并用一串如鹌鹑蛋大小的银珠装缀在额前,服色以正红为主,间饰以葱绿边,上衫右衽仿若汉地古风,领、肩、袖、前后襟都有精美刺绣。她们会一排排的走上前来轮番唱歌敬酒,客人不喝是不会放下的,除非客人也能唱。而男子的歌声尤其动听,其曲调与以往听过的西南少数民族歌谣迥然不同,那拖腔有些像蒙古长调,有些转折地方经杨德隆提醒又觉得很像陕北、甘肃的民歌。
尔苏人有着石头崇拜,崇拜巨石,崇拜白石,这与其他藏区和羌族的石崇拜相似。每个尔苏人的家中都会有一块用于祭祀的白石头,假恶丑,还能驱除邪崇,引来善福。《史记》曾记载大禹是羌族人,生于西羌并由此兴起,也许就是现在尔苏人居住的地方吧。传说中的大禹降生在河边大石头上,其子启也就是夏代的第一代国君就是石头里生出来的,据此历来有学说认为羌族等一些部族的石崇拜就因此而起。后
来羌人的一支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国,这国名与夏代的关系有否渊源,尔苏人会不会是西夏灭国后逃来此地的一支党项羌人呢?
未知的事情实在太多,只能留待将来民族、民俗、历史、语言学家来共同考证了,“不能寻根”祖训背后的隐忌已不会使尔苏人恐惧,不管是西夏残余、三星堆主人还是其他的来由,在平和世道里他们更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根。
甘洛尔苏人长期在横断山中隐姓埋名,其萨巴图画文字为国内罕见,刺绣水平精美绝伦,他们信仰原始宗教,解放40多年的时间里自称“番族”,14年前才划归藏族。
被专家归为羌语支中的一种,分三个方言,自称尔苏或鲁苏的讲东部方言(或称尔苏方言),约有人口上万;自称栗苏的讲西部方言(或称栗苏方言),少得多;自称多续的讲中部方言(或称多续方言)的人口最少。尔苏人中讲不同方言的人彼此很难交际。
藏族朋友与尔苏人进行语言交流发现,藏语和尔苏语很难交流,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太少,但是在“1-10”的数字当中,有几个数字相似,可见尔苏与国内的主流藏语有很大区别,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国内发现的图画文字有两种:一种是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甘洛尔苏人的原始宗教传播人萨巴用的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都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雏形。甘洛尔苏萨巴使用的“扎拉玛”图画文字,保留了十多种文献,内容涉及到历史、宗教、天象、历法、医药、语言等许多方面,可惜有些文献已失传,许多的尔苏人都没有见过。
民国时期尔苏人编入保甲的政权机构组织,但内部一直都保存着较严密的氏族血缘组织,尔苏语称为“德”,意思是“一家人”,家族。“德”又分为族姓“德”和家姓的“德”。如:吉玛阿牛格日德,是族姓的“德”。在这个“德”下又分为:色吉巴加、色吉洛壹……几个分支。
认为“德”是同一祖宗分下来的几弟兄。“德”都是以某祖先名为“德”,而且以“德”聚居,像吉玛家错洛支主住则洛乡的凉山地,依萨家的郎博支住则洛乡的大埔村,俄足家的阿古支住清水塘。他们也取有汉姓,如色吉巴加、色吉洛壹均取姓王,他们有不少人取传统的藏名,如在一个人家里我就听到有个姑娘名为”央宗”。
尔苏人过去有两种等级,原是尔苏血统的称“撒”———主人,其他民族投靠或买来的奴隶称“巫儿”,“巫儿”都以主子的姓为己姓。在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有许多的太平天国士兵流落民间,有一部分进入尔苏人聚居区为奴,被称作“长毛”。解放后,尔苏人等级制度自然消失。
甘洛尔苏人特别崇拜鸟类的杜鹃,认为杜鹃是神鸟,是祖先。每逢杜鹃啼叫时,人们不再谈亲事,更不能结婚,也不进行一切欢庆活动,只有火把节到来,杜鹃吃了早饭才能进行说亲和欢庆活动。
尔苏人崇拜石头,崇拜巨石,崇拜白石,这与其他藏区和羌族的石崇拜相似。走入尔苏人家,就会看到大多数的家庭的门上都有一块白石头,假恶丑,能驱除邪祟,引来善福。
甘洛尔苏人仍然处于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无固定的偶像,更没有为神职开设的专门施教场地,没有成形的教条、理论。萨巴是尔苏本地民间产生的原始宗教传播人,产生的时间久远。萨巴基本上要参与尔苏民间的任何法事,主持各种祭事,如祭山神、祭祖先,还要举行求福、禳灾、求雨,节日祝祀等活动,平时送灵、安灵,治病也要参与。
他们的节日主要是,在,尔苏语“布渣卓”,节日隆重;另一个节日是三月初一的射箭节,尔苏语就是“措乃屋”,系为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了弓箭,教人狩猎的节日;火把节,尔苏语叫“贞朵屋”,传说是烧天上下来危害庄稼的虫,时间是农历7月16日;还有山鸡节,尔苏名“拉干比”,农历八月初三过,意思是报答神的赐予。
尔苏新娘不落夫家,这与凉山彝族相似,婚礼中的新娘不能进食,只能吃些鸡蛋、糖等物,这也与彝族相似,而更相似的是婚礼中的泼水与擦黑脸,看来凉山的各民族水乳交融。尔苏人与其他藏区的联系紧密了,比如,现在流行的舞蹈就是康巴藏区的“弦子舞”,还有不少人穿其他藏区的服装。
尔苏人极善唱歌,且音调特别高;他们表示十分亲热可以把口中的酒渡给亲朋好友口中。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西部民族走廊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今天的尔苏人已划归藏族,成为藏族中很奇特的一支,尔苏文化是西部民族走廊中的一朵奇葩。甘洛尔苏众多的未解之谜,今天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尔苏文化是绚丽凉山宝贵的人文资源。
尔苏藏族分布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曾经上过CCTV-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
李星星著 《蟹螺藏族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研究》
李绍明、刘俊波合编 《尔苏藏族研究》
焦虎三著 《百分之一——一个土著堡子的生存仪式》
已列入“第二十届图博会四川省重点图书出版首批规划项目”的《百分之一——一个土著堡子的生存仪式》2010年年初将上市,本书的出版结束了国内对尔苏独特的节庆文化没有专著研究的历史。
本书是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节庆与村落文化研究较高水准的作品之一。全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与历史观为中心指导,结合西方诸多前缘学术理论,将珍贵的“尔苏文化”放入全球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考察,学术上有一定的突破性,填补了尔苏文化研究的空白,是国内少数民族村寨研究的又一本力作。全书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民俗学、人文地理、文学、艺术史等十数个学科,引用西方传统、现代与前卫学术著作达数十种。
百分之一——一个土著堡子的生存仪式目录
(著作 焦虎三)目录
序 我们或他们的面孔
第一章 走近土著的尔苏人
守望诸神的居住
一个堡子的地理肖像
神秘的人类起源传说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第二章 一个尔苏堡子的符号
犁乌(高山的)
鲁苏(原住民)
糍粑(农耕文明)
萨巴与素尔(和尚)
觉(白石头)
麻柳树(神树)
姑(儿)扎子(还山鸡节·尔苏年)
没斯查几(开路送灵)
萨巴文(尔苏图画文字)
《格西》(《母虎历书》)
十二兽记时
神台(木石民居)
觉里满姆(尔苏民歌)
第三章 在死亡的头顶飞奔
房梁被扭成了麻花
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一切都似飘动的风筝
我给你们烧纸钱了
第四章 最后的萨巴与素尔
一个村民节前的忙碌
一个素尔家族的传奇
“素尔场景”的变异
一位年轻萨巴的困境
这是行动者的决定论
第五章 这是堡子的仪式时代
玉米地中的神秘墓茔
堡子的献祭仪式
三代人的经堂会
神树遮盖的集体净礼
一个内部开放的空间
第六章 大地的一粒种子
正在弥漫的边缘
白公鸡的守望者
两个隐秘并存的空间
未曾“开路”的奠念
第七章 神树前的小宇宙
穿越“火焰山”的人
石头与树的神性祭坛
三物一组的小宇宙
“弄作奠”的巫戏
第八章 破译尔苏人的密码
一段神秘莫测的历史
一位学者的三段论
俄国探险家的旁证
一个最隐秘的符号
邛人消失在哪里
第九章 在最后的天空之后
堡子的源流与“长毛”
解读紫打地的谜团
“长毛”真实存在过
追踪“长毛”的后裔
鸟儿飞向陌生的大地
第十章 一年以后的叙事
王萨巴的传承
汤福华的生意
母树终于倒下了
跋 适应更强的光线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