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

更新时间:2024-07-05 17:23

东至县,安徽省池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跨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境内山峦迭起,湖泊河流纵横,地形东高西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总面积3261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东至县下辖12个镇、3个乡、2个省级开发区。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常住人口39.04万人。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唐设县以来,先后沿用至德、建德、秋浦、东流、东至5个县名,上述县名的来历、含义考述如下。

至德: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太平寰宇记》云:“以年号为名”。

建德:《方舆纪要》: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其含义,据《建德县志》载:“益其地势物象与浙东相类也”(即同浙江省建德县山水面貌相似),故名。

秋浦:民国三年(1914)因建德与浙江省建德县同名,随以境内秋浦河定名,改建德县为秋浦县。

东流: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取大江东流之意。北宋黄庭坚《丙申泊东流》诗云:“沧江百折来,及此时东流”。《明一统治》:东流县,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透迤东注,故名”。

东至:建于1959年,县名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合成。

建制沿革

虞、夏、商、周,属扬州地。

秦,属九江郡、鄣郡。

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

三国,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

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

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

隋,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

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县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

元初,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1286),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建德县改为秋浦县。民国3年6月至民国17年8月(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年),秋浦县复名至德县,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

1949年4月22日、23日,东流、至德两县先后解放。5月,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3年,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9年,东流县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仍属安庆专区

1965年,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

1971年,专区改为池州地区,隶属不变。

1980年,改属安庆行署。

1988年,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

2000年,地级池州市成立,东至县属池州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东至县下辖12个镇、3个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泥溪镇花园乡木塔乡青山乡,另辖2个开发区:东至经济开发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政务新区至德大道1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东与贵池区和石台县、祁门县接壤,南及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浮梁县、鄱阳县、彭泽县毗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怀宁县、望江县隔江相望。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82千米,总面积3261平方千米。

地质

东至县内地质构造单元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台区(Ⅰ级地质构造单元),横跨下扬子台与江南台隆两个Ⅱ级地质构造单元。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层)。

地形地貌

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跨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全县山峦迭起,湖泊河流纵横,地形东高西低。地势最高点为中部中低山仙寓山,海拔1375.7米。地势最低点为沿江河漫滩地,海拔仅10米。全县地貌分为三区,一是北部、西北部地势最低,丘陵、岗地与湖泊交错分布,海拔高则200米至300米,沿江滨湖50米至100米,甚至在20米以下,为沿江湖泊、岗地、平原区。二是中部中低山蜿蜒起伏,海拔500米以上中低山多集中在此区,为中部中低山、丘陵、盆地区。三是南部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米至500米之间,为南部低山丘陵、盆地区。全县地形形成“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水文

东至县有天然河流六条,分属三个水系。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太白湖水系有鹰山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白泥河。其中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为黄湓河、尧渡河和龙泉河。

气候

东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根据东至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6℃,无霜期235天,初霜期11月份,终霜期3月份,全年日照时数为1705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800毫米,最大蒸发量1225毫米,最小蒸发量636.7毫米;风向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季风向多变,最多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24米/秒。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东至县境内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资源,不计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22.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729毫米。

土地资源

东至县按土地统计分类:农用地27728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其中耕地58070.68公顷;建设用地1848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未利用地3033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矿产资源

东至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发现矿产19种(含亚种)。金属矿产地主要有花山锑金矿、黄柏金矿、花山铁矿等,矿体规模较小。优势矿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矿泉水等,其中熔剂用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冶金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资源储量较大。石灰岩预测资源量1亿万吨,Cao平均55%。水泥用灰岩8440吨,Cao平均在51.8%至54.93%。重晶石、瓷土、砷、石煤等矿产尚未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东至县有鱼类113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鳜、鯝、鲶、乌鱼、鲌等30余种;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中华鳖、贝、螺等;水生经济植物资源有:莲藕、芦苇、芡实等。

人口

截至2022年末,东至县户籍人口53.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00余人;常住人口39.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4.91‰,死亡率4.27‰,自然增长率0.64‰。

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3.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00余人;全年人口出生率4.71‰,死亡率6.18‰,自然增长率-1.47‰。

经济

综述

2022年,东至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4:41.1优化为14.1:44.8:41.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5%。人均GDP66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元,比上年增加4353元。

根据初步核算,2023年生产总值(GDP)26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4.6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1:44.8:41.1升级为13.8:42.5:43.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9%。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67293元,比上年增加1189元。

人民生活

2022年,东至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2元,比上年增长6.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62元,增长6.0%。人均消费性支出17055元,增长5.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2%、衣着下降1.1%、居住下降7.3%、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15.7%、交通和通信增长29.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14.3%、医疗保健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6元,比上年增长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16元,增长0.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0.3%,衣着下降3.6%,居住下降8.0%,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19.7%,交通和通信增长5.4%,教育文化娱乐增长3.1%,医疗保健增长3.0%。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东至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17.9%;第二产业增长52.9%;第三产业下降2.6%。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52.9%;制造业投资增长67.5%;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9.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民间投资增长26.6%。房地产开发投资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商品房销售面积8.6万平方米,下降57.3%;商品房销售额6.1亿元,下降54.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6.0万平方米,增长106.2%。

财政

2021年,东至县财政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亿元,增长6.1%。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3.2亿元,增长3.3%。财政支出35.6亿元,下降8.4%。从重点支出项目看,科学技术支出增长0.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0.5%,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0.5%,教育支出增长0.1%。

第一产业

2022年,东至县粮食种植面积79.7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 21.4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 0.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1万亩。粮食产量28.55万吨,油料产量 3.5万吨,棉花产量0.04万吨。

2022年,东至县生猪存栏10.7万头,比上年增长9.7%;全年生猪出栏18.9万头,增长0.7%。肉类总产量2.97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1.5万吨,增长2.5%。水产品产量 5.9万吨,增长 3.2%。

2022年,东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农用拖拉机1.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56台,比上年增长7.5%;联合收割机1244台,增长1.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3.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东至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9%,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4%。分行业看,在28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7%,医药制造业24.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8%。

建筑业

2022年,东至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2.1亿元,较上年增长2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0.6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1年,东至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20.0%;交通运输、仓储和运输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13.7%;金融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7.8%;房地产业增加值12.9亿元,下降0.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9.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3.3%,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0.6%。

国内贸易

2022年,东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9亿元,比上年下降2.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4亿元,下降2.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5亿元,下降2.2%。分行业看,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7.9亿元,下降2.4%;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79.2亿元,下降2.3%;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0.9亿元,下降2.6%;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4.3亿元,下降2.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5.7%,肉禽蛋类增长10.2%,服装、鞋帽、针织纺品类下降7.8%,日用品类增长15.1%,中西药品类增长22.3%,家具类下降2.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6%。

对外经济

2022年,东至县进出口总额16882万美元,增长28.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万美元,下降93.6%。

旅游

2022年,东至县旅游总收入91.9亿元,下降4.8%。

金融

2022年,东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1.3亿元,比上年增加40.0亿元,增长12.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19.3亿元,比上年增加50.4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3.3亿元,比上年增加39.4亿元,增长21.4%。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东至县共有普通高中8所(含民办2所),在校生9628人。初中27所(其中单设初中22所、完中附设初中3所,一贯制初中2所),在校生13156人。小学76所(其中完小56所、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20所),在校生25013人。幼儿园37所(其中公办园18所、民办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107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籍学生142人。

科学技术

2022年,东至县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2022年,我县共授权专利61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件,实用新型专利358件,外观设计专利163件。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4件。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文化馆:东至县文化馆。国家二级图书馆:东至县图书馆。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东至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2所,其中综合性医院5所、中医医院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博德精神病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血防站)、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所、村卫生室234个、村卫生所54个、中心血防组7所、门诊部3个、医务室5个、诊所50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197人,执业医师(含助理)1474人,注册护士1347人,拥有全科医生164人,药师95人,技师(含检验师)101人,其他(含见习医师)180人。全县在岗乡村医生388人,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际开放诊疗床位2874张。

社会保障

2022年,东至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235人。参加失业保险缴费人数为20595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326人257.5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7761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6965人。新增就业5576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6%。

2021年,东至县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0389人(其中:在职26710人,退休13679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78人(其中:在职1138人,退休440人),增长4.1%。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47306人,较上年同期减少14352人。参保受益471124人次,其中,住院69201人次、门诊慢特病88419人次,普通门诊313504人次。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0529户14536人,发放金额651.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92269户176010人,发放金额6565.8万元,五保和特困供养 34735人,发放金额2119.2万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22年,东至县境内有4条高速(沪渝高速、安景高速、济广高速、东九高速);4条省道(325省道、327省道、222省道、231省道);4条国道(206国道、318国道、530国道、236国道);1条铁路(铜九铁路);水上有1条水道(拥有长江黄金水道85千米,并在沿江重镇形成香口危化品码头、东流菊江港埠、大渡口3个五千吨港口)。九华山、安庆、景德镇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内,合肥、南昌、南京机场均在3小时车程内。

历史文化

根据华龙洞遗址枣林湾遗址的考古发现,距今30-50万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渔人、猎人的生产活动,到了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开始重视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楚、越、吴相争不息,邑境内的东流始为吴楚境,后为越地,战国时并为楚境,至德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地处吴头楚尾。所以这块土地是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夹带巴蜀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方。

到了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邑境毗邻徽州,又与安庆对江,深受徽学文化和古皖文化的影响,故逐渐形成了南徽北皖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物质表现是稻米种植和渔猎活动,其精神文化的表现是崇尚鬼神和膜拜自然,所以古时东至的文化土壤基本上是农耕文化,邑境内象征图腾的傩戏目莲戏闹花灯等民间文娱活动,以及唐宋以后盛行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个明证。

东至境内的主要文化为皖江文化,此外还有徽州文化等文化,东至也是尧乡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之地。早在明代,便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处”的美誉。

方言

东至是多方言分布区,赣语是当地主体方言。通过6个方言点的语音比较,可以看出东至方言从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话→禾丰话→城关话→乌竹话→南溪古寨话→龙泉话是从江淮官话到赣语再到徽语渐次过渡,江淮官话的特色逐渐减弱,徽语的特色逐渐增强,而城关赣语兼有徽语和江淮官话的特色。

县境内崇山峻岭,小丘绵延,河湖纵横。地形态势是南部山区、北部圩湖地区、中间是丘陵地带。历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为上乡、中乡和下乡。上乡一带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国时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乡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乡,100年前还是大江滩涂,地称“雁汊”,出没者多为渔民。今大渡口沿江一带为怀宁移民区,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枞阳县桐城市移民区,东南部是庐江县移民区。上中下乡的方言有很大区别,上乡说的是赣语,中乡说的是徽语,下乡说的是江淮官话。因此,外地人都说东至方言是“九帮十三腔”。

饮食

东至小吃讲究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其代表早餐有煎饼馄饨、烧卖、汤包、肉丝面、油条、豆丝梅干菜烧饼东至米饺东至炒面等。

东至饮食文化悠久、经典,东至菜秉承安徽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又自成特色,其代表菜肴有麦鱼蒸蛋、茄夹、山粉圆子、素炒犁蒿、红烧鲫鱼、红烧汪丫鱼等。

民俗

东至花灯

明清以来一直传承,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敲腰鼓、折子戏。东至花灯的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后期,它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主要灯种根植于本乡本土,有的异地流入,表演形式各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民间舞蹈、音乐、手工技艺和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

福主庙会

福主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建德县(东至县)为官的陈杲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菊花节

时间:每年11月15日

东至县政府请表演者搭台唱戏、跳舞、唱歌、杂技、小品、朗诵陶渊明诗集、赏菊花,怀念陶渊明。地点:东流陶公祠。东流镇是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经居住的地方,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年佳句。为期一周的东至县东流菊花节由东流镇主办,旨在通过举办菊花节,打好陶公牌,唱响菊花戏。

艺术

文南词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安庆市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鸡公调

鸡公调表演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唱声、音乐、手工技艺、服饰美术等。它是以剧团为载体,以剧本为依托,以轻便自由为形式,蕴含着诸多要素的民间文化。演出时男女老幼演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时唱时舞,伴有独白,舞唱结合。演出时分角色着装,并绘画各式脸谱,主色调为红、白、黑。演出时鼓、琴、胡、锣、梆、呐从旁托唱与帮腔,增入了柔和优美的旋律。

黄梅戏

东至因是黄梅戏之乡安庆的近邻,所以黄梅戏在县域内也颇为流传。

茶文化

东至县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据冯胜祥《东至茶说》一书的记载和考证,“建德当天下水陆之会,又吴楚皖浙之交”,地理区位优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区。饮茶史约始于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于三世纪,即晋代以前,距今1600余年;商品茶生产始于中唐,距今1200年。东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饶池仙芝”、明清有“千两朱兰茶”;清及当代有“祁门红茶”、“东至云尖”等。其中“千两朱兰茶”和“祁门红茶”,远销国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长期的植茶、制茶、贩茶、饮茶过程中,东至茶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葛洪留山植茶。

据史料记载,晋代葛洪曾在东至县葛公镇西的留山修道炼丹。道教徒为便于炼丹修心,离不开饮茶,葛洪不仅继承了师祖葛玄的饮食习惯,而且还在留山遍植茶叶,还作了一篇咏茶文—《圆茗》。

据东至县志记载,东至也是著名红茶品种祁门红茶的发源地。

考古发现

2015年,考古学家在东至县郊的华龙洞遗址发现了中国第五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点,头骨化石被命名“东至人”,由此佐证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前此地便有古人类活动。

此次考古人员在华龙洞洞穴口28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除了发掘出土包含古人类完整头骨在内的20多件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大量动物的骨骼化石。考古人员在清理中发现,这些骨头有大量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上面有砍砸痕迹、有的则完全被砸碎。而且它们一堆堆,层层堆积,保存着最初的原始面貌,而且在发现的部分石器上,还残留着切割肉类留下的残渣。吴秀杰表示,从现场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是当时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他们在这里敲骨吸髓肆意捕猎着各种野生动物。

非遗

风景名胜

升金湖,有着“中国鹤湖”之称,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以珍稀越冬水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候鸟三大迁徙线路中线,处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通道上,是世界候鸟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冬日里的升金湖,水草丰茂,一望无际的水域上,多种候鸟栖息于此,是一幅天然画廊。201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九天仙寓位于东至县葛公镇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距城区40余千米,属黄山余脉,主峰海拔1376米,生态体系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景区内千峰竞秀,古木参天,奇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亿万年前的木化石,古老而神秘,特色景观瀑布飞流。人文底蕴深厚,有红军活动以及韩世忠、梁红玉抗金、明朝郑三俊等活动遗址和古徽道等人文景观十余处。是养生度假,观光休闲、户外运动的极佳场所。

历山又名舜耕山,国家3A级景区,位于东至县城站前区北部,距安景高速东流出入口、东至火车站均在2千米以内路程。相传舜帝曾在此居住、并以躬耕、打鱼为生、带领黎民百姓安家乐业,尧帝闻其贤德才能,不远千里来访,五上历山,在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景区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体,山体隽秀,树木葱茏,已成为江南名胜之一。

黎痕红色景区是国家AAA旅游景区,位于木塔乡荣兴村,该村既是千年古村又是革命老区。黎痕即利安,又名黎浑,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传承千年黎痕地处龙泉河上游和徽九官道上,历史上商贾聚集、人文荟萃。古村落原有三座大型古石牌坊,有亭子、古桥、宝刹古庙等建筑,黎痕古街长达三里,店铺鳞次栉比,徽风赣韵,一度闻名江南。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痕为皖赣特委所在地,中共秋浦县委驻地之一,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驻地和集结地,一度成革命中心,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圣地之一。黎痕红色旅游景区主要由1200余平米的木塔红军纪念馆和千年古街黎痕古街组成。

东流古文化区原为东流县治所,因濒临长江,取“大江东流”之意为名,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历史名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著名的景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公祠、天然塔、秀峰塔、老街等。

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坐落在东流镇的牛头山上,为纪念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源明而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双塔:天然塔与秀峰塔合称为“东流双塔”, 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古街:坐落于东流镇,是由东西880米,南北300米走向的两条古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宽3—5米,尚存明清徽派房屋建筑1000余幢,1989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南溪古寨,位于东至县花园乡境内,距县城30余公里,卧于高山足下,三面环山,古寨按照八卦地形沿河流依山而建,山、水、村巧妙结合,地形奇特;元代的碉堡、明代的大成祠都保留有匈奴民族的烙印,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大山深处最后一个匈奴部落。据金氏族谱记载:“其祖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随匈奴浑邪王归汉后,被汉武帝重用,并赐姓“金”。后在唐朝为避黄巢之乱,选中南溪,率族人从徽州迁徙而来,至此安居。”已有67世、1130多年。

龙源旅游度假村,又称江南农业科技园,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建于长江沿岸,毗邻国际湿地美丽的升金湖畔。2014年底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6年2月21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龙源旅游度假村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度假别墅、垂钓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拓展运动中心,集农业高科技园、野生动物放养观赏区,荷花及植物盆景观赏区于一体,是观光旅游、娱乐休闲、体育运动、农业开发、科学研究、科技培训为一体的高新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村。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