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青

更新时间:2024-03-21 09:46

尹一青,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26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祖籍山东省掖县。1946年6月入东北文工团一团当演员,1948年底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在《赵一曼》中扮演小商人;在《无穷的潜力》中扮演总工程师等。1955年10月尹一青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夏结业回到长影。

早年经历

尹一青在读中学时,常和同学们组织歌咏活动,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中学毕业时,家境不佳,虽考取了哈尔滨高等船员养生所,但因没有经济力量就读,未能赴校。为了谋生,只好在本地小学任教。这时,他常和一些朋友搞业余文艺活动,演出小话剧等,但被学校视为不务正业,而被开除。在一个短时期内,靠朋友的接济生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尹一青和朋友一起离开家乡到大连,先在交通公司谋职,几个月后他辞去小职员的职务,和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中青剧团”。他一身兼任演员和导演,曾演出了《雨夜枪声》等两个侦探戏,在剧中扮演侦探长。他除了在自己剧团演出外,还常到别的剧团客串,上台唱上一、两首歌,他演唱的 《夜半歌声》,曾给大连观众留下印象。

演艺经历

1946年3、4月间,东北文工一团到大连演出《黄河大合唱》、《日出》、《把眼光放远点》等剧目,他看后受到极大的感染,觉得这正是自己多年追求的艺术。由此,产生了对艺术的强烈向往。有一次,他在东北文工一团召开的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对戏剧的看法,这个发言给著名秧歌剧演员王大化以很深的印象。会后,王大化详细询问了尹一青的情况,两人由此结下友谊。此后尹一青常把自己写的一些小诗拿给王大化看,请求指点。不久,该团在大连举办戏剧训练班,尹一青有幸参加训练班的工作。大化同志看他学习勤奋,接受新的事物很快,便主动介绍他参加了东北文工一团。尹一青把擅长秧歌剧表演的王大化作为自己艺术上的老师,处处模仿他的表演。王大化常常同他谈心,帮助他,使他认识到搞文艺工作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要使群众从演出中受到教育。这使他在思想和业务上都进步很快。当时,东北文工一团还负责编辑《新生时报》的文艺副刊,他常为该刊写一些诗歌等文艺小品。

1946年8月,东北文工一团离开大连到辽东前方为部队演出歌剧《血泪仇》。他在戏中先演变工队员,后演主要人物王东财。他从这时开始和战士接触,听到许多战斗故事,感受到部队指战员亲如兄弟的情谊,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血泪仇》在辽东共演出一百多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有的战士看后哭昏了过去。通过这个戏的演出,使他看到了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与此同时,他参加了土改运动,农村阶级斗争的生动现实,使他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

1946年底, 东北文工一团到齐齐哈尔, 尹一青参加演出了独幕秧歌剧 《农家乐》、二人转《全家光荣》和一些小戏。通过这段艺术实践,使他感受到人民喜爱自己的艺术,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1948年7月,尹一青随团调到十二纵队文工团,任第一分队长,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经受锻炼。1948年底,尹一青随团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从此,尹一青跨入电影界。这时尹一青政治思想日益成熟,于 1949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9年到1953年,尹一青先后在《光芒万丈》(1949)中扮演老工人;在《赵一曼》(1950)中扮演伪特;在《高歌猛进》(1950)中扮演小商人;在《无穷的潜力》(1953)中扮演总工程师。在这些戏中,尹一青不仅试图通过镜头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而且通过拍摄这几部影片,使他对导演产生了热切的追求。

1955年10月,尹一青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夏,结业回到长影,在《地下尖兵》、《列兵邓志高》等片中担任副导演。参加拍摄这些影片,使他逐渐熟悉了导演业务。

人物作品

1958年,尹一青开始独立拍片,到 1965年,他先后拍摄了《并肩前进》(1958 年)、《海上神鹰》(1959 年)、《红梅花开》(1960 年)、《马戏团的新节目》(同朱文顺联合导演,1961年)、《龙飞凤舞》 (1962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与苏里联合导演,1963 年)、《山村会计》(1965年)等七部影片。在和苏里联合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时候,苏里在分完镜头后,有任务出国,现场拍摄则由尹一青执行。尹一青感到这副担子很重,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上集,一次又一次地研究苏里的“续集”分镜头本。他明确地认识到,在“续集”里要围绕“把水变成电”这一总的贯穿动作,热情地表现战斗在农村的青年一代卓越的劳动气概和创造精神,表现每一个普通人物的英雄品质和英雄性格,力争使这部影片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上集”有所提高。他要和苏里在“上集”中的风格相一致,于是细心地拍摄每一场戏,遇到难题就和演员、摄制组的同志商量。除两场重场戏留给苏里拍摄外,他一口气拍完了影片的其余部分。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人们感到影片继承了“上集”“充满着喜人的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情趣”的风格,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进一步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朝气蓬勃、敢于幻想、敢于创造的英雄品格。通过银幕,使我们看到了这群年轻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听到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声。作为一部影片的“续集”,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1964年,尹一青两次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受到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积累了农村生活的素材。在十年动乱期间,尹一青带着全家到农村插队落户两年,使他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广大贫下中农,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9月,尹一青调回长影。不久,他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到河北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1972年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战斗在敌后》。当时因京剧《平原作战》已拍成影片,这个剧本就没再拍摄。

1973年底,尹一青接受反映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生活的《车轮滚滚》的拍摄任务。他认为这个剧本是从民工支前的角度来反映人民战争的,他想尝试一下。为了拍好影片,多次跑淮海战役纪念馆,看了数十万字的材料,找了各方面的人进行了多次座谈。他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拍摄风格,力求用朴素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生活,着力塑造富有个性的英雄人物。他认为,我们的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手法上一定要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他在这部影片中,通过淮海战役一支小车队的支前活动,从侧面表现了淮海战役的雄伟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伟大思想。通过“抢救弹药车”、“虎穴斗顽敌”、“奋勇扯帆船”等矛盾冲突,热情歌颂了耿东山临危不惧,遇险不慌,沉着、镇定、胆大心细的无产阶级智勇和力量,在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耿东山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壮美。《车轮滚滚》受到群众的欢迎。

1978年,尹一青拍摄反映科研人员反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坚持搞科研的《灯》。1980年完成了歌颂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不屈斗争的《血沃中华》。为拍这部影片,他四次到江西,两次到赣东北,先后看了数十万字的材料。他们在访问方志敏旧居时,一进村,群众就把他们请到一个大屋里。在交谈中,群众对他说:“方志敏当年领导我们闹革命,是我们的恩人。现在你们要拍方志敏的电影,说明你们对方志敏有感情,你们也就是我们的亲人。”这使他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尹一青在影片中塑造方志敏这一英雄形象时,没有把他作为神来美化,而是把他作为在严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中的人来表现。虽然在这部影片的一些情节是否真实的问题上曾引起争论,但通过方志敏在狱中同敌人英勇不屈的斗争,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歌颂了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仍使人受到教益和鼓励。

血沃中华 (1980) .... 导演

灯 (1978) .... 导演

山村会计 (1965) .... 导演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1963) .... 导演

马戏团的新节目 (1961) .... 导演

海上神鹰(1959) .... 导演

并肩前进 (1958) .... 编剧

灯-文革片 (1979) .... 导演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 (1959) .... 导演

列兵邓志高 (1958) .... 副导演

地下尖兵 (1957) .... 导演

红领巾的故事 (1958) .... 副导演

车轮滚滚 (1975) .... 导演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无穷的潜力 (1954) .... 丁工程师

高歌猛进 (1950) .... 齐子明

红旗歌 (1950) .... 伪委员甲

赵一曼 (1950) .... 邢长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