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9 21:18
尼木县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尼木县常住人口为29989人。
尼木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北纬29.4°。东经90.1°,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地势是北高南低,尼木河两岸为代表的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1米。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8小时。年均温6.7℃,1月均温- 40℃,7 月均温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无霜期为100 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有林地1.707万公顷,主要为灌木,部分为人工林。草场面积26.5万公顷,水流域面积800公顷。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尼木县帕古乡拥有丰富的铜矿和石材资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潜在开发资源巨大。
截止到2013年,野生动物主要有豹、獐、狗熊、野鸡、猞猁、黑颈鹤、贝母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贝母、虫草、黄连、雪莲花等。农作物主要有:青稞、春小麦、豆类、油菜、豌豆、玉米及其他杂粮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尼木县全县总人口27375人。
2001年,尼木县总人口29739人,其中农村人口27702人,男13311人,女14391人,自然增长率为3.5%。
2003年,尼木县全县总人口3万人。
2006年,尼木县总人口3万人。其中:塔荣镇总人口6082人、吞巴乡总人口2308人、续迈乡总人口5030人、普松乡总人口1947人、帕故乡总人口2979人、麻江乡总人口2219人、克如乡总人口1094人、尼木乡总人口5716人。
2012年,尼木县全县总人口为34044人。
2019年,全县总人数比2001年增加6317人,共36110人,其中农村人口增加2762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尼木县常住人口为29989人。
尼木县以藏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99.6%。
副县长:吕洪波、田福全
2012年,尼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4.1%,其中第一产业0.64亿元、第二产业1.83亿元、第三产业2.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30.5%;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1.7%;财政收入完成2459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6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1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2.9%。
2013年,尼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4.1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40元,同比2012年增长15.4%;工业增加值2963.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5%。
2019年,尼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6.1元,同比增长14%;农牧林渔业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7.91%;工业增加值0.98亿元,同比增长1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0.82亿元,同比增长17.14%。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尼木县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林地面积25.6万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2002年,尼木县粮油总产2848万斤,其中,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平均亩产463斤,都被定单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97万多元。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919元。
尼木县盛产白青稞,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4万元,其中农业3149万元,林业214万元,牧业1981万元。共有耕地2828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83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49公顷,油料作物229公顷。粮食总产量1.48万吨,油菜籽0.11万吨。年末牲畜存栏17.3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41.40吨,奶类产量1933.50吨,羊毛产量48.20吨。
2015年1-6月,农牧林业总产值4106.2万元,其中牧业产值3900.89万元,林业产值205.31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9.4%。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02年尼木县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全县有工商企业18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尼木县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藏香之乡,又是青藏高原藏香的主要原料的惟一产地。1000多年来,吞巴乡藏香加工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藏香收入已占到当地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2003年,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分别达到720万元和2931万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达到41%以上。
2012年,尼木县工业增加值为3643万元。在2012年尼木县实施的这些项目中,实施“十二五”规划项目34个,总投资14208.34万元,已完成投资11473.7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批如夏曲段防洪工程、普松灌区、县城防洪堤、学校标准化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干部职工周转房等重点项目。
2000年尼木县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89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9个。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01.84万元。金融机构能办理全区各种资金往来业务,2000年来城乡居民储蓄2397万元。
2003年,尼木县输出劳力5000余人,较2002年翻两翻,实现劳务总收入200多万元。
2012年,尼木县共实施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109336.76万元,已完成投资49315万元。到尼木县“一日游”的游客达3.68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收入1625.3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32%。以“尼木三绝”为代表的尼木县特色民族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销售额828万元。
2012年,尼木全县参与铁路建设的群众有1062人,实现劳务收入53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改善招商引资软硬件环境,尼木县成功引进了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瑞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落户。
1995年顺义区为尼木县援助20万元发展资金。1997年又援助50万元,帮助尼木县完成了县城上下水工程,从此结束了尼木县居民用水人背畜驮的历史。1998年顺义区为改善尼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120万元建设资金。尼木县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塔荣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投资700万元的东风干渠建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19.33%,同比2012年增长3.66%。
尼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5人,其中高级职称者24人。到2000年,全县有4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
尼木县1751年创办第一所僧官学校,1916年创办了医算学校,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医算机构,也是西藏惟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全县有中小学24所(包括初中1所,小学8所,教学点15个),县中心幼儿园一所,共有教职工260人。中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98%和99.71%,在校生巩固率分别为98.31%和99.47%。2010年,尼木县制定出台了《尼木县人民政府资助大学生学费实施办法(试行)》,出资42.373万元,对自2009年考上大学的234名农牧民家庭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了全额资助。2012年,对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共资助481人,投入资金125.3万元。
民间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比赛频繁。
全县有县级医院1所,医务人员42人;乡卫生院8所,村卫生室26个,医务人员71人。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保率为99.46%。
尼木县内有22座寺庙(拉康6座、日追1座),其中僧寺14座、尼姑寺8座,有僧尼217人(其中僧人118人,尼姑99人)。曲德寺、如巴寺等寺庙还属于自治区重点佛教文物保护单位。
电话通讯进行全国程控联网,电话普及率较高。该县现有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全县电话通讯均实行全国程控联网。全县办有尼木县有线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全县有电视台1座,“村村通”站室84座(其中单收站56座、收转站25座、小型有线1座、村锅2座),“户户通”5186户。有宣传文化中心1个,文化站室40个,农家书屋32个。
尼木是西藏拉萨市一个有名的文化县。它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以“尼木三绝”藏香、藏纸、普松雕刻远近闻名。尼木县藏族造纸技艺曾一度濒临消失。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这门古老技艺才得以复苏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余元,用于对西藏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记录等工作。2015年起,西藏自治区财政将非遗保护资金从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尼木县大力振兴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止2019年,尼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非遗传承人25名、非遗项目相关合作社88家,已为1765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525人从事藏香制作,年生产藏香50吨,产值达5700万元。
2007年上半年,尼木县在拉萨市交通局的扶持下,开始修建5条乡村道路。该县修建的塔荣、尼木、普松、续迈、帕古5条乡村道路,总长35.88公里,总投资4281万元,工程于2007年11月全部完工。尼木县除麻江乡以外的所有乡镇将拥有黑色路面。
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中尼公路穿过西北部麻江乡境内,318国道自县城南部连结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全县乡镇均通简易公路。境内有众多县道、乡道,已经通车的拉日铁路经过尼木县,设有尼木站。县城驻地距拉萨147公里,距日喀则市200公里左右,该县七乡一镇均有简易公路相连接,各种车辆均可通行。
1300年前,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在尼木县创造了藏文字。它与凝聚着藏民族智慧的,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还有藏香、雕版和藏纸,并称为“尼木三绝”。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县内3个乡有地下温泉。白面具藏戏是延续五世达赖时期创作的,哲蚌寺雪顿节演出均以尼木县白面具藏戏为序幕和收场。尼木县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关于藏文字的起源,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则认为是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的智慧成果;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其中,吞弥·桑布扎创造藏文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等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2代赞普藏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唯有吞弥·桑布扎没有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等,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如今的尼木县就是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并保有其故居,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尼木三绝”的藏香、藏纸、雕刻均与吞弥桑布扎有着万千联系。2012年,中国工商总局向尼木县颁发了藏香源产地地理标识,尼木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藏文字博物馆。2014年12月,尼木藏文字主题博物馆被命名为拉萨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尼木县吞巴乡的村民依靠这里独特的水源、气候、资源、工具及独特的藏香制作工艺和配方生产出了闻名遐迩的“尼木藏香”。吞巴乡成为藏香生产专业乡,有数百人从事藏香生产。
藏香原理出自藏医的熏疗法, 配方来源于诸佛菩萨续宝典,具有医疗效用。藏香经过一千多年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十几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所以吞弥·桑布扎又被当地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为“富贵平安佛”。藏香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它的祭祀作用外,藏香一直就与西藏藏药中的“熏疗法”一脉相承。因为,在藏香里包含了大量名贵的植物药;如:藏红花、檀香、长松萝、安息香、冰片、干草等。它适合在各种场合使用,香味四溢,更对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据现存资料考证,尼木县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
尼木藏纸生产历史悠久,完全按照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来制作。它的制作原料是当地的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语叫“日加”,造纸时主要是使用它的根部,所以采摘时对环境有所影响,采后需要5—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长。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尼木县人民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大对制作藏尼纸技术的保护力度。
塔荣镇雪拉村藏纸制作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制作工艺特殊,在原材料中主要使用了尼木县本地一种叫日加的毒性很强的草,使藏纸的保存时间可长达上千年。尼木县将藏纸的制作手工艺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普松是著名的“雕刻之乡”。雕刻在尼木县普松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普松乡群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项古老技艺,作为在全区享有盛誉的传统技艺,雕刻艺人在长年累月的钻研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雕刻服务范围已从过去为旧西藏上层进行宗教活动服务,发展成为旅游产品,雕刻内容也从最初的体现宗教活动、人物礼仪、自然风光等扩展到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普松雕刻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不仅有单一的文字雕刻,还有图文并茂的图案;不仅应用于藏传佛教活动,还应用于印经幡,西藏很多山口悬挂的经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的,在拉萨市场,它们占有90%的份额。随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普松雕刻艺人队伍发展迅速,有106名雕刻师和494名相关从业者,占全乡人口的28.73%。
著名寺庙
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弘法时期。巴古比如宇那寺有1200年前莲花生修建的三个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寺有元代的佛塔。尼木的名胜古迹还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切嘎却德寺。切嘎却德寺系8世纪赤松德赞修建,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吞巴乡吞达村
距拉萨市138 公里, 距尼木县城塔荣镇14公里,紧邻申尼公路,是传统藏香生产地。吞达村位于美丽的吞达沟谷底部。吞达村最负盛名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水磨生产藏香,至今还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线分布。
吞巴景区
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设立为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拥有中国第一个藏文字博物馆和八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后作坊。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014年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15年中国第七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吞巴景区生产设计的藏香系列产品获得银奖。列入第三批337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吞弥·桑布扎故居
藏文文字创制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在尼木县吞巴乡。2003年,公元7 世纪创造藏文字的藏族学者吞弥·桑布扎的故居被发现,是吞巴乡村民自玛桑珠居住了30多年的农家院落里。约60平方米的古宅纯朴稳重。屋内四壁都绘有壁画,壁画保存完整, 颜色鲜艳。其中一幅描绘了吞弥·桑布扎向松赞干布敬献经书的情景,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藏式建筑,曾经有两层,后只存一层。
米珠通门林寺
位于塔荣镇尚日村,距离尼木县城主干公路2 公里,距离中尼公路10 公里。始建于1240年,创建人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达旺扎。米珠通门林寺是拉萨地区唯一一座苯教寺庙。1986年经尼木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寺庙占地947.9平方米,寺内有珍贵文物十余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画和一副藤制古盾牌。
日措卓娃塔
位于塔荣乡日措村的一小山脚下,传说是一块石头自地下自然长成。塔原有两座, 一天一位孕妇来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着歇息、了一会儿(想当时塔还未“长”成, 比较矮),结果那石塔竟被坐死, 停止生长, 只有另一座塔“长”了起来。后来又有了另一个传说, 说是不孕的妇女,只要绕塔转上几圈,即可怀胎,塔名遂扬。传说信不信由人, 不过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
塔址处原本无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资八万余元, 当地百姓又凑集钱款,并且投工投劳,建起了这座卓娃塔寺。
尼木铁索桥
15世纪上半叶,古代西藏著名的桥梁专家唐东杰布在垃萨河上架铁索桥,历经六年,才把拉萨河铁索桥造好。他站在拉萨铁索桥上向后藏方向射了两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艺人拣到送了回来,唐东杰布认为,这是在尼木修建铁索桥的吉兆。第二年,他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铁索桥携徒弟到了尼木。开始并不顺利,却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们,说他们是招摇撞骗,故意为难他们,让唐东杰布用诗词讲一段经典,唐东杰布毫不迟疑地用诗词吟咏一段经典经文,喇嘛听后对唐东杰布崇拜得五体投地。尼木的群众昕说要在尼木河上修桥,便积极捐钱捐物,派遣铁匠,唐东杰布还亲自帮着铁匠鼓起皮风箱,抡起大锤。铁匠们看到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热心,更加卖力地干活,很快就打成了4条40多尺的铁链,仅仅几个月,从塔荣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铁龙一般的索桥。
麻江穷母岗日峰
从草八井经尼木县的麻江到雅鲁藏布江大竹卡渡口,有一条古老的峡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经通过这里。在麻江一带,可以望见北方海拔7048 米的穷母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的最高峰。
安刚热水河
在距离尼木县塔荣镇大约10公里的安刚区,有一条几乎全部由温泉泉流汇集成的河流,人们称为“热水河”。河水温度一般在81.5℃, 误入其中非常危险,附近地温也在57℃左右。热水河流出几公里以外,水温仍在20℃以上。县内三个乡有地下温泉,卡如、林岗两个乡的温泉可以饮用,续迈乡的温泉可以洗温泉浴。温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吞弥·桑布扎,生活于松赞干布时期, 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松赞干布为尽快发明本民族的文字, 以促进吐蕃王朝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选派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印度取经学法,其中之一就是吞弥·桑布扎。因劳累饥渴,有三位大臣先后死于途中, 仅吞弥·桑布扎取经学成归来,并创制了藏文,被誉为“藏文之父”。
2018年7月11日,尼木县入选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
2021年7月,尼木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被表彰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