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2:08
屈原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相传屈原流放于汉北,他听说楚怀王欲到武关(今陕西商洛东)与秦王会盟,便在此岗拦住怀王“扣马谏王”,秦如虎狼,决不能去。怀王不纳,屈原在岗上捶胸顿足,仰天长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恐皇舆之败绩。”后怀王被俘,客死秦国。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将此岗称做“屈原岗”。岗上原有一座屈子庙,内塑屈原披头散发、面孔朝天的行吟图像。现仅存“屈原岗”三个大字的青石碑一方。岗上屈原岗小学后院内有屈原庙,创修时间已无从考证。庙宇为砖木结构瓦房,于清末民初重修,庙内墙壁和木梁上撰刻有大量楚国风格的壁画,屈原岗是全国唯一历史遗存下来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现已经成为西峡屈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明嘉靖南阳府志》:“内乡县有屈原冈——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注:今西峡县历史上隶属于内乡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乡县志》卷一详细记载:“屈原冈在(内乡)县北60里,昔楚怀王兴师伐秦,为秦兵所击,败北归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地。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淅时也。”
明代诗人李蓘诗词《屈原岗》:“灵修何到此,应问古迹难。试向高冈想,将无是屈原。”
王逸注《楚辞》:“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水经注》:“丹水又经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戎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明嘉靖南阳府志》:“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水之阳。”
根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即有屈原庙,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南阳人延笃“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是南阳犨(chōu)人,他的经历和屈原有点类似,人们把他的像画在了屈原庙里。这个记载说明南阳人有把家乡忠烈之士图形于屈原庙的习俗,这个记载似乎也暗示了屈原与南阳的关系。
除了《南阳府志》、《内乡县志》、《邓州市志》、《西峡县志》等地方志中对屈原活动的相关记载外,《南阳市地名志》、《西峡县地名志》也有不少因屈原活动命名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屈原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端午节祭祀屈原习俗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比比皆是。屈原岗是全国唯一历史遗存下来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现已经成为西峡屈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连内乡县,南接淅川县,西界陕西省商南县,北与卢氏县、栾川县、嵩县为邻。公元前三千年即有人类聚居,西周时,西部为鄀国地,中部名白羽,春秋后期改称析,为楚邑。秦汉置析县,县域延及今淅川县南部。从地理位置来看,西峡位于豫鄂通陕甘之通道,境内群山绵亘,峰峻谷深,县城旧名西峡口,处山口、水口要道口,“扼秦楚之咽喉“历为兵家所争夺。春秋战国时期,楚多次屯兵于此抗秦,周郝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取析及左右15城而去,主战场即西峡地域。楚国有迹可寻且脉落清晰的早期历史,应从古丹阳为中心的丹、淅二水交汇地区写起,这已为楚学界所公认。上世纪70年代末,淅川发掘了大量楚国贵族古墓,进一步论证了丹淅地区为楚人宗乡。从历史事件来看,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发生丹阳、蓝田之战,均以秦胜楚败而告终,秦、楚之争的商于据考证,在今淅川西南部,丹阳就在丹淅之会的淅川一带,丹阳是楚国先祖兴国之地,也是楚国祭祀的社坛所在。屈原岗与淅川相邻,又是古代从楚去秦必经之路,武关即在此处的西面陕西省内。
祠内存有自清代以来文人骚客纪念屈原留下的碑碣,“屈原岗“碑位于屈原岗小学南50米,屈原岗公路西侧,为清宣统三年所立。
现存楚国文物及楚风。现存及民间收藏楚国金币、铜壶、乐器等,楚舞楚巫术留下汉画像石及民间习俗,楚辞留下楚文化遗风,被称为“楚风汉韵“的地域文化。
屈原在西峡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可以初步认定,屈原岗是全国唯一的屈原“扣马谏王”地,整理屈原岗及相关传说,探索屈原流放汉水流域时的创作活动及政治活动,对深入挖掘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研究楚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邱铭勋
古中乡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东见。夫土脉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横亘,为秦楚往来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岗也”。夫屈原历今几千百年矣!当时仕楚为三闾大夫,陈谏怀王,不听其言,忧郁而去。其后,楚为秦击,败北而归,道经此岗,浩然长叹曰:“使用三闾大夫言,当无今 日!”此只片时愧悔耳,遑计后人之崇之,慕之,为之名岗哉!然士君子不得志于时,游历所及,或登高以抒啸,或临流以写怀,好事者每抚其遗迹,表章阐扬,一寄高山景仰之慕,况屈原之进谏王前,忠忱如揭者欤!又尝见天壤间通都大邑多藉贤豪以为之生色,往往一人一事,其名迹有数处,大都作传记者,遇庸流必略而不述,遇名流则争书以为已光;即偶而钓游之所,犹将附会之,以慕高躅,而托其遐想。如县南有富春山,相传为严子陵垂钓处;考诸浙东又有富春山,子陵钓台亦存焉。时更世易,皆恍惚渺茫,不可穷诘,然人犹乐道之不置。若是岗也,乃以尔时追忆亟呼屈原者,再而后之人,因重其人,遂名其地至 今。使登临此岗者,犹若耳有所闻而心有所感,肃然穆然,怡然旷然,直似与当年楚君追念之情形,神往而如通声骇。纵屈原之遗风余韵,俱已衰歇,不可仿佛,而独有此岗焉,以存其名。谓非片言中要,虽不见信于当时,犹足兴起于后世欤!然则世之怀才君子,思见用而屡遭摈斥者,其亦借此自慰焉!是为序。
大清宣统三年
作序人邱铭勋,清代内乡县(时西峡属内乡县)第113任知事。
屈原庙位于屈原岗上,有三座各三间的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是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西边那座正间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间(1878年)内乡知事高袖海题写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竖写:“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左右两侧镶刻有对联,上联为:“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空馀骚客赋”;下联为:“忠魂昭一代怅今 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横批为:“清忠一世”。西山墙上镶嵌有民国重修着屈原庙石碑,碑文记载:“此屈夫子祠也,据屈夫子祠肇建于关帝庙东边,渺焉,斗室不堪容膝,乡人士爰改建于兹,规模极欲其合法,栋宇力求其宏畅,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伟大忠魂于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进退周旋而无憾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屈原庙的墙壁上绘制有大量具有楚风格的壁画,屈原庙现存主要文物还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顶石、“八仙过海”洗舆用具、清朝“二龙戏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50余件。
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并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后历代修建。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学者研究,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无康”。根据历史事实,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教授从古地名演变与南阳地区保存上古语音的情况出发,认为内乡县(内乡与西峡原为一县)境内的“菊潭”可能就是屈氏始封之“句亶”。
专家普遍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