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

更新时间:2024-09-05 11:56

屠岸(1923年11月23日-2017年12月16日),本名蒋壁厚,曾用笔名李通由、赵任远、叔牟、社芳、花刹、张志镳、碧鸥等,江苏常州市人。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

人物经历

1931年至1942年,读小学、中学,之后曾就读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大学后期加入秘密的读书会,与朋友们合办油印诗刊《野火》,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

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开始写作并翻译外国诗歌。

1948年翻译出版了惠特曼诗选集《鼓声》。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市文艺处从事戏曲改革工作,后任华东《戏曲报》编辑,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诗歌工作在苏联》。

1956年至1962年任《戏剧报》常务编委兼编辑部主任,翻译出版了南斯拉夫剧作家努西奇的名剧《大臣夫人》。1963年以后任剧协研究室副主任。

1973年以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

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的专家特殊津贴。 1984年任中国出版代表团副团长率团访问英国。

1999年7月任中国作家协会诗人代表团团长访问台湾,参加“两岸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

2001年9月应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邀请访英讲学,在该校演讲《诗歌与诗歌翻译》。

2007年10月应西班牙政府外交部“亚洲之家”的邀请,赴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亚洲之家”讲演,题为“与西班牙朋友们谈中国诗歌”,时年84岁。

2001年《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2004年被中国译协列入文学艺术资深翻译家名单。 2011年11月12日,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

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作品

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诗爱者的自白――屠岸的散文和散文诗》《深秋有如初春――屠岸诗选》《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诗论·文论·剧论――屠岸文艺评论集》《夜灯红处课儿诗》等。

译著有惠特曼诗集《鼓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鲁克丽斯失贞记》(与屠笛合译)、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国》(与妻子方谷绣合译)、《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英美儿童诗精品选》三种、《英语诗歌精选读本》(英汉双语)、《迷人的春光――英国抒情诗选》(与卞之琳等合译)、《我听见亚美利加在歌唱---美国诗选》(与杨德豫等合译)、《济慈诗选》《英国诗选》。

编辑《田汉全集》(任副主编),选编有《外国诗歌经典100篇》(与章燕合编)。《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彩虹奖。

译诗生涯

从小时候起屠岸就从母亲那里得到中国古典诗文的滋养,母爱的温馨连同中国古典诗歌的瑰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初一时他就拿起笔来写出了第一首诗《北风》,母亲鼓励的目光送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而就读于大学英文系的表兄推荐的《牛津英国诗选》和《英诗金库》等激发了屠岸对英文诗的浓厚兴趣。在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学习期间,他课余研习语音学,与外国教师对话练习英语,看原版英文影片。在写诗的同时也尝试译诗。他的第一部诗歌译作惠特曼的《鼓声》出版于1948年,是在哥哥和未婚妻的资助下自费出版的。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选择他还有象征意义,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惠特曼支持北方的林肯,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屠岸以此来象征代表中国北方的延安、西柏坡将战胜代表南方的蒋介石的南京。

翻译出版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在1950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最好的戏剧在文学史上是并列的,屠岸非常喜欢它们的含义深刻,韵律优美,但担心它们与当时的革命气氛不协调。胡风先生的话解除了他的顾虑,胡风先生说:“文学作品是影响人的灵魂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不仅对今天的读者有用,对将来的读者也有用。”令屠岸感到欣慰的是“文革”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手抄本还在边疆的知识青年中流传。

从四十年代起屠岸就对济慈的诗情有独钟,不仅因为济慈用美来抗衡社会的丑恶,与屠岸的价值观相吻合,而且由于济慈只活了25岁,22岁得了肺结核,屠岸也在22岁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可怕的病,屠岸把济慈当作冥中知己,好像超越了时空在生命和诗情上相遇。几十年来济慈的诗与他的灵魂相互交融,困难时读莎士比亚和济慈的诗成为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文革”时在“五七”干校,他和妻子一起背诵济慈的《夜莺颂》《秋颂》驱逐心中的苦闷,所有的书被抄走了,但心中镌刻的诗文是抄不走的,这些作品还能背诵。厚积而薄发,1997年出版的屠岸译《济慈诗选》成为他译诗生涯的高峰,并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屠岸认为译诗与翻译其他门类相比对翻译者要求更高,不仅要将原作的形式传达过来,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的神韵。译诗应该是两个灵魂的拥抱,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一,实现两种语言的撞击与交融。要深入到原作的精神感觉中去,有人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只有写诗的人才能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情绪,感受其中细微的变化,只有理解创作情绪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精神。翻译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也绝不是被动的,对一个既是译者也是作者的人来说,翻译可以促进创作。由于译者必须进入原作的灵魂,翻译时的独特感受也会令创作时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屠岸先生看来翻译功莫大焉,翻译是整个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翻译,中国不可能知道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知道中国;没有翻译这世界就停滞不前,不可能进步和发展。

译诗凭悟性,写诗凭灵感。屠岸先生写诗与译诗齐头并进,依然没有停歇,他在床头放了纸笔,一有灵感就记录下来。他的第一个诗歌创作高潮是在1941年至1943年,第二个创作高潮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个创作高潮则是从九十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年至耄耋依然保持丰沛的诗情,诗篇充满激情又内蕴深邃,正如他出版的诗歌集的题目所道:深秋有如初春。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妻子方谷绣、女儿章燕都是英语翻译

名字由来

屠岸,原名蒋璧厚。他的父亲蒋骥曾留学日本,是一位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母亲叫屠时,1912年毕业于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是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在江苏、湖南、辽宁、北京等地的中学执教,写诗、作曲、绘画、弹琴样样都行,是一位杰出的才子。他学鲁迅用母亲的姓做笔名的姓,所以笔名为屠岸。

人物评价

屠岸一生追求光明,奉守良知,坚持真善美。他在诗歌创作、文学翻译、戏剧评论和编辑出版诸方面贡献突出,影响深远。(中国艺术报评)

后世纪念

2018年12月16日,外研社主办了题为“有种东西比星星更永久”的纪念活动,纪念屠岸先生逝世一周年。

2023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屠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