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15 18:55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立的,优秀校友有邓从豪、蒋民华、薛群基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种高级奖项。

学院概况

山东大学化学学科历史悠久,是学校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1912年山东大学设立应用化学科,1926年设立应用化学系,1930年设立化学系,1986年成立化学学院,1998年成立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1年成立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目前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 2017年,教育部公布山东大学化学学科为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0.31‰,Nature Index列全球21位。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化学专业下设泰山学堂化学取向班、化学强基班和邓从豪化学基地班三个特色班;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理学、工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全日制在读本科生730余人,研究生950余人,在站博士后60余人。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7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行政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70人。学院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8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青1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43人(次)。

学院拥有高层次研究平台,包括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聚集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化学)、高分子材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精品教学资源丰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和《分子模拟实验》等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

学院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250余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Adv. Mater. Nature Commun.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3年来累计到账经费3亿元,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余项。

悠久的办学历史、精英荟萃的师资条件,为学院积淀了优秀的办学传统。自学科创建以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知名的学者、专家、企业家。两院院士朱兆良、王文兴、计亮年、蒋民华、吴祖泽、钱逸泰、薛群基、江桂斌、马大为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理念,通过培养、聚集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学院成为“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的平台,我国化学与化工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23年11月,学校党委决定,青岛校区前沿交叉研究院化学学科部分与化学与化工学院融合发展,学院进入新发展阶段。

学院简介

化学学科是山东大学创建较早的学科之一。1999年化学学院与环境科学系合并,成立山东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2001年,根据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将东校区的化学、南校区的化工和西校区药学院部分老师,组建成目前的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经8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国化学化工基础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99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4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多人,7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1个“国家(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基地等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起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960人左右,研究生500余人。学院毕业生将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具有过硬的社会和国际竞争力,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的最优秀的本科生,将成为我国化学化工科研、教育、管理的中坚。2012年学院按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类招生本科生。

人才培养

学院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中心位置上来抓。自创建该学科以来,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专家、企业家。两院院士王文兴朱兆良吴祖泽钱逸泰蒋民华薛群基邓从豪计亮年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学院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创办新专业,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交叉学科专业的培育。

所获荣誉

学院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学院承担和参与“863”、“97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等近百项,年度实到科研经费均达600余万元。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的论文数近十年来始终排在全校前矛,占全校总数的30%以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全军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上百项。部分理论和应用成果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和经济效益。同时我们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日趋活跃,不断提高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水平。

学院现状

2001年底,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米的化学二楼将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标志着学院长期以来科研、教学用房捉襟见肘、凌乱分散的局面将得到较大改观,整个学院的建设必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以一个前所未有的姿态、标准和速度进行。

老化学楼是原山大新校最早、最好的建筑之一,多少代学子曾在这里完成学业,而后奔赴祖国各地,投身文化、经济建设。对母校的眷眷深情,使得许多校友对老化学楼神萦梦牵。但由于历经风雨,现今的老化学楼已是满目沧桑。学院决定,在化学二楼启用的同时将申请立项对老化学楼进行全面的整修,将其改建为实验中心,使其面貌一新、重焕青春。

在本科实验教学方面,学院成立了“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化学、中级仪器、综合化学、化工原理等实验室,初步建立起从基础到综合再到创新的一整套实验教学体系。学院确立了中心建设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完善了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中心的建设。截止至2000年底的四年中,中心先后从教育部、学校职能部门获得425万建设经费,对实验环境进行了改建,添置、更新了大量实验教学设备,使学院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在今后的三年,中心将每年从学校获得数百万元经费支持,学院将按国内一流标准,对实验中心进行彻底的升级换代,力争早日达到本科评优标准,并争取在3~5年内使实验中心在山东大学率先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学院还加强了对学院图书馆和图书资料的建设力度。目前,院图书馆共有中英文藏书6万余册,期刊300余种,已初步建成省内收藏面最广、资料最系统完整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图书馆。

发展前景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为主导的工作思路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开拓的精神、扎实的工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学校创建国内外知名大学作出贡献。

学院名人

邓从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原山东大学校长。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钱逸泰

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 1982-1985,1989-1990,1992-1993年分别在美国布朗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获得 2001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发表文章 239 篇, 其中在《 CI 》、《 PhyRev 》、《 Appl Phy Lett 》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 140 篇, 被国际重要杂志引用 500 余次。

王文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化学专家。 1924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萧县。1952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二年,前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先后组织领导完成国家重大、“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 1 项、二等 3 项、三等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 3 项等。发表论文 110 多篇,编著 8 部。

蒋民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材料学家。1935年8月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曾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现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美国《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编,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Fellow)。曾获 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吴祖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 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镇海。1957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 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16项。1995年获光华科学基金奖一等奖。

薛群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专家, 1942 年 11 月 28 日生于山东省沂南县。 1965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空间科学学会、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 ACS 、 STLE 会员,先后参加或主持 30 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三等奖及省部级奖励 24 项,发表研究论文 37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授权专利 19 件。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甘肃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出博士 45 名、硕士 9 名。 1994 年应邀在著名的(美国)高尔登会议上作 “ 陶瓷材料摩擦化学 ” 大会报告。 2001 年 8 月,作为国防科技专家受到江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2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朱兆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 .男,1932年8月21日生。浙江奉化人, 193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 , 194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主委,中国土壤学会

计亮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鄞县人,生于 1934 年 4 月 20 日,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75 年 9 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化学院院长、生物无机化学室主任。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现任无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广东省科协常委,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化学院院长、研究室主任。完成国家基金和省部级基金 16项,他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 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主编著作 3 部,发明专利 4 项,发表主要论文 318 篇,论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计教授主讲过无机化学等十门课程 ; 1992 年出版《生物无机化学导论》一书,获 1995 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再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 1997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2 年至今计教授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 15 次, 2001 年国家科协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