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更新时间:2023-10-26 17:57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本土的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创办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山水项目分布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澜沧江流域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希望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实现生态公平,即自然与人、传统与现代文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决策间的平衡。

简介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民政注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本土的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创办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山水项目分布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澜沧江流域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希望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实现生态公平,即自然与人、传统与现代文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决策间的平衡。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来自《论语》。在现代语境中,“山水”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观、野生动植物及乡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护所有的生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作为催化剂、协调者和支持者,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和主流化,并促进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里的积极作用。

愿景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机。生态系统已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不断加速的经济增长和大众消费。人类满怀热情地营造着现代生活,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和财富的积累同步增长。我们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虑之中。依赖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使人类淡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希望重建“生态公平”,这就是在现代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运用新的经济、技术、市场机制与善治,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当地百姓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人并从中受益,主动应对以气候变化等环境和发展的危机。

相信,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中国和世界,必须建立在生态公平的基础之上——这正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愿景所在。

主要负责人

吕植: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

史湘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

赵翔: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

理事会成员

郑易生先生: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环境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孙姗女士:副理事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之一,曾创办北大第一个自然环保社团“绿色生命协会”。

吕植女士:理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

徐晋涛先生:理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卢映华女士:理事,山水伙伴公司股东兼发起人。

杨锐先生: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联合创始人、系主任、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陈海英女士:监事长,香港溢达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杨敏德女士:荣誉理事长,国际纺织及成衣制造商溢达集团的董事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

许智宏先生:高级顾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山水缘起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我那时刚满20岁,跟随北京大学潘文石老师在陕西秦岭深山中进行野外大熊猫的科学研究。一次,一只怀孕的毛冠鹿误闯到村里,我眼看着村民们兴奋地追赶着,直到母鹿体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当我踌躇着是否上前劝阻时,淳朴的村民由衷地对我说:你真有福气,一来就有肉吃!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保护自然,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若无法让百姓受益,保护是缺乏说服力的。

然而“如何做”却是一个难题,需要有乐观的精神、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试图寻找协调自然保护与当地发展的途径。从启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到鼓励白马社区参与保护,从西藏羌塘草原的徒步考察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体会传统“神山”文化,我看到单一的工作方法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时的苍白,也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对基于科学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启发。2002年,我加入保护国际(CI),作为保护国际在中国的代表,我和我的团队深入实践如何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让自然保护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成为社会主流。我们发掘根植于民间的思想和行动,并促进民间保护力量的科学性和治理能力;我们引入森林碳汇和水源保护基金等全球化的市场机制投资自然保护,与政府合作授权乡村社区,使之成为保护的主体。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让我们逐渐树立信心:一种生态公平的发展模式是可能的!

2007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个中国本土民间保护组织,在北京成立。“山水”的志向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本土自然保护组织,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融合政府、市场、传统文化和当地社区以及国内国际的资源,在基层实践生态公平,在生态价值最高的中国西南和青藏高原示范一个个“生态特区”,以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人与自然持续共存的希望。

多年的积累使我们有可能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的重要生态区域中数十个乡村和保护区,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开展生态特区的试验。在当地,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乡村社区、保护区、政府、研究人员、草根组织,同时我们也和政府部门、学术、文化和商业机构、NGO等开展跨领域的合作,为这些生态特区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保护行动

一、社区保护

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山水认为,生产生活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在地社区是保护最重要的力量。在自然保护复杂的表征背后,是解决野生动物和人类尤其是原住民共存的问题。过去十多年的时间,山水在三江源、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通过与社区的传统治理结合,从监测巡护、社区发展、资源管理等内容出发,尝试在市场、政策、气候变化、现代化的影响下,不断的探索一个社区单元的可持续保护模式。最终提炼保护经验与知识,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一)雪豹与草原保护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补给地,更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大量特有物种和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该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雪豹连片栖息地,也是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型食肉动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我们以当地传统生态文化为土壤,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起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保护工作,一方面通过与北京大学和当地社区合作,建立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开展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一方面与村社单元合作,针对人兽冲突、草场退化、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开展保护实践,总结具体的保护案例。同时,借助技术培训、科学志愿者活动、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自然观察节等方式,结合国家公园试点,进行与保护兼容的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保护实践的尝试。此外,还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二)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大熊猫是全球的旗舰物种,是中国的国宝与特有的动物“活化石”。截至2013年底,全球野生大熊猫共1864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已经严重破碎化,其中40多个种群个体数量较少,仍然具有局部灭绝的风险。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从2007年起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保护工作,包括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监测巡护,探索生态友好、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方案。此外,我们也与当地政府及保护区合作,针对保护政策和项目地管理办法提供优化建议,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开展体制机制研究和探索。同时,开始关注雪豹、云豹、金猫等大中型食肉动物的生存境况,并推动栖息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森林保护与恢复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云南省拥有30种生态系统、114种森林类型,以及大量珍稀、特有的动植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破碎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在过去近60年的时间里严重威胁着云南的生态环境和濒危动植物的生存。自2017年,山水在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围绕火烧迹地恢复、科研监测、自然教育与社区发展四大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基于云南保护空缺,我们在孟连腊福和德钦那仁开展了以社区为主体的物种调查和保护行动。意在推动社区保护地的建立、公众参与的保护调查,以及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气候变化、跨境保护等议题的调研和行动。

二、公民科学

在推动自然观察和公民科学的理念传播与行动的过程中,山水逐渐意识到恢复“近人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并在一些试点项目中积累了经验。2018年,山水成立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团队,业务方向为城市、郊区、厂矿、大型基础建设周边地区等受人类干扰强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探索在上述区域恢复植被、野生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功能的新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恢复过程。

三、自然观察数据库

目前,山水已建立全国物种分布数据库,收集到1985个物种的近38万条分布记录,制作315个物种的栖息地模拟图;以及全国自然保护地数据库,包含48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公园,和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位置和边界。“自然观察”网站和手机应用为公众提供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展示和参与信息贡献的工具。

同时,建立玉树州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将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和红外相机社区监测的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与互联网技术企业建立公益合作,共同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云端智慧照片库和红外相机社区监测管理终端。

四、环评预警

近年,山水与环境保护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将自然观察数据库的物种分布和保护地数据与环评过程中的开发建设项目位置进行叠加,尝试识别和预警建设项目以及规划可能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风险。山水与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共同开发了在线环评叠加数据库,将410个国家级保护区和160余万条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上传和可视化,并初步实现了按照保护区进行有潜在风险的建设项目的识别。通过数据库识别出了三个侵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分别对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许可手续进行了收集和深度分析,并于2020年开展实地调研。

机构运营

截至目前,山水共有员工24人,其中硕士、博士13人;长期顾问21人,其中机构管理1人,研修生7人,项目支持11人,综合支持2人。

获得“2018至2022年海淀区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获得“北京市社会组织内控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联系方式

北京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

西宁办公室: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川南路49号世纪丽都2号楼6单元6212

成都办公室: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金域蓝湾3栋1404

昆明办公室: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嘉城大厦二单元6-J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