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碑

更新时间:2023-09-02 11:25

《山花碑》,全称《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原直立镶嵌于大理喜洲庆洞庄圣源寺观音殿壁柱间,现存大理古城博物馆碑林。碑质为大理石,碑文四周有图案饰纹,碑高120厘米,宽55厘米,厚18厘米。碑文14行,竖写,正楷,阴文,正文20节,80句,520字。碑阴刻有《圣元西山碑记》。碑记称:此碑立于明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为明代大理著名白族文学家杨黼先生所撰。

名字由来

古碑上刻写的是,用白族传统诗歌排列行式,写成的“三七—五”诗10首。这是白族诗歌独特的形式一一每首八句,分两节,每节的前三句为七个字,后一句为五个字。这种民族传统的排列法,在白族群众中叫“山花体”,这块碑也就因此而得名,叫“山花碑”。

碑石上刻写的字,全是可认的汉字,但是,按照汉字的读音朗读简直莫名其妙,不知道说些什么,因此,有人把它叫作“白文碑”。其实,这是用汉字记下白族语言,只有用白族语言,加以翻译,才能知道碑文的内容。

碑文汉字白读,用的白族独特的诗歌排列形式,歌颂苍山洱海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诗句铿锵有韵,掷地有声,读着诗,大理神奇的“风、花、雪、月”,传神的苍山云海,洱海荡.漾的千倾碧波,都一一呈现在眼前。但如果翻译成汉话,意思虽然也很明自,但已经失去了自语自然的韵味,不可复得。

白族,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吸收汉文化又比较早,大部份白族中上层知识分子,对汉文化都有较高的造诣。一个民族文字的出现,没有本民族知识分子,从劳动人民中汲取,升华、规范,是不可能形成文字的。因此,白族虽有悠久的历史,有发达的文化,因与汉文化融为了一体,没有单独自己民族的文字。 “山花体”, “三七一五”诗的形式,已经源远流长,长期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大本曲”弹唱,全都是汉字白读,“山花体”就是源于“大本曲”的体例之一。

作者简介

碑文的作者,刻写在碑末的诗句中,名叫杨黼,生于明代,大理下阳溪人,个人生平大理志书都有记载,幼时读书万卷,但一直生活在民间,有不少著述, “山花碑”是他用本民族传统的诗歌形式,所写成的歌颂家乡苍山洱海风光的山水诗之一。和“山花碑”一样的碑刻,在大理还有“段信苴摩岩碑”、“杨寿碑”,这些碑刻,对研究大理白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