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27 03:39
2002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2002]215号)批准,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立,由山西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隶属于山西大学的二级学院,相对独立运行。学院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着力为农业发展和环境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招生被纳入山西大学招生计划,学院的统计、学籍、教学、后勤等均由山西大学按照学校院系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共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专业,十二个研究方向。
2003年2月26日,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太原正式成立。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范堆相出席了学院的揭牌仪式并讲话。
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依托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是集遗传育种、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与良好的科研条件。现有职工12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1.2%,其中: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22人。拥有试验地550余亩,办公实验楼8000余平方米,大型仪器18台(件),图书资料、科技档案6000余册(卷)。建所以来,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50余项;省级项目100余项。选育并通过审(认)定的各种作物新品种170余个,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个。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该学位点教师梯队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共有硕士研究生生指导教师27名,其中博导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8名。
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营养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依托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其他相关专业研究所。目前有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13人,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际合作、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产业体系及省市各类项目60余项。实验室拥有价值约1500万元的实验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元素分析仪、三通道流动比色仪、自动定氮仪、高速离心机、微波消解仪、TOC、TDR等,同时拥有现代化的玻璃温室、日光温室和网室以及100亩试验基地,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在全省建有七个试验示范基地。能够开展植物营养、土壤学、环境质量施肥技术及水土保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植物营养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共有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名。
1、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针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高粱、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共设立四个研究方向:
1.1植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是农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开发的核心内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包括:⑴ 农作物育种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⑵ 培育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多抗、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⑶ 生物技术育种及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开发。
1.2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及其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体现在:⑴ 抗旱、抗病等优异种质的创新及利用;⑵ 属间杂交新技术的创建及多属杂种的创育;⑶ 种间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
1.3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主要包括:⑴ 雄性不育新种质的发掘和转育;⑵ 大田传粉难题的攻克和高效制种技术研究;⑶ 以市场为导向,开拓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领域。
1.4作物分子育种(生物技术与育种)
现代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在我国正在成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方向的研究特色:(1)重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展研究与应用;(2)在植物相关功能基因的QTL定位、转基因技术等的研究。
2、植物营养学专业
2.1、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产施肥理论基础与实践,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植物营养与农产品安全,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植物营养生理,养分资源管理、养分资源利用等。
2.2、施肥与环境质量
本方向主要研究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的理论基础及调控措施,施肥对土壤及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施肥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施肥模式及土壤碳、氮循环与土壤环境质量调控。
2.3、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提升中低产田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及其调控理论与措施;土壤改良的原理、理论与技术;旱作节水;旱薄地土壤培肥;土壤资源与土壤环境保护;矿区土壤快速培肥理论及技术等。
2.4、污染土壤修复
本方向主要研究土壤重金属的行为及毒性,钝化和阻断土壤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积累的理论基础及调控技术,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快速测定技术建立;连作障碍引起的土壤退化机理、修复理论基础及实践等。
3.1、矿区复垦土壤侵蚀与生态恢复
研究我省不同自然条件下矿区开采和复垦中水土流失治理、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不同矿区复垦模式土壤碳、氮循环;退化土壤的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
3.2、土壤生产力恢复与荒漠化防治
研究水土资源管理和农林牧措施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区域土壤水肥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规律的研究、开展土壤生产力降低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开展农林牧措施防治土地“三化”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3.3、农田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及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调控机理,进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优化水土资源配置达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4、“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水土保持研究的应用,定量化研究和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过程,实现区域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