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1:47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永和县西,黄河沿线,陕西与山西省交界处,北起英雄湾,南至仙人湾,全长约50千米,东西宽约2-13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2′00″-110°38′00″,北纬36°34′44″-36°54′00″。面积21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保护面积152.64平方千米。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和县西,黄河沿线,陕西与山西省交界处,北起英雄湾,南至仙人湾,全长约50千米,东西宽约2-13千米。总面积21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保护面积152.64平方千米。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境内。公园东距县城20千米,东南距临汾市180千米,东北距太原280千米,西距陕西省延安市160千米,经永和关过延永大桥距陕西省延川县30千米。
地质公园地处黄河沿岸,此处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极其复杂。阁底乡多为残垣沟壑区,打石腰乡、南庄乡及黄河沿岸地区为梁峁沟壑区。公园内海拔最高点为打石腰乡东山脊黑龙神圪塔,海拔高度1321米,最低点为千只沟河入黄河口,海拔高度511.9米,相对高差810米。
公园地势东高西低,黄河水自北向南奔流而过,千只沟河(芝河、桑壁河)、峪里河及其支流向西流入黄河。
公园地处黄河沿岸,日照充分,年降雨量稀少,土壤含沙量大,特别适合枣树生长。气温季节差、昼夜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9.4℃,一月份最冷,极端最低-22.6℃(1984年12月24日),极端最高为37.3℃(1987年7月31日)。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474.9小时,日照率56.7%,太阳年均辐射总量为4卡/cm2。
园区内无霜期,因地势而异,年平均为175天左右;初霜出现于10月上旬到10月下旬,晚霜期在翌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年平均降水量为524.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618.9毫米,蒸发量约为平均降水量的3倍。
园区内冬季多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大风速16米/秒。一日内风速变化明显,一般20时以后风速渐弱,次日6时后随温度增高风速逐渐增大,13时-16时风速最大,风力冬春较强,夏秋较弱,全年平均出现6级以上大风日数为23天,8级以上大风每年出现1次。云量随季节变化,春冬少云,为高中云族;夏秋云量偏多,为低中云族,年晴天数平均为101天,阴雨天数为98天。
园区地表水主要为降雨经流和泉水两部分。
园区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位于园区西部,为山西省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县界河,流经园区长度为68千米,境内落差为52.7米,流域面积为1185.7平方千米。园区内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有35条,芝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全长62千米,流域面积97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80.5%,平均清水流量0.25立方米/秒,年清水流量788.4万立方米;桑壁河发源于茶布山东侧辛庄村后,于交口乡汇入芝河后流入黄河,全长28千米,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
园区内的泉水主要有东征泉和西后峪泉。东征泉位于阁底乡东征村西沟底,流量1.0升/秒;西后峪泉位于阁底乡西后峪村,流量1.61升/秒。
园区内较发育的含水层为砂岩裂隙含水层,另有少量局部发育的第四纪冲积砂砾层孔隙含水层,三是黄土残垣沟壑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位雨季上升,旱季下降,其补给全靠大气降水。
园区内土壤为灰褐土类,其中灰褐土性土包括6个土属、22个土种,分布在丘陵地区;灰褐土包括3个土属、4个土种,分布在平地、沟川高平阶地,其中含有丰富的养分。
在距今黄河水面150米的高程上,在三叠系基岩平台面上,发现了隐藏于黄土丘陵中黄河的三级阶地。在壶口、柳林的军渡黄河三级介地的砾石层上,有典型的灰红色亚粘土钙结核覆盖,由此可判断,这同一高度(与河水面)的三级阶地,形成于距今74万年到12万年之间。只不过那里的三级阶地分布在黄河基岩河谷平台上,所以地貌特征明显。而永和的三级阶地,沿河谷两岸都被后来黄河河水所冲蚀,只在基岩平台的深处,才能找到阶地砾石堆积。
依据黄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位置,及这一高程基岩平台向黄土区的延伸判断,黄河东岸永和关境内,此期黄河河谷宽度在3-4千米左右,加上河西陕西境内同等宽度。得到几十万年前永和段黄河河道宽度为6-8千米。
永和段黄河谷底比河水面高出200-250米,海拔800-850米,亦形成平直的岩平台.其上到海拔高程1000米才出现基岩山体。由1000米高程基岩可圈出河东的早期黄河河谷宽度为8-10千米。则得出当时黄河谷为12-20千米。
复原74-12万年前永和段黄河河道面貌:在宽度达12-20千米,相对高差150-200米的丘陵岭河谷中,蜿蜒曲折地流淌着宽6-8千米的黄河,这是一条以堆积作用为主的老年期河流。
如今的黄河蛇曲外形,在几十万年前已具雏形,只不过后来两次地壳抬升,黄河河道在原来曲度较大的弯道上,曲度进一步发展而呈典型的蛇曲,并深深地切入当年黄河谷底基岩中。第一次抬升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地壳抬升幅度为100米,在距今黄河水面40-50米高程发育了二级阶地.根据这级阶地底部的砾石层分布点,推算了该时黄河河道宽约1-1.2千米,两侧谷坡高100米,即黄河在那时已成狭窄的峡谷,今日的蛇曲是在12万年前定型的。
永和段黄河蛇曲最后定型,发生在距今一万两千年的全新世。形成黄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面8-10米,亦有底砾岩分布。此时河道宽度在300-500米之间。
与河流凹岸的侵蚀作用对应,河流的凸岸总发生堆积作用。所以永和蛇曲每个拐弯处,凹岸为继承型的陡岸,而凸岸总成新月形外突的堆积阶地。最终以高出河面5——8米形成黄河蛇曲。
水蚀浮雕
永和关前沿公路,有一段长500-600米的崖壁,上面布满了莫名其妙的图象,过去人们曾称之为魔壁或魔崖,给人以神秘的色彩。其实是由于河水对岸石的侵蚀和溶解,将岩石中可溶物质溶走,从而使岩石分解、崩塌、剥落。在岩石表面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图象来。图象按其展布,可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横向的图象如长廊、浮云、海浪、鱼、龙等,纵向的图象如立柱、宝塔、仕女、力士等。还有一种是园形图象,小的如蜂巢,大的如园窗,稀流不均地分布在岩壁上,这是因为溶蚀作用从点开始扩展,受岩石中隐性球状构造影响而造成。以上图象统称水蚀浮雕。
水蚀浮雕还发育在高出河面几十米、几百米山崖上,尤其高150-200米黄河三级阶地附近常见大小石龛,在罗岔村中,形成多孔的山洞,洞中有柱有门,有窗有廊,分成3个洞室彼此相通。更值得欣赏的是洞壁由深浅不同草绿密集横纹组成。这类岩石地质上称水平韵律层,如能开采下来打磨后,一定能成为高贵又文雅的饰面石板。
“石球”之乡
“石球”是一种球状岩石,1968年首次见于墨西哥热带雨林中,那是由石英岩构成的直径达2米的大型球体。原以为当地古代土著民族人工建造。后来在山崖岩石中,见到未脱落的球体,才知那是天然形成。从地质学角度,无论沉积成因,构造成因,风化成因,都无法合理解释。
永和县全境几乎全为三叠系地层分布。在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内发现了各种成因的石球,包括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球,成不规则形状;沉积盆内,同生砾石构成的石球,呈扁球体;早期成岩过程收缩形成的石球,呈不规则球状;沉积结核形成的石球,呈圪塔状、姜状、饼状;以及成因不明形成的石球,呈半球状凸出,全风化后成整体脱落,基岩中留下半球形凹痕。以上形状各异的石球在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内分布非常广泛,固该处又被称为“石球”之乡。
公园所在的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保存了从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第四纪及黄河形成等的地质演化记录,其地层中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及所保存的化石,展现了鄂尔多斯地块的古河湖相环境及古地理演化特点,由于地形切割剧烈,区内具有很好的观赏剖面,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另外,此处也是研究新构造运动和沟谷溯源侵蚀及沙土流失的理想场所。
截止2013年,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植物资源情况如下图:
[表格资料来源于:]
截止2013年,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动物资源情况如下图:
[表格资料来源于:]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五个地质遗迹景观区,主要包括英雄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永和关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郭家湾黄土高原生态旅游区、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和仙人湾蛇曲地貌旅游区。
[表格资料来自于:]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3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2007年12月21日被国土资源部地环司批准同意纳入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范畴,2011年11月,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并进入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从太原乘汽车前往永和县280千米,永和县距地质公园20千米。
从北京、太原、郑州等地可乘火车至临汾,从临汾乘汽车至永和180千米。
从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可乘火车至延安,从延安乘汽车经延川到永和。
珍珠米
永和县阁底乡的特产小米被称为珍珠米,这种小米熬出的粥有三大特点:黄、粘、香。1936年5月2日,毛主席住宿在上退干村,早上炊事员给主席端来早餐,主食是馒头和小米粥,主席吃着馒头,喝着小米粥,觉得此粥又香又甜,味道很美。于是细细端祥,发现该米黄中透亮,晶莹润滑,于是脱口而出:真像黄珍珠啊。此后,这种米便被称为“珍珠米”。
五星枣
永和盛产红枣,而且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枣枣脐呈五角星状。据当地枣农讲,过去永和并没有这种枣,自从毛主席率红军东征后这里才出现了这种枣。于是便有了“自从主席东征后,永和有了五星枣”的民谣。
2022年9月27日,被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授予“山西最美地质遗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