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6 13:46
崇礼门(韩文:숭례문),俗称南大门(韩文:남대문),是李氏朝鲜时期京畿道汉城府(今首尔)四度城门之中规模最大的城门,始建于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1962年12月确定为韩国“一号国宝”,被誉为韩国的“国门“。
崇礼门,位于韩国首尔特别市中区南大门路4街9号的崇礼门是韩国第一号国宝,俗称“南大门”,是首尔乃至韩国的一个主要地标。崇礼门是早年汉城四座城门之中规模最大的城门,其上的城楼是首尔留存历史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崇礼门以平滑的巨石堆砌而成的石阶中央有一个拱形的入口,石阶上有柱子和屋顶,分上下两层。东西两边也有可以互通的门。台上两边有绿草坪,标志着已不复存在的城墙的痕迹。
2008年2月10日晚8点50分左右,崇礼门发生火灾,大火起于崇礼门木结构城楼。消防队起初认为是照明装置漏电引起的火灾,但后来发现2层木质楼阁周围并无电线之类的装置,所以怀疑是人为纵火所至,大火持续燃烧5个小时,2月11日凌晨2点,崇礼门一层和二层的楼阁倒塌,化为灰烬。
韩国负责调查崇礼门纵火案的联合搜查本部2008年2月12日表示,2008年2月11日晚在江华岛逮捕了犯罪嫌疑犯蔡某,70岁的蔡某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蔡某曾有纵火前科,他因土地赔偿问题,于2006年4月在昌庆宫蓄意纵火,造成了400万韩元的财产损失,因此违反《文化财产保护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警方根据这一线索,将蔡某列为重大作案嫌疑,警方还在蔡某住处发现了梯子、燃料等作案工具。
警方从蔡某手中搜查到的信件和他的供述表明,蔡某认为其拥有的土地被开发,但没有从施工方得到充分补偿,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数次,均没有得到满意结果。因而对社会产生不满心理,进而决定在崇礼门纵火报复。蔡某还供认,为了实施此次犯罪行为,曾于2007年7月和11月先后两次到崇礼门踩点,事先掌握了崇礼门的建筑构造和警卫部署情况,并预先准备了梯子和稀释剂等犯罪工具。
事件背后
崇礼门位于首尔市中心,距离市政府大楼不到500米,下部为石质城门基座,上部为两层木结构城楼,于1962年被韩国政府指定为“一号国宝”。来自韩国的信息显示,在崇礼门事件中,应该担负起责任的包括多方职能部门。
据悉,此次事件涉及的文物管理部门出于美观和预算的考虑,没有在崇礼门内部安装自动喷淋设备和火灾报警器等设施,仅有的消防器材只有8个灭火器。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礼门的安保工作并没有交由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承担,而是由一家安保公司义务负责,管理上的疏漏使纵火成为可能。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的第一反应并不迟缓,数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30多辆消防车和128名消防员,却未能抓住最好的灭火时机,因为在如何灭火的问题上,消防部门与文物部门竟协商交涉了近50分钟。另外,消防部门使用的文化遗产灭火指导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对木制古建筑的灭火施救方法、喷水方式、喷水位置、余火处理等关键问题做出详尽的说明和指导,致使消防队员在长达5个小时的灭火过程中,对着火的木结构城楼“束手无策”,向屋顶瓦片浇水降温的消极措施无异于“隔靴搔痒”,600年的崇礼门最后竟在众目睽睽下轰然倒塌。
罗哲文先生对这次事件的发生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崇礼门虽然与故宫等古建筑一样,都属于木结构体系,但是在崇礼门内部没有陈列更多的文物摆件,所以完全可以安装并借助于自动喷淋设备来灭火。如果先期对于这些设备有过考虑,在事发之时或许可以挽回一些损失。
担任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先生已86岁高龄,他是我国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制订人,至今仍然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城风貌奔走呼号。他说,国家的责任就得由国家来干,在文物保护方面,应该是坚决反对商业化的。那么,崇礼门的安保问题就绝不能交由商业公司,这是一个大的疏漏。文物的保护、安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
与其它门不同,崇礼门的匾额是竖着写了“崇礼门”三个字。太祖(1335-1408)李成桂修建都城时由于从风水上看首尔的安山即冠岳山看去火气过盛,认为可以延及都城甚至是景福宫,引起火灾。而崇礼门的礼字在阴阳五行中属火,将它与崇字竖列,则形似火苗呼呼燃烧,当时认为这样就可以火克冠岳山之火,故将匾额竖写。崇礼门匾额的题字既庄重又淡雅,既有力又优美。这是太宗(1367-1422)的长子让宁大君(1394-1462)所书,十分有名。崇礼门位于道路中央,游客无法近看,但在汽车、路边看它却很容易。特别是晚上城门下的水银灯将南大门照得通亮,这时更可领略其美丽。
太祖7年(1398)第一次建立以后,世宗30年(1448)大面积翻修了崇礼门。以后,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发生的时候,南大门都未受损失,1962年据文化财产保护法以崇礼门作为第1号国宝。建筑的平面是上、下层都正面5间、侧面2间、建筑内部的下楼地面是虹霓的上面中央间造成泉井地板以外,别的间造成土地板,上楼造成木地板。有关写匾额的人存在几个见解,但据《芝峰类说》上记录让宁大君写的。别门的匾额横写着,崇礼门纵写着的理由是‘崇礼’的两个字意味着火花,为了压制庆福宫对面的冠岳山之火气。南大门在诸多城门中规模最大,典型的多包样式的建物,使用坚实的木造建筑物手法,是韩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物之一。
首度落成于1398年朝鲜时代,1448年进行大型改建,1908年,日本统治时期的殖民地政府把城墙拆除以“改善交通”,只余下城门。韩战期间,南大门遭受战火破坏,1962年再进行修复工程。2005年5月,崇礼门周围建造了广场。2006年3月3日,崇礼门中央道路向市民开放
韩国政府2008年5月20日正式宣布,被毁的崇礼门将于2013年1月在旧址上恢复原貌。韩国文化遗产厅在崇礼门火灾现场公布了《崇礼门复原基本计划》。
2008年5月20日也是崇礼门被纵火烧毁第100天的日子。韩国政府特别选在这个日子公布了有关重建崇礼门的详细计划。这个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就设在崇礼门遗址上。
韩国文化遗产厅表示,2008年5月底将完成整理现场和准备工作,在2009年12月之前完成调查、发掘、考证、设计工作,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展复原工程。
1961年,崇礼门曾有过一次重建。当时有关崇礼门的各种相片和设计图纸如今都保存完好,修复崇礼门门楼本身并不会有太大困难。不过专家指出,由于被烧毁的崇礼门须全面改建,因此在筹集用于改建崇礼门的大量松木的问题上会遇到一定困难。
据悉,重修崇礼门预计花费达250亿韩元,约合2390万美元。韩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金东炫表示,崇礼门是韩国民众的精神寄托,不管花多大的代价,韩国政府一定会恢复它的原貌。
韩国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10人的专家小组,专门负责崇礼门的重建工作。
一位高级官员说:“崇礼门烧得只剩下四根大柱子,它们肯定会在重建中被用到。不过,大火焚毁了95%的瓦片,我想我们起码得准备25000块同样古典风格的瓦片。”
韩国政府在重建崇礼门时,将安装现代化的红外线探测仪、烟雾探测仪和自动喷水装置。同时,整个重建过程也将对公众开放。
这次崇礼门的重建工作,将不仅仅局限在恢复火灾前的原貌,而是要力争恢复到1447年修建之初的样子。不过由于崇礼门的外墙已经在1907年被日本殖民者破坏,因此韩国文化遗产厅只能借助档案中的原始照片和相关数据来恢复崇礼门的原貌。
为警示后人,韩国政府还将在新崇礼门的旁边修建一座重建纪念馆。
修复工作秉承忠于原建筑、使用古技法、尽量使用旧有原料等原则,力求恢复火灾前的原貌。2010年2月,崇礼门复原工程开工。工程按照拆解门楼构件、实测并判断能否继续使用、复原城墙、修建木造门楼、铺瓦、彩绘、悬挂匾额的顺序进行,计划于2012年12月完工。
崇礼门复原的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盖瓦和铁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制作,修整木材和石料使用的也不是现代电动工具,而是传统工具。斧头和纵剖锯代替了电锯,平整木料使用的是刨子和锛子。为此,还在现场建造了一个铁匠铺。文物局委托浦项制铁公司按照朝鲜王朝时期的铁成分制作铁块,然后在崇礼门铁匠铺中打造铁件和工具。
崇礼门复原工程云集了多个领域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他们是第七十四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大木匠申鹰秀(七十岁)、第四十八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丹青匠洪昌源(五十七岁)、第一百二十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石匠李在珣(石雕领域,五十六岁)和李义祥(石造建筑领域,七十岁)、第一百二十一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铺瓦匠李根馥(六十二岁)、第九十一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制瓦匠韩亨俊(八十三岁)等。
据介绍,若利用现代装备和机器,只需一至两年的时间就可完成修复,但因坚持采用传统方式,花费了较长时间。例如,在城廓复原方面所用的石头,不采用电火花线切割等现代技术,而采用由石匠打磨的传统方式。石头劈开后,用锤子和凿子予以打磨。就连修复人员工作时穿的服装,也要求必须是传统服饰。
时隔五年之后,2013年5月4号举行修复竣工庆典,庆典从韩国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开始,参与庆典的人包括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内的数万名韩国市民,正式宣告崇礼门的重新开放。该重建计划是韩国至今耗时最长也是最昂贵的重建计划,工程总耗资27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超过3万5千名韩国专家学者参与。崇礼门的复原工程得到了韩国民众的支持,韩国民众捐赠了工程必须的松木木材,此外来自韩国国内外共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2万元的捐款提供了复原工程必须的材料采购支出(山 edit)。
韩国政府11日决定尽快修复当日凌晨被火烧毁的一号国宝崇礼门。韩国文化财厅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崇礼门还没有进入修复的阶段,只是在做维护的工作。“崇礼门的木质结构阁楼有两层,上面一层已被完全焚毁,但是下面一层还有不少部分在火灾中得以留存下来,所以我们目前的工作就是要保护仍然留存下来的这部分结构。”郑才熏(音)是文化财厅的120名委员之一。他表示,要想完全还原崇礼门是不可能的。“仅是搜集还原所需木料估计就要两年时间,因为崇礼门使用的木料目前非常稀有,韩国国内很难找到,而且有些主梁需要的木料很巨大,这就更难找了,肯定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的木料。”
郑才熏还告诉记者,韩国国内有人质疑修复后的崇礼门能否继续被称为国宝一号。郑才熏对此认为,如果全部使用新的木料进行修复,其在文物价值上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很好地利用仍残留的那些结构。
不过,韩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长黄平宇(音)认为,韩国的国宝却使用了外国的材料,这很难让韩国人接受。
历经5年多,崇礼门修复工程于4月30日全部结束,并于5月4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2008年2月,被誉为韩国一号国宝的崇礼门被人纵火烧毁,城门失火,此后,韩国政府开始了对国宝的修复工程。而这一修,就是5年多。历时五年、整个工程耗资276.7亿韩元,近4万人参与施工,堪称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修复工程。5年之后,2013年5月4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还亲自主持了崇礼门的竣工典礼。
动工4个月后,被韩国媒体《京乡新闻》披露,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报道说,复原的崇礼门至少有7处彩绘有明显的裂缝,部分架着屋顶的椽子上红色部分开始脱落。报道说,韩国文物厅已经掌握了彩绘工程的质量问题,并将月内进行修复。
崇礼门色彩脱落的图片不是那么的严重,据说有4处的红花脱落了一点点,担心的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一个装饰部分,主要是在房顶和房梁处用鲜艳的色彩绘上去的图画,传统建筑上的丹青画一般耐损能力最起码是一年,在韩国一般是一年重新描绘一次。像这样5个月就掉色,应该是属于不良作业。
对于这样的质量问题,韩国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紧急调动有关专业人员,调查问题的出处。丹青部分负责人指出说,丹青的材料采购于日本,如若不是原料上的问题就是技术上的失误了。比如说描绘丹青的时候如果描的太厚,丹青颜料干燥收缩的时候就会容易裂开,然后脱落。对于丹青色彩脱落的问题,媒体一开始就向大众公开了,因此大众对这个事情表示要应该是严重处理,应该是非常认真的去做好这件事情。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还在调查之中,还没有进行最后的发表。
当年用于建造崇礼门的许多技术和手艺早已失传。复原开始前,有关人员并没有足够时间,也没花足够气力填补这些空白。文化遗产厅一名官员说,崇礼门发生油漆脱落的问题,缘于“我们试图使用传统油漆和失传技术,但这些并没有完全被恢复并弄懂”。政府文化遗产顾问金汪植(音译)认为,根本问题不仅在于工艺差劲,更在于追赶工期的倾向。
要求彻查
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11月11日指示“包括崇礼门存在问题的复原工程在内,要对所有文物维修事业的管理问题及相关文物的整体行政情况进行彻底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当地交通
1、地铁2号线市政府站8号出口出站,步行10分钟
2、地铁1号线首尔站4号出口出站,步行5分钟
3、地铁4号线会贤站4号出口出站,步行5分钟
韩国的国宝编号
韩国的国宝编号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当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为把朝鲜半岛的文物古迹据为己有,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宝物”编号。为体现殖民地特征,日本强行把韩国的国宝贬为“宝物”。1934年,日本人将南大门(即崇礼门)划定为“宝物1号”,这个编号并不代表优劣顺序。
1945年8月15日,韩国光复。1955年,韩国成立了“国宝、古迹、名胜、千年纪念物保存会”,正式将日本划定的“宝物”更名为“国宝”。1962年,韩国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正式将韩国的文物古迹分为“国宝”和“宝物”两大级别。虽然在文化财的保护上有了这些新变化,但韩国却依旧沿袭了日本对国宝的编号顺序,这就为“国宝1号”风波埋下了隐患。1995年,朝鲜半岛光复50周年时,韩国掀起了对文化财编号的广泛批判。如有人提议将<<训民正音>>(韩文创制颁布史料)设为国宝一号。
2007年11月初,韩国部分群众团体和学者再次对“国宝1号”提出质疑,呼吁“应更换国宝1号”,理由是“这是日帝划定的,必须更换”。但韩国文化财委员会最终决定,继续保留“国宝1号”的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