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9:07
崔如琢,1944年生于北京,美籍华人,当代书画家、鉴藏家、收藏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盛世荷风》《指墨山水百开册页》《谁送春声入棹影》《金秋无限》《秋江归棹》《空林小雪》《春林通一径》《江山雪意》等,主要专著文集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崔如琢》《世界画家全集·崔如琢》《崔如琢山水画集》《荷风盛世创作纪实》《崔如琢大观》等。
1944年,崔如琢生于北京。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跟随李苦禅学画。
1961年—1962年,创作组品《兰石图》《白梅》等。
1981年,定居美国;另创作作品《野趣图》等。
1984年,获得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另创作作品《清趣》等。
1986年,创作作品《山之梦幻》;1988年,创作作品《山花怒放》。
1996年,返回中国,定居北京。
2002年,创作作品《山涧小雪》;2003年,创作作品《晚风吹断竹林烟》《淡香伴君行》《藏娇》等。
2004年,创作作品《醉雪》;2005年,创作作品《翠夏清幽》《浓夏图》《斑竹》《淡墨轻和雨露香》《夜雨春风》《晓露》《山水》等。
2006年,创作作品《山水册(12幅)》《蕉荫》《山村舞雪》等。
2010年,创作作品《荷风盛世》;2011年,创作作品《盛世荷风》《遥遥望白云》《杏花春雨江南》《一看郊原浩荡春》《野水白云外》等。
2012年,创作作品《玉山银海送清辉》;2013年,创作作品《听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2014年,创作作品《雨过松身自风高》。
2016年,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
2016年,获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同年,当选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2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7月,获聘为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
2020年,创作作品《细雨幽兰别是春》《无限楼台烟雨濛》《秋林远黛》《群山晓雪》等。
2021年,创作作品《留得枯荷听雨眠》《晴雪》等。
2024年10月21日下午,由崔如琢、朱炳仁首度联袂创作的《荷瓶盛世》首发亮相。
崔如琢的作品朴茂厚重、大气磅礴、个性鲜明,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山水、花鸟等方面取得了成就。另研究指墨创作,其指画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浑然天成,独树一帜。
崔如琢善于以“篆魏”书法入画,他于书法笔线的核心与超然处掌握之、烂觞之、穷年之,以完善其大写意追溯的神韵,传达出如他以其功力及传统的探奥而能“得其环中”的艺术至美,与神逸的艺术塑造。他的大写意绘画既是运书法之功、之力之妙完成之、淋漓之、神明之;那么其笔须留得住纸,而墨无旁浦,力透纸背是为上乘。他在绘画中的用笔乃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以至进入上乘。析其上乘之用笔,是笔法先在分明,层叠不紊而后在绘画中可以随形、随势、随机而层层叠合,形形神化,笔笔乃工;进入到一个笔法即墨法、墨法乃笔法的笔墨云烟之境地。
崔如琢的“指画”继承前人而又别出新意,作品指掌并用,利用纸的纤维和皮质效果,使得指墨从原来适合画一些小幅的作品,到今天能创作巨幅作品,富有创造精神。画面的结构、章法、布局和气势酣畅淋漓,倍显大家高华气象。
崔如琢奋笔写意,无疑就是草书笔法的自由运用,如竹叶、藤条、枝干,其左右飘忽、伸缩晃动的生动姿态,无不是以饱满的笔墨再融提、按、顿、挫各种手法的草书笔形为之。他用笔硬朗,墨色华滋。起笔斗峻,不事炉锤,纯任天机,淡处、静处、高处、简处、雄浑处,皆有不传之妙,跃然于纸面之上。
崔如琢在构图方式上,是以北宋的丘壑和构图方式为基础,因而山川的雄奇与笔墨的秀润相得益彰。他的意图明确,在画中将视觉与感受、传统与个性有机地调合起来。
在画作主题上,崔如琢擅长画雪景,他的不少山水画都是雪景山水。在表现雪景中,他巧在留白,妙于用墨,将雪景山水展现得真切,让人观之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茫茫雪景中,寒气逼人。
2024年10月,受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书画院特聘名誉副院长。
“崔如琢精于收藏鉴赏,擅长从古今名家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大气磅礴、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中国艺术报》评)
“崔如琢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胸中有丘壑、极具审美意趣的艺术家和生活家。”(中国小康网评)
“崔如琢的花鸟、山水笔墨,很泼辣,很奔放,很老道。尤其是在花鸟方面,他吸收了李苦禅、潘天寿的精华,然后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以写意为主。”(画家贺成评)
“崔如琢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在山水花鸟方面,能够在传统经典的艺术语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一种语言来进行表现。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大气魄、一种精致,和一种豪迈之情,这种豪迈之情是一种时代气息。”(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评)
“崔如琢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主要是他的个人风格非常的鲜明,特别是他的作品具有北方人的气质,北方画家特别讲究厚度。他的重量感,他的力度,用笔也好,构图也好,都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北方厚重的气质。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收藏家,一个鉴赏家,以至于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的也非常深、非常透。在他的画面里面,就体现了这种特性,这种特殊的风格。”(美术评论家许宏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