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6 19:39
川东游击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一支革命队伍。1929年,万源县固军坝、白羊庙,宣汉县厂溪、官渡等地的农民武装小组在固军坝附近的龙潭河宣布组成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李家俊为总指挥,唐伯壮为政治委员,雷玉书为副总指挥,全军共三百余人枪。1930年3月,川东游击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围剿”下失败。1931年春,四川省委决定成立梁山中心县委,领导群众配合川东游击军的斗争。5月,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兼游击军总指挥。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军在宣汉改编,成立红军第三十三军,划归红四方面军建制。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九十七、第九十八、第九十九师,共1万余人。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悍然“分共”。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王维舟等川东北各县在外地参加革命斗争的同志,被派回川东发动革命斗争。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傅烈、周贡植等到重庆。建立了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十月,临时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贯彻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成立了省军事委员会领导全省武装斗争,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武装斗争的文件。明确提出“以农民暴动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目的”,给四川武装斗争指明了方向。同年秋,达县、宣汉特别支部成立,领导农民开展抗捐抗税斗争。军阀刘存厚统治下的达县、宣汉、万源一带,农民开仓分粮、惩办土豪劣绅的斗争,尤为高涨。
党组织通过农会进一步发动群众,选拔优秀分子建立武装小组,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党在万源、宣汉边界地区的广大农民中,建立了比较坚实的工作基础。王维舟、李家俊研究决定,由李家俊、唐伯壮、雷玉书等负责在当地发动起义。
1929年春,王维舟派雷玉书等数十人携带手枪到固家坝李家俊处参加训练,增强起义军的力量。4月27日,唐伯壮、雷玉书带领宣汉、达县、大竹等地的革命骨干八十余人,到达龙潭河、井溪坝,与李家俊组织发动的群众会合。是日,万源县固军坝、白羊庙,宣汉县厂溪、官渡等地的农民武装小组在固军坝附近的龙潭河宣布组成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李家俊为总指挥,唐伯壮为政治委员,雷玉书为副总指挥,全军共三百余人枪。
部队组成之后,即积极展开活动,张贴传单标语,号召工人、农民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团练和土豪劣绅。5月7日,在乾坝子捉住了敌万源县公署的收款委员,没收其所携带之大批赃款。12日,游击军乘敌换防之际夜袭白羊庙,击溃11日刚由万源县城开驻白羊庙的刘存厚第三路第九团的第六连,捣毁了敌万源三区办事处,活捉反动区长王绥之及土豪劣绅多人。在此战斗中,副总指挥雷玉书负伤,后牺牲。接着,又消灭了固军坝的反动团练,占领固军坝。游击军当即将这些反动头子交付群众大会公审枪决并开仓济贫,分配土地,成立县、区农会,代行革命政府职权。当地劳动人民,对军阀、地主豪绅的残酷压榨,早就恨之入骨。游击军第一路的首战告捷和惩办豪绅,分粮、分田的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固军坝、白羊庙一带,到处掀起了热烈的土地革命斗争。这样,在万源、宣汉边界逐渐形成了以固军坝为中心,纵横约四十余里的一块游击根据地。
固军坝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川东。刘存厚慌忙派兵三个营,由第三路代司令廖雨辰指挥,前来围攻。廖雨辰以陈岳营驻万源县城,以徐柱、汪厚营扼险“进剿”,并令第九团第二营进驻白羊庙。敌军侵入白羊庙、固军坝地区后,大肆屠杀抢掠,厚坪、潘家沟、梨合山等村庄全被烧毁。游击军对进犯之敌进行了英勇抗击,先后在五爪垭、井溪坝一带击溃敌军两个连,歼敌数十人,缴枪三十余支。又派小分队深入敌后之白沙河,该地由敌军一个连驻守,经与派入该连之排长计议,乘该连下河洗澡之机,将架在岸上的枪支全部取走。此后,游击军为了避开优势敌人,随即转至外线,在宣汉、万源、城口边界,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活动。9月中旬,敌第九团第二营调驻城口,由徐柱营开驻白羊庙。10月中旬,游击军乘敌不备,突然袭击白羊庙敌人,毙敌排长以下数十名。敌军慑于游击军的声威,遂退回万源县城。敌人的烧杀奸掠激起了当地人民深刻的阶级仇恨,在粉碎敌人首次围攻的胜利鼓舞下,群众斗争情绪更加高昂,纷纷参加红军,游击军第一路迅速发展到一千余人。
1929年11月上旬,刘存厚从宣汉增调第二师一个团,再次向固军坝地区围攻。敌团部带一个营驻固军坝,另两个营分驻白羊庙和官渡。李家俊一面派胡洪疆(化名刘碧天)前往重庆找省委,争取省委的领导与支持;一面对廖雨辰取守势,重点打击新从宣汉调来之敌。12月下旬,游击军设伏于龙潭河,派小分队将敌从石门引进龙潭河的一条沟深林茂的峡谷,给敌以重创。战后,敌龟缩在井溪坝。不敢妄动。
龙潭河战斗后,省委派来的李哲生(文强)、王国梁随同胡洪疆来到根据地,根据省委指示,成立了军事指挥部,李家俊任总指挥,李哲生任党代表,徐允士任参谋长。下设三个支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吴会治率部向城口县境发展,第二支队支队长胡洪疆率部向万源县境发展,第三支队支队长戴重(后为王国梁)率部向宣汉县境发展。三个支队共计二千余人,枪八百余支。不久,王维舟派人在宣汉县七里峡策动刘存厚第二师起义的一个连,来到根据地,编入川东游击军第一路。
1930年1月中旬,游击军攻打井溪坝,虽未攻占,但对敌震动很大。敌军由于给养困难,加之共产党员李光前等在宣汉城西王家场和明月场地区发动了游击战争,对宣汉城造成了严重威胁。敌第二师为巩固其老巢,遂将进攻固军坝地区的部队撤回,围攻又告失败。1月下旬,四川省委正式命名川东游击军第一路为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
1930年1、2月间,川东失意军阀颜德基和刘存厚第一师独立旅旅长王光宗,发动了倒刘战争。王光宗2月26日一度占领万源县城,但随即被逐出川。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乘军阀混战之机,积极活动,北攻石塘坝,南围官渡场,取得不小胜利。在此期间,军阀杨森部侯子俊旅从开县到城口,要求与游击队“合伙”,李家俊派吴会治带领一支队前往联系。吴到城口,侯子俊已去陕南,吴亦去陕南。此时,侯子俊已投靠王光宗,一支队亦被王光宗强行改编。
颜、王倒刘战争到三月间失败,刘存厚随即集中兵力向固军坝地区发动了第三次围攻,游击队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时集时散,神出鬼没,不断给敌以打击。震动最大的是3月20日游击队攻克城口县城,溃敌刘耀卿团,并将县知事击毙。但是,随着敌人步步为营,分进合击,到处成立“清共团”,实行并村和“连坐法”,并大肆屠杀,致使根据地越来越小,处境极为困难。在此情况下,李家俊不得不决定埋下武器,分散隐蔽。不久,胡洪疆被叛徒出卖,在龙潭河被敌包围,自杀身亡。李哲生、徐允士由万源进入陕西镇巴境内,徐允士后被陕军杀害于西乡。李家俊、王国梁辗转到了重庆。
万源固军坝起义、梁达虎南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川东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锻炼了干部队伍,播下了革命火种,部分人员在王维舟等领导下,继续在开江、梁山、大竹、达县、宣汉边境开展游击活动,积蓄革命力量,为川东游击军的再起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1931年春,四川省委决定成立梁山中心县委,领导群众配合川东游击军的斗争。5月,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兼游击军总指挥,在川东发动第三次游击战争气王维舟在宣汉传达了省委指示,总结了第一、二次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策略。川东游击军迅速建立起以宣汉、开县、开江、达县边境为主体的游击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活跃在川东的游击军主要有三个支队。一支队在曾莱、蔡奎的领导下,在虎城、南岳、大树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粮和割谷斗争,惩治恶霸地主,重建了虎南大游击区;二支队在开江广福、甘棠、靖安、任市等地发动群众,得到了发展壮大,达数百人枪;三支队以大山坪为中心,活动于宣汉、万源、达县和平昌等县的边境地区,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掌握当地政权,使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梁山中心县委遭敌破坏后,四川省委于1932年夏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达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书记,与川东军委共同加强对川东游击军和地方工作的领导。
红四方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四川省委及时指示梁达中心县委和川东军委:“迅速动员一切力量,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民群众组织,猛烈发展游击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主动争取与主力红军会合”。王维舟根据省委指示,立即召开军委会决定:游击队主力转入接近主力红军前沿地区,配合红军作战;立即派人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积极扩大各种群众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动员青壮年参加游击队,迅速扩大武装。此后,各种革命组织得到迅猛发展,游击队扩充到2000余人。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在粉碎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后,主动发起仪(陇)阊(中)、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战役。川东游击军积极策应,在军事上与红四方面军协同配合,共同打击敌人。随后,红四方面军与川东游击军协同作战,于10月27日攻占南坝场,追敌至开江县边的杨柳关凉风堀一线,并直逼高桥关、破池子。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与游击区连成了一片,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扩大。由于川东游击军在长期艰苦奋战中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了一万余人,成为发展和巩固川陕苏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11月2日,红三十三军成立庆祝大会在宣汉召开。
红33军成立后,为巩固和发展苏区转战川陕边境,屡立战功。以后,又参加长征,苦战雪山、草地,鹿战甘肃高台,开展反对张国煮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