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新时间:2023-08-17 14:57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学科建设,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可行性论证,1989年得到原国家计委确认。

历史沿革

1988年,实验室开始可行性论证。

1989年,得到国家计委确认。

1991年,启动建设。

1995年5月,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的评估。

2008年,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的评估。

2013年,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的评估;11月15日,实验室分室在盘锦校区揭牌。

2018年,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的评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有固定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韩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钟万勰申长雨(均为专职)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胡平张洪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郭旭、胡平、亢战、申长雨、王博、张洪武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彭海军张维声邹丽

“973”首席科学家:李刚、申长雨、张洪武

青年“973”首席科学家:王博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郭旭、亢战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陈飙松高强、郭旭、季顺迎、亢战、李刚、刘书田沙建军武湛君郑勇刚张亚辉张昭赵国忠

(部分杰出人才)

研究平台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建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实验平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结构优化”

教育部创新团队:“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结构耦合分析与设计”

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力学性能实验平台、材料与生物力学实验平台、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

仪器设备

2023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官网显示,实验室主要实验和计算设备包括深腾1800超级并行计算机和曙光3000大型计算机、EVS-3000-180/ST-6/SUPER电动式振动试验系统、MTS等材料和结构系列试验机、ALTAIR LI非接触式温度和应力场显示系统和B&K 8330激光测振系统、FASTCAM-U多功能高速摄影机、冰力学测试系统、MultiMode原子力显微镜、FEI Quanta 200环境扫描电镜、GDS非饱和土试验系统、土力学三维应变数字测试系统、三维波壁管流动实验系统等。实验室还拥有自主开发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系统以及一批商业CAE软件。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科研成果曾先后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基于辛几何的弹性力学新体系开创了计算力学研究的全新方向;结构优化多项基础研究工作被权威学者评价为“引发了整个拓扑优化领域(研究)”以及对相关领域的“里程碑式”贡献。近年来,实验室有关基于移动可变形组件的结构拓扑优化新框架等方面的成果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被评价为“可以极大减少计算困难”“开创性贡献”,相关工作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年来,实验室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实验室研发的自主可控数值仿真与优化软件平台SiPESC性能全面提升并加强了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2年2月,近年来,实验室基于理论成果开展源头创新,发明了一批新型结构并成功应用于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新一代载人飞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轻量化设计,实现了中国航天装备承载效率跨越式提升,从源头上提高了中国航天装备结构强度设计精细化水平,受到型号研制单位高度评价,取得了较为显著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相关工作202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验室还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系统研究了深水/寒区海洋工程装备抗冰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了海洋工程结构海冰风险预警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中国冰区海洋工程结构抗冰设计与安全保障。其中动冰载荷模型写入ISO19906国际标准,相关成果先后3次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实验室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腐蚀防护与监测软硬件系统,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并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上成功应用,该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验室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大型变压器、国产核主泵等重大装备研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相关成果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人才培养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以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力学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合作交流

2023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官网显示,实验室与中国国内一批重要工业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为机械装备和国防工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应用和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包括航空航天结构、深海石油开发装备、透平机械、重载与高速列车、超轻材料和结构以及巨型操作机的研发等。

文化传统

实验室的形象标识为三角形,三角形是力学中的稳定结构,三角形中为实验室英文名称缩写“SAIL”。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