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12:26
希俄斯是爱琴海上的著名小岛,也是传说中的大诗人荷马的长居之地。以当地盛产的乳香闻名整个东地中海。自公元10 世纪以来,希俄斯岛作为希腊最为重要的岛屿和港口,连接了黑海、爱琴海和 地中海。
1415年,该岛沦为奥斯曼帝国附庸。不过,苏丹治下的希腊人在生活方面尚可,他们大都是经营小商品的生意人、水手和不可多得的翻译人才,也是帝国所不能放弃的主体人群。但在宗教和政治生活方面,信奉东正教的他们始终要低穆斯林阶层一等。后来被勒令不得修缮毁坏教堂,也不能建造新增教堂。甚至无法在公开场合传教,还要缴纳专门的异教徒税。
这些管制措施,让爱琴海两岸的不少希腊人不满。当发源自西欧的民族主义在18-19世纪传入,很快就被整个知识界所接纳,从而诞生出希腊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结。诉求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去,建立一个只属于希腊人的全新民族国家。
1821年,积蓄已久的希腊独立战争终于爆发。只是在观点老套的土耳其那里,希腊人并不是以善战出名的族群。所以起义在刚开始阶段,并未得到帝国政府的应有重视。但领导这次起义的希腊民族主义团体友谊社,却不乏相当多兼具民族主义激情和西方军事思想的有力人才。加之义军在初期充分发动了半岛各地人民,得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不少小城镇,直逼科林斯、雅典等历史名城。
事已至此,奥斯曼当局才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除了尽可能动员巴尔干本地的穆斯林士兵前往镇压,还不得不向近乎独立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借兵。利用接受全套法国训练和装备的埃及新军,对希腊各地的人民展开血腥镇压。同时,土耳其和埃及的战舰也云集相关海域,企图切断希腊人的所有海外援助。
1822年3月,几百武装的希腊人从临近的萨摩斯岛登陆希俄斯岛。 他们开始毁坏清真寺并且攻击土耳其人,岛上的许多修道士和岛民也决定加入革命,驱逐了土耳其官吏,成立了过渡委员会。但实际上,人口占大多数的希腊人出于两头下注的骑墙心理,并没有对岛上的土耳其人进行挑衅性的大屠杀,也未加入其他希腊革命军来正面反对奥斯曼帝国。首先,希俄斯岛居民勉强加入希腊革命军,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因为海岛的统治阶级恐惧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报复失去原有的繁荣和富庶。其次,希俄斯岛距离奥斯曼大陆非常近,在一些点希俄斯岛与小亚细亚大陆只有4海里,如果受到攻击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左右为难之时,奥斯曼帝国的铁蹄突然进攻了希俄斯岛,并且发动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也就是希俄斯岛大屠杀。
在土耳其人看来,希俄斯居民的行动足够接受严惩。尽管岛屿本身并非战略要冲,但毕竟是很早就顺从帝国的希腊人聚居区。一旦不能不严肃处理,会形成非常有害的示范效应。何况该岛距离亚洲大陆仅4海里,再次占领并不存在多大困难。至于新募军队的开支问题,也可以通过劫掠、贩卖奴隶和重新分配土地等方式予以解决。
在这臭名远扬的大屠杀,大约45,000位希腊岛民被绞死 、被宰割、被断食断水或者被拷打至死亡。 另外, 50,000希腊人被卖为奴隶,而另外23,000人被放逐。 不到2,000希腊人在海岛上努力幸存下来。希腊词 katastrofi (英语: 浩劫)是常用的描述这些事件的词语,因为海岛被严重摧毁,分散遍及欧洲的少数幸存者,将异乡变成了希俄斯犹太人的散居地。
然而,土耳其人的一时之快,也为自己的失败制造出重大转折。自文艺复兴以来的300多年里,已经有无数欧洲人通过各种途径到希腊进行文化朝圣。这是因为欧洲文明的源头就在希腊,使得摆脱宗教束缚的他们渴望着从古典精神中寻求更多理性主义光芒。另一方面,欧洲人在东方旅游,通常少不了希腊翻译的陪伴。许多人的知识和素养博得了西方游客好感,让许多国家都对希腊的现实处境抱以同情,同时也反感奥斯曼帝国的粗糙作风。
于是,希俄斯的屠杀经新闻记者在欧洲各地广泛报道,直接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反土耳其舆论浪潮。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也在这个时期写下《哀希腊》,迅速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法国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则创作了油画《希俄斯屠杀》。由于在作画时满怀义愤,所以特别在色彩运用上偏重强对比,手法之新颖,让当时的评论家们纷纷惊呼:这不是希俄斯屠杀,这是一次对绘画技法的大屠杀。
不过,西方世界的干预总是要经过各种波折。直到希腊民族主义者们血战数年,几乎就要被埃及新军完全剿灭,英法俄三国才一致要求土耳其人立即停火,不然就对其采取强制行动。奥斯曼帝国也是表面迎合,暗地里却是分外不爽,最终酿成炮击联军舰队的乌龙事件。
于是在1827的年10月20日,英法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战中歼灭了土埃联军。次年,俄罗斯陆军又长驱直入,从北面占领土耳其行政首都埃迪尔内。加之法军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陆,迫使土耳其人在1829年被迫撤出希腊大部分地区。到了1830年,奥斯曼帝国正式承认希腊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