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21:37
《希波战争史》是西方史学中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与《史记》并称为东西方史学奠基之作。《希波战争史》取材广泛、规模宏大、史料充实。文字生动流畅、富于文采且充满了浪漫想象。该书内容丰赡,不仅记载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希波战争的史实,还广泛涉到古代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和小亚细亚各国的自然地理、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其视野扩大到当时希腊及其周边世界,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被西方学者誉为“第一部世界性的社会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希罗多德将艺术性、标准性与批判性相结合,以哲人般的深邃、史家般的笔法、文学家般的文风缔造出结构虽松散。但具有基本主题的叙述和纪事本末体体裁。使得这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历史著作犀利而深刻。日久而弥新。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生于爱奥尼亚地区的哈利卡纳索斯城邦。公元前454年,他因反对城邦僭主而被放逐出境,避居于萨摩斯岛。后来漫游各地寻访古迹、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搜罗天下逸闻。公元前447年,他以外籍移民的身份留居雅典,与伯里克利等人交谊甚笃。公元前444年前后,他随雅典移民队来到了意大利南端的图里伊,并取得该城邦的公民权。此后便在那里著述终老,直到去世。
作为古代军事历史著作,其虽着重于史实的记述,但也简单地提及了军队的组织、训练、谋略和战法,对我们了解古代西方的军事发展还是有参考意义。
这部著作最初发表于公元前430年前后,原先并不分卷。后来亚力山大城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9卷,每卷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并且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的9位缪司(即分管各门艺术的女神)的名字作为各卷的标题。
从内容上看,这部著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从第1卷到第5卷的第27节为前半部,泛论波斯帝国的扩张过程、以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利比亚、西徐亚 等地的情况;其中第1卷叙述了小亚细亚和波斯国王居鲁士在该地区的武力扩张情况,第2卷记载了埃及的情况,第3卷描述了波斯帝国内部的宫廷政变和大流士的即位过程,第4卷记述了西徐亚的历史,第5卷的前27节叙述了爱奥尼亚地区的希腊人反抗波斯人统治的斗争。
从第5卷的第28节起为后半部,专门叙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其中第5卷的下半部分写了从爱奥尼亚人的反抗斗争到波斯人与整个希腊人的冲突;第6卷描写了大流士率领波斯帝国军队入侵希腊、以及雅典人在马拉松战役中的胜利;第7卷 叙述了薛西斯率领波斯军队再次入侵希腊以及温泉关(塞摩彼莱)战役的经过;第8卷描写了雅典海军在萨拉密海战中的胜利;第9卷则以希腊人在布拉达亚战役和 密卡尔战役中的胜利而结束全书。
在前半部中,希罗多德还保留着某些爱奥尼亚纪事家的特征,所记载的有关古代东方各国的见闻中,有些来自道听途说,不一定可靠。但在后半部描写希波战争 的过程时,希罗多德表现出了严格的求真精神。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这部著作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的体例及写作风格是不同的,说明它决不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一 气呵成的。
究竟是先完成前半部,还是先完成后半部?对这个问题,史学界历来多有争 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写作活动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原先他只是同其他纪事家一样,撰写了若干片断的有关古代东方各国的纪事;后来他来到雅典,受到雅典文化气氛的影响,才立志要把希波战争的经过记载下来;当他成功地描述了希波战争的事迹之后,又把自己以前的旧作加以整理、与有关希波战争的叙述汇编在 一起、经过加工通顺、再加上导言,于是就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这部著作前后体例的转换及其成书过程,正是希罗多德从一个普通的纪事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具体写照。
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希罗多德在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矛盾。譬如: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在分析 历史原因时,他坚持人本主义立场;但是在历史观上,他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宿命论的痕迹。他相信人世间的一切确实都由一个超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纵着,相信神的 启示及其发出的各种预兆,相信奇迹、预言、幻象、梦兆、占卜等等。他在书中提到朕兆的地方多达35处。
有时为了神的荣光,为了宣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希罗多德竟然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譬如:他在第1卷的第29~33节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苏斯与梭伦就“幸福观”进行对话的情景;实际上这段描写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因为梭伦赴小亚细亚游历之事,发生在克洛苏斯当政前的三、四十年,这二人是不可能对话的。
然而瑕不掩瑜,《希波战争史》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瑰宝,希罗多德也无愧于西塞罗赠予他的“史学之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