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

更新时间:2023-03-24 11:06

帝王学起源于古代君主治国理政、驾驭政权的经验,包含了权谋学运筹学管理学阅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等诸多内容,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中国在两千多年封建体制的过程中,随着君主集权、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帝王学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的超过了国外的理解。

简要介绍

涵义解析

什么是“帝王学”?要说清帝王学的涵义是什么首先要认清什么是帝王之道,作为一个帝王,其要做的是怎样统治好一个国家,怎样统治?这涵括的范围太宽泛了,那么帝王要掌握好那些要点呢?对此,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有很透彻的论述。《韩非子》将统治之法划分三个层面,即“法”、“术”、“势”。“法”者,治民之法典;“术”者,驭吏之权术;“势”者,巩己之权势。由此引申出帝王学应包括权谋学、运筹学、管理学、阅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等诸多内容。

帝王君道,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必须通晓、掌握的根本原则。把我们审视的目光投回古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王也是一个管理者,只不过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团体,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综观五帝治国之道,都能善用无为而治的法则,并在运用中使之体现为最高的和谐,天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行为合乎道义却好像生来就有这种修养。这就是黄帝颛顼帝喾之仁德的具体表现。

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入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密轻易示人……。这就是几千年来权谋术盛行而权谋著述却极少的秘密。

渊源流变

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法家纵横家以及儒家等的思想都可以视作帝王学的起源,唐朝赵蕤著的《长短经》是第一次对帝王学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国外主要以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为集大成者。

“帝王术”一词大约最早出现在《史记·商鞅列传》的赞语之中。司马迁在评价商鞅的为人时说他是“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其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从这些话中可知,司马迁心目中的“帝王术”的内涵至少要包含以下诸方面:一,进取不由正道。二,所推行的学说未必是他所相信的(挟持浮说)。三,重术不重德。四,刻薄寡恩。这些描述说明“帝王术”完全是一种工具理性,没有终极关怀,因而把它定位为“术”是很恰当的。因为它只是个“术”因此就缺少规范,目的就是一切。传统文化的非规范性的一面在“帝王术”上表现得特别强烈。

误区辨析

有些人认为《易经》就是帝王之学,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易经》阐述的是天地之道、万事万物发展规律,是后世各类学科的理论源泉。它是基本理论,是各门类具体学科理论之根基,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括,是一切道理之根源,可应用到任何学术上,追根溯源任何学问都跟《易经》沾上边。不能将具体的学问直接套到基本理论上去,就好比不能将《黄帝内经》说成是医治感冒之学。具体学科应对应具体理论。

经国之道

帝王学:经国之道,用人之术,包纳百家,集成中外,雄视古今,引领未来,以成帝业。

《吕氏春秋》认为,“有道之主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意思是一个懂得领导艺术的君主要经常把“不知道”和“怎么办”挂在嘴上,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这样才符合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

既然帝王学强调君王要少说话,少做事,那么君王有什么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认为,君王可以什么事都不做,但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求贤。《荀子·大略篇》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吕氏春秋》也说:“贤主劳于求人,逸于治事”。

帝王学的核心内容是“清静”和“无为”,所谓“清静”就是清心寡欲,谦虚礼让,遇事以卑弱自处。所谓“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干,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谋国用兵,拓疆富土,海陆空天,政经教民,精全求备,趋时更进,徐图外张,八荒六合,蚕食吞并;料敌于先,筹算于前,巨细详察,百业精益,奇才怪杰,广育博收,蓄力积势,仰如泰山,望而却步,闻风而降,不战屈兵,帝王之业。

相关典籍

《韩非子》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清代以来卢文弨顾广圻王念孙俞樾、孙诒让都整理过此书,清末王先慎著《韩非子集解》总结清代成果,20年代陈启天著《韩非子校释》(50年代以后在台湾两次增订,后出转精),此外陈奇猷有《韩非子集释》(近年改《韩非子新校注》,但从前人旧说汇集到己下断语多袭用陈启天的成果而不加说明)梁启雄有《韩非浅解》,2009年张觉出版《韩非子校疏》。

《长短经》

【简介】该书集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导学、谋略学管理学以及识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为一体,纵览帝王将相兴亡得失的历史,总结英雄豪杰成败盛衰的教训,点评历代帝王兴亡霸业及诸子百家经邦济世之术的长短优劣,广泛涉及帝王之学的方方面面,堪称集中国人最高智慧的大成之作。《长短经》一书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帝王和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其特点有三:一是全面。作者在前人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从六个大的角度和多个侧面全面解析帝王学;二是深刻。作者不是泛泛空论,而是在每个侧面和细节问题上都做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三是实用性极强。乾隆皇帝一生多次阅读此书,还亲自题诗,向皇子和大臣们推荐。

赵蕤,唐代著名的权谋学家,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